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強
(中山大學 廣州 510275)
“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是指人類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tài)流變的文化遺產形式,它深藏于民族民間,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tài)的文化基因。①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序1[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在中華大地上散存著各種各樣的非遺形式。國務院于2006~2021年間分批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含國家級非遺項目一千多項,此外,還有各省、市、縣級非遺項目等,蔚為壯觀。從被列入保護名錄的非遺類別來看,主要涉及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音樂、舞蹈,傳統(tǒng)戲曲、戲劇,民間文藝、文學,傳統(tǒng)體育、游藝,傳統(tǒng)美術、醫(yī)藥等,它們都是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聰穎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和文化軟實力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具有維系民族團結、構建民族身份認同和延續(xù)民族文化精神的作用,還有著寶貴的經濟、藝術、生態(tài)價值。在保護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政策引領下,如何運用先進的方法理念、借助科學的技術手段以實現對傳統(tǒng)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作為文化資源的非遺如何調動各方力量,實施可持續(xù)的保護與傳承,是非遺存續(xù)力整體性保護的體現。①李志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存續(xù)力之淺見[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20(3):124.當下,我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多以政府主導,即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相應的法律政策、設立扶持基金、舉辦文化遺產日等活動,以宣傳、保護各類非遺項目。伴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經濟的進步、文化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非遺保護的方法和手段也日益豐富,如利用數字化技術、通過非遺進校園、新媒體推廣、“非遺+文創(chuàng)”等方式,都是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有力舉措。特別是數字化、信息化等新興技術的出現和新媒體的普及,讓非遺的保護插上了科技與智慧的翅膀,更實現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跨越式發(fā)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指出:“利用信息和傳播技術……,鼓勵媒體在提高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和表達形式多樣性的認識方面做出貢獻,特別是通過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制作專題節(jié)目和產品;鼓勵音像媒體制作高質量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和紀錄片,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并彰顯其在當代社會的作用;鼓勵信息技術機構為信息的互動交流提供便利,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正規(guī)傳播途徑,特別是通過開發(fā)針對青年的互動節(jié)目和游戲?!雹谖幕繉ν馕幕?lián)絡局.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基礎文件匯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40.動畫電影作為“藝術+技術+文化”的有機結合,兼具上述多種保護手段于一體,理應成為當代非遺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國內真正以非遺為主題和內容開發(fā)的動畫影視還不多,較為著名的有《京劇貓》《小門神》《貴妃醉酒》《巴拉根倉傳奇》《兔俠傳奇》《粉墨寶貝》等。此外,一些由省、市文旅宣傳部門牽頭或高校與企業(yè)聯(lián)合制作的影片,如《老子道德三百問》《龍母傳奇》《雙下山》《花鼓傳奇》《滇劇百寶箱》等也相繼進入大眾的視野。上述動畫影視的內容主要涉及傳統(tǒng)戲曲、表演、音樂、美術、民間文學、神話等非遺項目。從市場效應和觀眾反饋來看,含有非遺元素的動畫影視影響力并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有三個方面:其一,受眾面較窄。許多非遺動畫影視僅針對兒童,③對此,有學者提出,國產動畫電影需重新考量當今觀眾的需求,拓寬未來的發(fā)展空間……即開發(fā)適合不同年齡層次觀眾觀看的電影,也就是“全齡化”電影,讓不同年齡層次的觀影人都可從影片中找到觸動心弦的情愫或因子,參見張凡,郭鵬舒.試論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的敘事轉型及文化表征——以動畫電影《姜子牙》為例[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22(2):81-82.故事情節(jié)頗為簡單、淺顯,缺乏一定的內涵和深度。其二,宣傳力度不夠。可能由于資金、贊助等原因,一些非遺動畫影視的宣傳力度不夠、宣傳形式單一,未產生廣泛的宣傳影響力。其三,制作技術和風格問題。有些非遺動畫影視的角色形象設定較為呆板,畫面美術、色調、風格等不精致,整體包裝形式欠豐滿??偟膩碚f,我國非遺動畫影視的開發(fā)還未形成氣候,創(chuàng)作手法、技術不成熟,市場反應也較為平淡。
從國際上看,美國“迪士尼”“夢工廠”出品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等一經上映就獲得了絕佳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這勢必能給國內的動畫電影創(chuàng)作者提供參考和啟發(fā),即中國本土創(chuàng)作者在受到特定民族情感的影響下,更應嘗試在動畫電影中運用優(yōu)秀的民族元素、符號,使動畫電影與民族民間的生活現實、文化特質貼近融合,從而彰顯獨特的民族精神。①徐巖東.中國當代動畫藝術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符號[J].文藝研究,2011(6):155.在此基礎上,如何創(chuàng)造出兼具時代特色、現代風格,又符合當代社會需求和觀眾胃口的非遺動畫影視作品顯得尤為重要。
如前所述,我國的非遺項目種類繁多,除了開發(fā)傳統(tǒng)的表演、戲曲、音樂等非遺動畫電影外,皮影、剪紙、泥塑、手工藝、體育、游藝、醫(yī)藥等項目也能納入非遺動畫影視的創(chuàng)作范圍之中。因為皮影、泥塑、體育、游藝等非遺項目本身就與動畫的關系(如角色選擇、拍攝技巧、內容定位、道具、場景設計、展播方式)十分密切,如若借助此類非遺項目的表現形式、文化內涵、藝術特質開發(fā)相應的非遺題材動畫電影,勢必能讓觀眾覺得耳目一新。此外,在我國過去拍攝的影視作品中,也有一批以非遺為呈現內容的優(yōu)秀電影,如《千里走單騎》(儺戲元素)、《雪花秘扇》(女書元素)、《云之錦》(云錦元素)、《唐卡》(唐卡元素)等。這些電影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如果對其進行再度創(chuàng)作、改編或創(chuàng)新,如開發(fā)成動畫電影,也能從某種程度上喚醒觀眾的記憶,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為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傳承助力。
事實上,早在1956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特偉就提出了“探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鼓勵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引導動畫創(chuàng)作從優(yōu)秀民族文化中汲取力量。②趙春,張娟.國產兒童動畫的民族化演進與時代創(chuàng)新[J].電影新作,2021(6):104.由此看來,開發(fā)非遺動畫電影對于時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新保護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意義重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在商品經濟和現代文化的沖擊下,傳統(tǒng)民間非遺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存續(xù)環(huán)境也在不斷“惡化”。特別是隨著一批批非遺傳承人的老去,許多年輕一代不愿再接過非遺傳承的“接力棒”,而是向往著大山之外的“聲色世界”,致使諸多非遺技藝、承載物品慢慢消逝,而當我們意識到其寶貴價值之時,卻為時已晚。對此,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成為了非遺保護、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如動畫可被視為一種審美化的情感藝術,是人類審美情感的詩意化表達,同時它還是一門現代化信息技術,是人類改變物質世界的工具性方法、手段。③徐金龍.“六化”:民俗文化資源到動漫產業(yè)資本的發(fā)展路徑[J].民族藝術,2015(1):135.動畫能將一切物質或非物質的文化形式轉換為視覺化的信息語言(如多媒體影音圖像),能有效解決物質文化的影像保存和非物質文化的記錄傳承問題。如今,不少保護機構和單位已經開始將一些存世較少、面臨消失的物質遺產、非遺技藝、口述史料等通過數字化提取、信息化加工、影像化處理,轉換成了完整的動畫形式,以實現其長久的保存和便利的傳播。因此,創(chuàng)作非遺主題的動畫可以制成故事電影、紀錄片,投放在博物館、非遺館、美術館,在多媒體平臺播放,同時,還可結合交互式觸感技術,引導觀眾進行點擊、觸摸、寫繪、涂鴉等互動體驗,實現他們對于非遺的立體認知與創(chuàng)新構想。
動畫是一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非遺是一種現實而普通的民族民間文化形態(tài),這一現實的民族民間文化形態(tài)要進行適當的改造與創(chuàng)新轉化才能融入當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熟悉和喜愛,以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換言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既需要學術性的田野考察,也需要藝術性的語言表達。①高忠嚴,關旭耀.從《尋找手藝》談影像敘事對非遺的傳承[J].電影評介,2021(3):91.動畫電影能以其巧妙的故事構思、精美的畫面風格、生動的藝術語言得到大眾的青睞。從此意義來看,動畫電影能將普通平凡的非遺技藝、文化元素進行提煉,通過設立鮮活的角色形象、編撰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繪制精美的影音場景,讓非遺“活起來”。同時,還能對接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開發(fā)相應的動漫衍生產品(如公仔人物、動物玩偶、時尚服飾、紀念品等),以挖掘不同非遺項目的經濟價值,助推鄉(xiāng)村振興。2019年7月26日在中國大陸首映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截至2019年底,其票房沖破50億元大關,與之相關的文化創(chuàng)意商品銷售火爆(圖1),這足以說明大眾對于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源本創(chuàng)作的動畫電影的認可。特別是片中“哪吒”的形象,保留、集合了作為古老宗教的道教、佛教,以及民間藝術的年畫、京劇中的傳統(tǒng)美學元素,又吸收了從《大鬧天宮》到《哪吒鬧?!芬詠淼拿褡屣L格美學精華,②孫佳山.“丑哪吒”的形象、類型與價值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光影邏輯[J].當代電影,2019(9):17.成為中華經典“文化偶像”的代表。
圖1 《哪吒之魔童降世》相關文創(chuàng)商品
在國家日益注重及提倡美育作用的時代背景下,開發(fā)動畫電影已成為推進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受消費主義思潮與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影響,當今許多青少年對于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知之甚少,甚至漠不關心。如果能讓非遺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將那些看似普通、傳統(tǒng)的文化元素轉化為新穎時尚的流行風格,勢必能極大地影響和塑造青少年的思想品行。因為從個人的生長經歷來看,每個人的成長都伴隨有動畫的影子,兒童對于動畫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科學研究也表明,兒童在感受、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方面遠遠優(yōu)于成年人。所以,如要對一個人的良好人格進行塑造,培養(yǎng)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審美能力,就應從兒童階段開始。①馬若寧.談動畫電影對兒童藝術教學的影響[J].藝術教育,2019(12):106.事實上,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部就提出了“美術片要為兒童服務”的建議,此后,“關注兒童成長需要”“寓教于樂”等口號在一些電影制片廠的每個創(chuàng)作階段不斷被提及。②蘇菲.“本于立意,運思精微”——20世紀中國動畫學派創(chuàng)作研究[J].電影評介,2021(16):90.是故,將非遺中的藝術元素、文化符號融入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作中,勢必能觸動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心弦,讓他們通過觀影來認識和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敬畏和崇敬之情,樹立保護與傳承非遺的態(tài)度與決心??v觀近些年央視推出的諸多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核心價值觀的公益廣告都以動畫的形式來呈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思想理念的有效性——即以多元的技術手段和多樣的傳播形式來覆蓋更廣的受眾面,以達到宣傳、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
有學者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元素’必將引導新生代觀眾民族自信的回歸,必將帶動‘國風’原創(chuàng)動畫電影的崛起。”③徐丹.新生代受眾視角下“國風”動畫電影創(chuàng)作態(tài)勢探究[J].電影新作,2020(6):125.在此背景下,開發(fā)非遺動畫電影就是要讓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轉換演變?yōu)橐环N內在的民族精神追求,從而實現新興媒介對傳統(tǒng)藝術題材與形式、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及文化思維的繼承和發(fā)揚。④黃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轉換與電影敘事主題的演變——20世紀中國電影民族主體性的歷史建構及其現實意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8(3):25.非遺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作與一般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作流程并無本質上的區(qū)別,只是需要對其所關注的非遺主題或內容進行強化、完善。具體來說,首先是主題策劃和劇本撰寫。即制定該非遺動畫電影的主題、對象、內容、可行性方案,如主題、內容既可以具體的非遺項目類別為母本(如民間刺繡、挑花、剪紙、皮影、木雕等),也可以針對某個非遺傳承人(人物)的生平事跡進行敘事創(chuàng)作(如展現非遺傳承人從小學習非遺到成為大師的艱苦卓絕的經歷和勵志精神),還可以對當今年輕人學習非遺的思想斗爭、情感與行為進行探索挖掘。其次,要針對主題、內容搜集資料素材。主創(chuàng)團隊應深入民族民間非遺聚集地進行采風調研,考察當地地理環(huán)境、氣候、民眾生活狀態(tài)、風俗習慣,特別是該非遺項目的傳承發(fā)展歷史,必要時還需對傳承人、村民進行走訪、交談,記錄和拍攝相應的圖片、視頻資料。當田野考察完成后,可針對搜集的資料素材來調整動畫影片的美術風格及對內容情節(jié)進行適當改編,以完善相關的角色形象設計、場景設計、分鏡頭臺本設計等。最后,將上述設計稿導入專業(yè)軟件進行剪輯、編輯制作、添加特效、配音合成,直至輸出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在虛擬影像技術蓬勃發(fā)展的今天,非遺動畫電影更可借助虛擬現實技術(VR)的東風,開發(fā)成VR立體動畫電影、VR實時渲染動畫電影、VR角色扮演動畫電影等,⑤郭艷民,張寧.VR電影:一種新媒介的視聽經驗積累和類型生成[J].當代電影,2019(10):121-126.讓觀眾在觀影之余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傳統(tǒng)非遺帶來的“真實”。另外,在宣傳、發(fā)行之余,制作方、出品方還可將此非遺動畫電影開發(fā)成不同版本(形式)的短片或娛樂游戲,進駐各級校園、博物館、文化宮,在這些公共文化機構的展示平臺和互動體驗區(qū)進行實時播放。學生們和觀眾們戴著智能3D眼鏡或虛擬視聽設備即可“進入”到該動畫電影構筑的生動情景中,甚至成為其中的主角,以激發(fā)他們對于傳統(tǒng)非遺的情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2016年7月在中國大陸上映并獲得良好反響的《大魚海棠》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題動畫電影中的代表。該片的故事雛形來源于導演梁旋的夢境,并以道家經典名篇《莊子·內篇·逍遙游》中的意境和物象為靈感。此外,諸多中國古代典籍(如《詩經》《山海經》《搜神記》)和神話傳說(如《女媧補天》)中的文化、藝術元素也被融入了電影之中。片中所設的場景為中國南方的客家土樓,其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和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導演為了真實表達和創(chuàng)新提煉這些文化元素,曾攜主創(chuàng)人員對客家土樓進行了多次采風考察,并花費了三年時間不斷構思和修改劇本。在影片中,其人物形象的設定、傳統(tǒng)服飾的表達、似曾相識的生活物品、隨處可見的中國紅都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詮釋與展現,然而這些中華文化元素的再現并非拘泥于傳統(tǒng)照搬不變的,而是充滿了創(chuàng)意和想象。影片利用視覺美學與創(chuàng)新設計,以細膩和精致的畫風,營造出一個奇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充滿著東方的神秘感與浪漫主義色彩,包含著天人合一、生死輪回的中國古典哲學理念以及豐富的民俗信仰。①黃梅榮.中西動畫電影中神話元素的應用和對比分析[J].當代電影,2019(2):148.可以說,《大魚海棠》展開了一幅“傳統(tǒng)文化——動畫電影——非遺保護——活態(tài)傳承”的美麗畫卷,對于啟發(fā)當代影視創(chuàng)作者開發(fā)非遺動畫電影助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參考(圖2)。
圖2 開發(fā)非遺動畫電影助推非遺保護、傳承的思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精神象征,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在新時代,對于傳統(tǒng)非遺只有運用新的方法理念、借助新的技術手段,才能實現其最佳的保護與傳承。動畫作為一種普及率高、深受大眾喜愛和兼具教育意義的影音形式,集“藝術+技術+文化”于一體,必將成為今后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有效方式之一。對此,我們應該深入挖掘那些經典的、甚至尚未被人知曉的潛在非遺項目,借鑒國外優(yōu)秀的動畫電影創(chuàng)作模式,將不同非遺的精髓融入相應動畫電影的構思之中,如此一來,才能不斷提升我國非遺動畫電影的文化內涵和美學表達,建構起中國動畫電影的話語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