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倩倩
父子關系,是家庭成員間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古代中國實行宗法制,而宗法制必然強調父權,提倡以孝維護宗法制度。父子關系是與君臣關系相應的,提倡父權便是提倡君權。天子是最大的地主,即使他是個小娃娃, 那也是天下的大宗, 是普天下人的 “父親”。 提倡“以孝治天下”,“也就是教人要‘資于事父以事君’”。 因而,在古代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和思想家無不把君臣關系看作父子關系的擴大, 提倡父子間的這種父慈子孝的家庭倫理, 尤其是強調父權和父子間的尊卑等級關系, 希望借強調父子間的尊卑等級秩序來維護整個社會的尊卑秩序。 本文嘗試對秦漢法律簡牘中的父子關系做粗淺探討。
在父與子之間的關系中, 首先是父對子的教養(yǎng)權。 父在行使教養(yǎng)權的過程中,有對子從鞭笞教令到生殺予奪的權利。 秦朝對起訴權限做了嚴格的限制,不能亂告。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記載:“父母擅殺、刑、髡子及奴妾,不為‘公室告’。 ”“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比簟靶懈妗保瑒t“告者罪”。這就是說,父母如果私自殺害、毆打子女,即使被害者告發(fā)父母,官府也不予受理,而且會問責告發(fā)人。漢律中又直接規(guī)定:“子告父母, 婦告威公, 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 ”即子告父母,媳婦告公婆,奴婢告主人、主人的父母妻子,官府不予受理且要對原告判處死刑。 這說明,父對子的生殺予奪的權利,在事實上是為法律所許可的。
秦漢簡牘中, 沒有明確規(guī)定子對父的贍養(yǎng)義務,但卻有對“不孝罪”的記載。 秦律中規(guī)定:“免老告人以為不孝,謁殺,當三環(huán)之不?不當環(huán),亟執(zhí)勿失。”即老人告子不孝,官府不必經(jīng)過三次原宥的程序,可立即逮捕其子。 《張家山漢墓竹簡》中規(guī)定:“賊殺傷父母,牧殺父母,歐(毆)詈父母,父母告子不孝,其妻子為收著,皆錮,令毋得以爵償、免除及贖。 ”即子女故意殺害、傷害父母,父母告其不孝,若妻子幫其隱瞞,則兩者同罪,都會被官府逮捕,且不得減免刑罰。 由此可以看出,漢代對不孝罪的處罰是極重的。 另,《張家山漢墓竹簡》中還有一條關于“孫養(yǎng)祖父母不善,而令孫別居” 的記載, 顯示子對父和祖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 《張家山漢墓竹簡·戶律》載:“孫為戶,與大父母居,養(yǎng)之不善,令孫且外居,令大父母居其室,食其田,使其奴婢,勿貿賣。 ”即孫子對祖父母養(yǎng)之不善,即令孫別居。 由此可想而知,若子養(yǎng)父母不善,處罰則會更重。 可見,子對父的這種贍養(yǎng)義務是必須履行的,若子不盡其義務,便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秦漢時期,父子間的這種父對子的教養(yǎng)、子對父的贍養(yǎng)之關系中,明顯體現(xiàn)了尊卑地位的不同。 在家庭中,父居于尊的地位,而子則居于卑的地位。 父子之間的這種尊卑等級關系,體現(xiàn)在法律上,即是父子間的尊卑相犯而不同罰。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規(guī)定:“擅殺子,黥為城旦舂。 ”“‘毆大父母,黥為城旦舂。 ’今毆高大父母,可(何)論? 比大父母。 ”一是殺,黥為城旦舂;一是毆,也是黥為城旦舂。 顯然,尊卑親屬相犯,子孫對父母、祖父母,父母、祖父母對子孫,犯同樣的罪而量刑則不同。 《張家山漢墓竹簡·賊律》規(guī)定:“子賊殺傷父母,奴婢賊殺傷主、主父母妻子,皆梟其首市。 ”“自告者皆不得減。 ”“父母毆笞子及奴婢,子及奴婢以毆笞辜死,令贖死。 ”同樣是犯死罪,而一個是自告者不得減刑,一個則是贖死,明顯地體現(xiàn)了尊卑相犯而不同罰。
民眾有違法的行為,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應該是鼓勵他人包括親人去告發(fā), 但是從倫理的角度來講則不是這樣。 秦漢在訴訟程序法上,有子不得告父的規(guī)定,剝奪了子的訴訟權。 《張家山漢墓竹簡·告律》中記載:“子告父母,婦告威公,奴婢告主、主父母妻子,勿聽而棄告者市。 ”這一律條,規(guī)定子不能告發(fā)父母,即使告發(fā),官府不僅不接受起訴,而且要對告發(fā)者處以刑罰。
秦在商鞅變法后,實行小家庭制,頒布分異令,強制分家。 規(guī)定家中如果有兩個兒子還不分家要加征賦稅。 這種一家一戶的小家庭,間接導致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關系相對比較淡薄, 再加上秦代又以棄恩義、絕仁義的法家思想作為其指導思想,秦代的父子之間表現(xiàn)出一定的功利思想。 賈誼在 《治安策》中曰:“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秦律中的“告子”“遷子”和“擅殺子”條,也證明了秦代父子間這種重利輕義、不慈不孝的現(xiàn)象。 而漢代鑒于秦代任法而亡的教訓,實行無為而治,標榜以孝治天下,提倡孝治,強調“父慈子孝”的綱常倫理原則。 武帝獨尊儒家思想后,宣帝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又頒布了親親相隱的詔令,維護儒家所提倡的這種父慈子孝的倫理道德。 在簡牘中發(fā)現(xiàn),秦代推崇重利輕義的功利價值觀, 漢代強調父慈子孝的倫理道德觀,都反映在父子關系的法律規(guī)定上,并有明顯的不同。
首先,在不孝罪的受理程序上,漢比秦謹慎。 秦律規(guī)定:“免老告人以為不孝,謁殺,當三環(huán)之不? 不當環(huán),亟執(zhí)勿失。 ”免老之人若告子不孝,不必經(jīng)過三環(huán)的程序,一定程度上即有鼓勵免老者告奸之意。 而漢律則規(guī)定:“年七十以上告子不孝,必三環(huán)之。 三環(huán)之各不同日而尚告,乃聽之。 ”即七十以上老人必須經(jīng)過三環(huán)的程序, 且須三次不同日告發(fā), 官府才受理。 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訴訟權利,避免了老人恃特權而濫訟的行為。
其次,關于假父、假子之間的法律關系,秦與漢代的規(guī)定亦不同。 秦代不完全承認假父、假子之間的法律關系。秦律中規(guī)定:“父盜子,不為盜?!薄敖駞伲└副I叚(假)子,可(何)論?當為盜?!狈沙姓J假子在假父之外有自己的財產(chǎn),保護這種財產(chǎn)權不受其假父的侵犯,說明假父并無支配假子財產(chǎn)的權利,法律不完全承認假父、假子之間的法律關系。 繼父對繼子亦同樣。 秦簡中,有以弟之子為繼子的法律規(guī)定,應該說,這種關系是很近的血統(tǒng)關系,但是,繼父卻不得援“擅殺、刑、髡其子非公室告”的法律而不受刑事追究。這說明,秦律不承認繼父與繼子之間的這種完全意義上的教養(yǎng)權。 而漢代則承認假父、假子之間的法律關系,將假父、假子等同于有血緣關系的父子,認為假子與親子一樣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 漢律規(guī)定:“子牧殺父母,毆詈泰父母、父母、叚(假)大母、主母、后母,及父母告子不孝,皆棄市。 ”對子牧殺父母和假大母的處罰一致。 這說明,漢代是承認假父、假子父子間的法律關系的?!锻ǖ洹肪砹庞涊d:“時有疑獄曰:‘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yǎng)之以為子。 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 《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詔不當坐?!倍偈嬲J為,養(yǎng)子亦是子,當與親子一樣享受“父為子隱”的權利。 董仲舒在當時為儒學宗師,他的觀點為統(tǒng)治者所接受,承認假父、假子間的父子關系是當時社會上的主流觀點。
簡牘中所反映的秦漢時期這種父對子的從鞭笞教令到生殺予奪的權利,以及子對父的贍養(yǎng)義務,在古代中國是普遍存在的。 父子之間的這種尊卑等級的社會關系,通過父親對家庭經(jīng)濟權的掌握,有了很大的支撐力量。 再加上法律上對父權的支持和維護,父子之間的“父尊子卑” 的地位關系就更不可撼搖了。 維護父權實際上即是維護君權,提倡“以孝治天下”,也就是教人要“資于事父以事君”。 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即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 《論語·學而》記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悌是“仁”的根本,只有孝悌之人,才能做到忠于國家、忠于君主。 所以維護父子間的尊卑等級地位, 實際上就是維護社會上的尊卑秩序,進而維護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