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牙齒的健康狀態(tài)不僅影響人們?nèi)粘_M食、咀嚼及吞咽等基礎口腔功能,還會致使細菌沿血液循環(huán)擴散至全身,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是臨床常見口腔疾病,且患病例數(shù)日益增多,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治療牙齒相關疾病,以此保障口腔健康。經(jīng)臨床實踐顯示,根管與牙周基礎的聯(lián)合使用不僅能實現(xiàn)根尖周病的愈合,還能徹底消除牙菌斑等物質(zhì),以促進牙齒功能得到恢復和健康穩(wěn)定[2]。本文以84 例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患者為實驗病例,分析牙周基礎治療聯(lián)合根管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4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4 例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20 例;年齡最大76 歲,最小24 歲,平均年齡(50.25±9.77)歲;病程最長2 年,最短10 個月,平均病程(1.03±0.55)年。觀察組男23 例,女19 例;年齡最大77歲,最小23歲,平均年齡(50.31±10.00)歲;病程最長2.5 年,最短11 個 月,平均病程(1.15±0.5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3]臨床癥狀及體征符合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診斷標準;無肝腎功能不全,且心腦肝腎等臟器無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無精神病史,意識和認知均無障礙;臨床資料完善,患者及家屬自愿同意參與。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原發(fā)疾病的治療,分析感染源,在盡可能保留患牙的情況下完全清除感染源。對患者施行X 線檢查,以明確牙髓活力、牙齒松動度及牙齒深度等情況。
對照組患者予以單一根管治療,擇取機用鎳鈦銼對根管施行預備處理后,采用次氯酸鈉溶液及氯化鈉溶液進行根管沖洗。隨后,測量患者的根管長度,并借助10#K 銼進行擴銼處理直至滿足工作長度需求。采用機用銼進行根管預備,主尖選擇25 號0.06 錐度;對根管施行超聲蕩洗后擦干,擇取AH-plus 糊劑及熱牙膠進行根管充填。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牙周基礎治療,采用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齦上潔治使用潔治器械對齦上形成的菌斑、結石及色漬等進行清除,并開展牙面拋光;齦下刮治借助尖探針探查牙結石情況后,采用潔治器械刮治牙結石。結束后,仔細觀察牙結石清除情況,尤其是病變區(qū)域。待牙結石及菌斑等處理徹底后進行牙齦膜的復位,并實施牙周袋的縫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牙齒疼痛等不適癥狀基本改善,且未出現(xiàn)牙齦紅腫及牙齒松動等情況,咀嚼功能完全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牙齒疼痛等不適癥狀有所改善,且牙齦紅腫及牙齒松動等情況好轉(zhuǎn),咀嚼功能基本恢復,為有效;未達到上述任一標準的,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4]。
1.4.2 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PLI、GI 血清炎性因子包括IL-1β、TNF-α 及hs-CRP。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24%高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PLI、GI 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1β、TNF-α、hs-CRP 及PLI、GI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1β、TNF-α、hs-CRP 及PLI、G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PLI、GI 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及PLI、GI 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如今,隨著飲食種類的豐富及結構的轉(zhuǎn)變,越來越多的人被口腔或牙齒病變所困擾,不僅導致人們?nèi)粘I畈槐?還會使整體健康水平下降。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是牙周病變與牙髓病變同時存在的牙齒疾病,近年來患病例數(shù)逐年增加,不僅會對口腔健康造成侵蝕,還會通過血液循環(huán)將細菌帶至全身,最終損害患者心臟、肺等重要器官,嚴重危及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5]。相關研究[6]指出,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的病因復雜,需積極明確感染源,掌握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的規(guī)范化診療理念和技術,同時治療牙周、牙髓兩種病變。經(jīng)臨床實踐顯示[7],根管治療是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治療的有效方法,也是臨床推薦使用的首選方法之一,通過專用使用器械對感染的牙髓及其他毒性分解物進行徹底清除,對根管進行嚴格沖洗消毒及填塞,有利于實現(xiàn)細菌的隔絕,以此達到根尖周病的愈合,從而恢復牙齒功能。相關研究[8-10]指出,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的出現(xiàn)與牙菌斑、牙結石等致病因素密切相關。而牙周基礎治療作為牙齒病變的常見方法之一,目的在于消除局部致病因素,通過拔牙、牙周刮治、充填齲洞及藥物等各類方法實現(xiàn)牙菌斑、牙結石等局部刺激因素的消除,并對患者進行口腔衛(wèi)生的指導和宣教,使其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和合理選擇牙線等清潔工具進行潔牙,進一步實現(xiàn)牙菌斑、牙結石等致病因素的減少,維護牙周健康。有研究表明[11,12],對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開展牙周基礎治療的同時予以根管治療,能取得理想療效。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24%高于對照組的78.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L-1β、TNF-α、hs-CRP及PLI、GI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患者應用牙周基礎治療聯(lián)合根管治療利于改善患者炎癥反應,提升臨床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