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第四小學,甘肅 甘南)
音、體、美教育是國家教育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加強音、體、美教學,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半p減”政策的出臺,雖然讓學生的課程表豐富起來,不過在調查采訪過程中發(fā)現,也有部分學生的課表仍然有“縮水”現象。當前部分偏遠地區(qū)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意識到開展音、體、美學科的必要性,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诖耍h地區(qū)相關教育人員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解決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來實現音、體、美學科開展的教學初衷。
以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這里地處高原地帶,高寒缺氧,環(huán)境艱苦,大部分內地畢業(yè)的音、體、美師范生不愿意來此工作。加之由于編制、待遇等問題,很多音、體、美教師不被用人單位接受,有的成為代課老師,不被重視,還往往被要求擔任其他科目的教學工作。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音、體、美課程會被語文、數學等文化課代替,音、體、美教師無用武之地,這些軟件和硬件上的制約直接影響了美育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課程設置、開課時數、教材使用等更難以達到國家指導性計劃的規(guī)范要求,新課標更是形同虛設,無人下達、無人執(zhí)行,基礎教育改革在這里無從談起。
一方面,大部分偏遠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比較落后,往往會忽視專業(yè)教師隊伍的建設這一環(huán)節(jié),導致音、體、美課程出現師資短缺的現象,大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代替,而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音、體、美課程開設不足,課程目標難以實現。另一方面,部分偏遠地區(qū)或是學校并沒有意識到音、體、美學科開展的重要性,忽略了學生美育環(huán)節(jié),再加上學科開展必備的教育資源設施的缺失,更是在無形之中為音、體、美學科開展設置了障礙。
一般來說,音、體、美是最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一來沒有考試的壓力,二來又與學生的興趣最為貼近??墒窃趯嶋H教學中不難發(fā)現,許多學生喜歡唱歌但不喜歡上音樂課,喜歡運動卻不喜歡上體育課,喜歡畫畫卻不喜歡上美術課。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音、體、美教育的真正意義。許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是為了考上理想的中學、考上大學,他們關心的是語文、數學等科目的分數,音、體、美課考不及格沒關系。正是這些家長認識上的偏差,給課堂教學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次,學生基礎薄弱,只注重形式,學習理論知識興趣不濃,個別學生習慣在音、體、美課上寫其他科目的作業(yè)。學生用的音、體、美器材幾乎沒有,不利于展開教學。而且他們處在偏遠山區(qū),交通落后,因為對音、體、美課不夠重視,因此在上課時不能將需要的材料準備好,導致上課難,也不利于學生的培養(yǎng)。另外,教師缺乏教學材料,也造成上課單調乏味。
一部分偏遠地區(qū)在開展音、體、美學科教學時,并沒有注意到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音、體、美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將民族文化的特色融入學科教學過程,沒有合理利用民族音樂、民族體育活動等民族特色素材,將民族文化與課堂教學內容兩者脫離,缺乏一定的靈活性,課堂形式以及課程內容比較單調、死板,導致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不高,音、體、美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
音、體、美學科作為美育開展的主要學科,其內在存在一定的聯系性和共通性,但是在當前偏遠地區(qū)的音、體、美學科教學過程中,往往對這三門學科之間的聯系性重視程度不夠,將三者分離開來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科教學中的合作環(huán)節(jié),導致美育效果不理想,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幫助不大??傊?、體、美師資匱乏,成為制約民族基礎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雙減”政策的落地意味著素質教育必將成為教育的核心,在落實“雙減”政策和“五項管理”的同時,我們要秉承“貴在實驗,重在推廣”的辦學傳統(tǒng),進一步加強音、體、美課程的管理,聚焦高效課堂,豐富課后服務,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學生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往往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這樣一來,在學校美育中其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并且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如今,互聯網教育尤為普及,因此中小學音、體、美教師也可以借助網絡與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其所有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同時提高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
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是偏遠地區(qū)音、體、美學科開展的基礎,在“雙減”重大改革部署落地后,培育綜合素養(yǎng)再次被視為重中之重。其中,美育不僅是貫穿傳統(tǒng)與當代的骨干,更成為一種社會創(chuàng)新的力量?;诖?,偏遠地區(qū)在促進音、體、美學科發(fā)展時要將專業(yè)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第一步。一方面,首當其沖的就是在緩解音、體、美課程師資短缺的現象,合理利用教師特崗計劃、大學生頂崗支教、城鄉(xiāng)輪崗等國家計劃,緩解了偏遠地區(qū)音、體、美學科師資緊張的教學狀況,以此來為學科發(fā)展增添活力,補齊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師資短板。另一方面,要做好教師隊伍的培訓評價工作,一是偏遠地區(qū)的學校應該通過利用多方面的培訓工作,如國培計劃、線上定點培訓等,鼓勵教師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有效地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師對小學科的重視程度以及靈活調整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通過學科教學能力的培訓,可以逐步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從而保證課程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專業(yè)性。二是要做好教師的教學評價工作,教師作為教學工作開展的主體之一,其教學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教學工作開展的效果,學校可以將學生的滿意程度與教學效果納入教師評價體系當中,保證教師評價的科學性,以此來激勵教師以更飽滿的態(tài)度投入教學工作。
開展“雙減”工作是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民族素材當中的多樣化民族因素可以有效地保證音、體、美學科教學過程中的豐富程度?;诖?,偏遠地區(qū)的教師在開展音、體、美教學時,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當中的教學素材,利用民族特色元素開展教學。一方面,教師可以將體驗教育融入教學過程,利用當地獨有的文化資源開展課程教學,如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可以將藏袍以及藏式的特色花紋圖飾等服飾文化或是唐卡繪畫藝術等融入教學過程,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還能促進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實現教學初衷。另一方面,教師在開展音、體、美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將當地的特色道具作為教學道具,以此作為支撐來開展教學,如在甘南藏族地區(qū),教師就可以將賽馬、大象拔河等傳統(tǒng)民族體育項目與體育教學相融合,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學道具缺乏的問題,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了教學過程的趣味性與有效性。
在“雙減”“五育并舉”政策引領下,高效提升當地音、體、美教育教學質量,音、體、美學科之間的聯系性就為偏遠地區(qū)音、體、美學科的開展提出了合作教學的要求,即將三門學科融合到一起,通過學科的共同點實現美育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一是積極開展藝體活動,鼓勵音、體、美教師組建多種社團藝體活動隊伍和興趣小組,拓寬課后服務資源渠道,開展課后服務精品課程資源推介。二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一方面,教師應該利用課堂時間促進學科充分融合。如將音樂與美術相結合,引導學生在享受民族音樂的同時展開聯想,進行繪畫的自由創(chuàng)作,利用音樂來激發(fā)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同時利用美術作品的內容展示個人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外社團活動的形式來保證學科的融合效果,如借助健身操、舞蹈等社團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將音樂與體育這兩門學科進行結合,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保證學科教學效果。我們要通過富有成效的音、體、美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體驗人格的健全與發(fā)展過程。
建立健全學校音、體、美教育管理機構,不斷提高學校藝術教育的管理水平,確保學校藝術教育政策法規(guī)的落實。因此,教師要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管理,完善藝術教育保障機制。要進一步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法規(guī)建設,把藝術教育列為教育督導評估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的督導,督促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加大對備課、上課、教研等環(huán)節(jié)過程性管理,規(guī)范教學行為,認真落實省市音、體、美課堂教學的有關規(guī)定,定期檢查教師的教學計劃執(zhí)行情況,創(chuàng)新教研形式,努力提高音、體、美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和責任感。
一是加強教研組建設,以研促教。認真開展音、體、美教研活動,提高音、體、美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教學交流,提高教師基本功,以教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規(guī)范教學,明確教學要求。音、體、美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專業(yè)知識,更要發(fā)揮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教學的效率。音、體、美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一樣,要完善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課堂教學,由于教學場所的變換,更要加大課堂管理力度,堅決杜絕“放羊式”的散亂現象,確保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二是認真組織好興趣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藝術審美情趣,塑造完美的藝術品格,為學生搭建成才的舞臺。并且通過音、體、美教學,發(fā)現學生在音、體、美方面的優(yōu)勢智能,加以引導和培養(yǎng),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三是加強教師教學研究,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真正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通過音、體、美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文化學習和其他思維品質的提高。同時,教師挖掘教學過程中的生動案例,總結教學經驗,撰寫教學心得,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是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重要依據。音、體、美是學生喜歡的課程,學校應根據實際開發(fā)音、體、美校本課程,從而形成學校特色,促進內涵發(fā)展,鼓勵教師在學校課程體系下自主研發(fā)本土特色文化課程,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寓教于樂,提高教學質量。如體育教師可結合學生“陽光鍛煉一小時”活動,開發(fā)“花樣跳繩”,讓校園里繩舞飛揚;利用音樂教師自身特長,開發(fā)“龍頭琴”“藏戲”“藏民歌”等課程;利用美術教師的優(yōu)勢,可開發(fā)“唐卡”“雕塑”等特色課程,滿足藏族學生的成長需求。
綜上所述,音、體、美學科作為國內美育目標實施的主要陣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提高偏遠地區(qū)音、體、美學科的教學質量,既是新時代背景下新課改的具體實踐要求,同樣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實踐措施,“雙減”政策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yè)中解放出來,音、體、美課程不僅讓學生的身心得到調節(jié),還能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音樂之美、體育之健、美術之魂,學生在美育的熏陶之下,他們的知識視野更廣闊,行為習慣更文明,身心狀態(tài)更健康,興趣愛好更廣泛,學習興趣更濃厚。
基于此,我們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一主旋律,改變我市音、體、美學科薄弱的現狀,樹立科學的人才觀,遵循辦學規(guī)律和正確的方向,切實加強音、體、美教學工作的領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求真務實,扎實推進,從而整體提升我市的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切實提高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水平和審美素養(yǎng)。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拓寬自身視野,在汲取音、體、美學科知識的同時,個人能力也得到鍛煉和提升,進而達到開展素質教育的目的,推動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