徐亞娟
(甘肅省莊浪縣南坪中學,甘肅莊浪 744699)
初中音樂肩負著學生美育教育的重任,是初中階段的必修課,直接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把注意力放到數(shù)學、語文、英語等學科上,不夠重視音樂教育,導致初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下降,沒有養(yǎng)成正確學習音樂的習慣,培養(yǎng)音樂審美能力也無從談起。新課程改革持續(xù)深入推進給初中音樂教學發(fā)展帶來了契機,音樂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開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能,增強學生音樂表現(xiàn)的自信心,實現(xiàn)審美體驗和文化傳承的價值。因此,初中音樂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遵循初中生的個性特點,選擇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音樂教學資源,豐富初中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
如果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那么習慣就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學生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音樂的習慣,才能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在音樂課堂上發(fā)揮才能,從而提升能力和素質。然而部分初中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味要求學生動口唱、動腳跳、動耳聽,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把教學內容全部制作成電子課件,這樣雖然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但是學生看得眼花繚亂,根本找不到學習的重點,再加上音樂教師沒有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音樂的習慣,導致培養(yǎng)審美能力淪為形式。
音樂是人文領域的重要學科,初中音樂教學既要教授學生基礎的音樂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要向學生滲透美育教育,指導學生挖掘音樂的本質和內涵。但是很多初中音樂教師都只注重外在教育,即學生能獨立完成音樂表演就行,至于學生是否理解了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則置之不理,一定程度上導致初中生消極應付,難以有效提高審美能力的教育效果。還有些音樂教師授課時會花費大量時間講述音樂作品的背景、作者、國界等,對于音樂本身講解得卻很少,這就導致初中生內心會產(chǎn)生誤區(qū),影響音樂學習效果。
音樂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能夠最直接、最真實地打動學生的心靈。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就需要足夠的藝術熏陶,可是部分初中音樂教師教學時只注重結果,只考慮能否完成教學任務,缺乏引導和監(jiān)督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導致初中生審美能力和音樂水平產(chǎn)生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還有一些音樂教師采用粗放式教學方式,沒有照顧全體學生學習音樂的感受,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設置音樂活動,因此學生更加無視音樂,這種教育環(huán)境導致音樂教學舉步維艱。
初中階段的音樂教學一般都是以教材為基礎,要求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能夠熟練運用音樂知識,達到以美啟智的目的。初中音樂教師要精準把握音樂教材的細節(jié),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合理施教,吸引學生參與音樂課堂的興趣。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惑的時候,音樂教師要及時解答和點撥,一方面能提升學生感知音樂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但是只依靠教材內容很難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初中音樂教師還要善于挖掘教材以外的音樂資源,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讓初中生擁有廣闊的施展空間,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教師可以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集與音樂教材相關的內容,通過視頻和音頻的方式給學生展示,這樣不僅能給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帶來雙重刺激,而且還能改變他們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促使整個音樂學習過程變得更加鮮活和靈動。初中生也可以課后在網(wǎng)上搜集自己感興趣的音樂內容陶冶音樂情操,通過線上交流的方式與同學分享學習音樂的經(jīng)驗和感想,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初中生對于當下流行的音樂元素非常感興趣,甚至每天都會哼唱,因此初中音樂教師要在課堂上巧妙融入流行歌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元素,增加學生對音樂的好感度,極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另外,為了更好地拓展教學素材,由淺入深地進行音樂審美教育,初中音樂教師還要積極創(chuàng)編音樂校本教材,選擇具有本地特色和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音樂學習內容,構建一個個主題鮮明的音樂單元,引導學生透過音樂的外表看到內涵,產(chǎn)生持續(xù)學習音樂的動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編寫校本教材,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內容,這樣不僅能夠優(yōu)化師生關系,推動課堂高效發(fā)展,還能實現(xiàn)音樂課堂的良性互動,為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
以往的音樂課堂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沒有自主權,教師處于主體地位。久而久之,初中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不能全身心地配合音樂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音樂課堂缺乏歡聲笑語。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創(chuàng)建美好的教學環(huán)境,把課堂的主體權還給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學生學習音樂的思路清晰了,自然能逐漸增強音樂審美的能力。
首先,初中音樂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教給學生多種多樣的音樂專業(y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啟迪學生的音樂思維,發(fā)揮初中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充分感悟藝術的魅力;要明確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表達思想的空間,尤其是要讓有音樂天賦和音樂夢想的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學風;還要挖掘不同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從內心真正喜歡音樂,提高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其次,初中音樂教師要善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音樂能力等合理分組,然后給每個小組布置學習任務;還可以在小組之間組織競賽活動,促使音樂學習更有吸引力,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活躍起來并且感受到學習音樂帶來的樂趣。當遇到一些復雜的音樂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展開頭腦風暴,更準確地探究音樂傳達的意境和情感,給學生提供自主想象的機會,讓他們從中得到鍛煉和提升。最后,初中音樂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直觀的形象與視聽結合的形式全新詮釋音樂,極大地擴充音樂教學的容量。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難點制作成微課,帶領學生一邊觀看微課,一邊思考其中的深意,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還可以將音樂內容制作成電腦小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從而接受審美教育,完成音樂教學目標。
初中生思維活躍、可塑性強,對于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初中音樂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努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吸引到情境中,不斷開發(fā)學生的音樂潛質,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表現(xiàn)力。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流暢的音樂讓人心曠神怡,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
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愉悅的課堂情境,在大屏幕上給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配套的視頻,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音樂體現(xiàn)的美感,吸引學生進行音樂表演,落實學生的審美主體地位。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表演的視頻,一方面能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從優(yōu)秀的音樂中吸收養(yǎng)分。音樂與日常生活有緊密的聯(lián)系,很多音樂的原型都源于生活,所以初中音樂教師要善于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賞析和研究生活中的音樂元素,幫助初中生積累更多音樂知識,掌握更加前沿的音樂資訊。教師可以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進行音樂教育,讓學生吟唱與節(jié)日相關的歌曲,不僅能改變單一化、封閉化的教學方式,還能確保初中生獲得自由的音樂創(chuàng)作空間。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可以到社區(qū)或者敬老院等地進行歌舞表演,這對于學生學習音樂十分有益。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通過“跳一跳”都能“夠得著”促進學生增強審美能力。教師選擇的問題要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多個層面體現(xiàn)音樂的美,讓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談一談感受,如此可以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音樂教師還可以通過語言描述構建情境,通過講解音樂歌詞、滲透音樂文化等讓學生腦海中形成真實的畫面,在情境中盡情享受音樂,不再追求表面的熱鬧,而是能掌握欣賞藝術的規(guī)律。
初中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只要音樂教師懂得合理開發(fā),就可以持續(xù)不斷地得到收獲。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必不可少,不僅能增添課堂的趣味性,還能讓初中生體驗音樂之美。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傳統(tǒng)音樂教學方式的弊端凸顯,音樂創(chuàng)編活動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學的音樂知識,插上想象的翅膀消除音樂的神秘感,產(chǎn)生更多有價值的音樂作品。初中生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需要進行團隊協(xié)作,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美育與德育的融合,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深化了音樂靈感。
音樂教師要積極參與并且在必要時指導和糾正學生的創(chuàng)編活動,讓初中生能夠酣暢淋漓地表達音樂情感。創(chuàng)編音樂的形式有很多,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自由選擇,可以通過藝術表演的形式為世界名曲伴奏或者跳舞,這種即興演奏的方式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展示了初中生的時代風采,促使他們堅定學習音樂的自信。音樂教師可以設定一個主題讓學生進行辯論賽,從音樂專業(yè)知識的角度展開分析和討論,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促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如今電子音樂發(fā)展得越來越快,初中生相應也有所了解,音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打碟表演,更深層次地發(fā)展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能夠在享受音樂的同時理性地感知音樂。節(jié)奏是音樂的靈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節(jié)奏,初中音樂教師可以開展模仿四分和八分音符節(jié)奏的活動,強化訓練學生的音樂記憶力和節(jié)奏感。教師可以采取隨機抽人的方式,被叫到名字的學生要立即起身模仿,這樣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固定在課堂上,在別的同學發(fā)言的時候學生也會更認真地傾聽,在音樂與活動之間搭建聯(lián)系的橋梁。
初中生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音樂教育屬于一種文化教育,初中音樂教師要加強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文化融合,豐富初中生的知識儲備,促使他們清晰地感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進而感悟音樂的內涵。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引入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作品,向學生展示其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并且指導學生賞析音樂作品,加深學生的文化認同,這對于初中生的長遠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博物館或文化館參觀和學習,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國古代的音樂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讓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的音樂作品都獨具特色,初中音樂教師可以適當引入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作品,精心設計音樂賞析活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大有裨益。另外,初中音樂教師還要做好各個學科之間的融合,挖掘其他學科中蘊含的音樂元素,為音樂教學補充資源,彰顯音樂的本位價值:通過融合音樂與地理學科可以為學生帶來不同地域的音樂特色作品;通過融合音樂與歷史學科可以為學生帶來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特色作品;通過融合音樂與英語學科可以為學生帶來國外的英語音樂作品。由此可見,初中音樂教師要樹立大課程觀,挖掘音樂在學科融合過程中突出的優(yōu)勢,構建更加開放的初中音樂課堂,促使學生對音樂有更加獨特的理解,進而達成新課程標準要求的音樂教育目標。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審美能力是音樂教學的重中之重,對于初中生今后的成長具有關鍵作用。初中音樂教師要立足實際學情,通過多種渠道滲透音樂審美觀念,組織初中生參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鑒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還要加強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把音樂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品味音樂作品,深化音樂情感體驗,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