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進展

        2022-12-22 07:00:42張旺鋒
        綠色科技 2022年21期
        關鍵詞:評價研究

        劉 影,張旺鋒

        (蘭州大學 資源環(huán)境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1 引言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問題越來越突出,環(huán)境污染、交通擁堵、就業(yè)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的發(fā)展。面對種種不確定性風險,城市如何應對成為了當前政府、學界亟待探討的議題。在“十四五”規(guī)劃當中,“韌性城市”出現(xiàn)在了相關的政策文件里,這些都說明了增強城市韌性刻不容緩。本文主要對城市韌性的概念內涵、國內關于城市韌性的研究熱點以及城市韌性評價(評價方法、評價指標體系)三方面進行梳理與總結,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關于城市韌性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基于此提出建議,以期為豐富國內城市韌性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據參考。

        2 城市韌性提出背景與概念內涵

        2.1 韌性的概念與內涵

        理解城市韌性的概念與內涵,首先要從“韌性”一詞說起。從詞源的角度, “韌性”經歷了從拉丁語到中古法語再到現(xiàn)代英語的過程。其中拉丁語為“resilio”,有“反彈”“跳回”“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的意思[1],中古法語為“résiler”,意思是“收回”或“取消",接著作為動詞“resile”出現(xiàn)在英語中,有“收回”“回到原來的位置”或“停止”之意[2]。從研究領域的角度,韌性概念最早源于物理學領域,而后出現(xiàn)在機械學、心理學等領域,到20世紀70年代初,韌性思想被應用于系統(tǒng)生態(tài)學中,這是由生態(tài)學家霍林提出的[3]。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有關韌性的研究逐漸從自然物理方面的領域向人文社科方面的領域不斷延伸??傮w來說,韌性研究大致經歷了“工程韌性”“生態(tài)韌性”“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韌性”3個階段的發(fā)展[4]。

        不同領域對于韌性的理解不同。對于物理學領域來說,韌性是一種特性,指材料因外力作用而發(fā)生形變時對折斷的抵抗能力,或者說恢復到原始狀態(tài)的能力[5]。從心理學的角度,韌性指人的精神或心理遭受打擊、創(chuàng)傷后或在面臨壓力與困境時,能夠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或成功、積極應對的過程或能力[6]。生態(tài)學則認為韌性是指系統(tǒng)能夠吸收或承受自然或人為等因素帶來的干擾從而維持穩(wěn)定狀態(tài)的能力[7]。

        從對韌性概念的初步梳理可看出,多數學者都將其視為一個積極的概念,韌性強調的是一種能力或過程,從過程的角度來看,韌性具有動態(tài)連續(xù)性。無論在哪個研究領域,其基本內涵都表達了系統(tǒng)在面臨來自內部或外部的擾動時,能夠通過自身的調節(jié)恢復到原始或穩(wěn)定、平衡狀態(tài)的能力。隨著學界對韌性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概念內涵不再僅僅強調恢復、穩(wěn)定、平衡,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韌性是一種適應、學習、創(chuàng)新、變革的能力。

        2.2 城市韌性提出背景

        城市自誕生以來便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與挑戰(zhàn),包括自然災害與非自然災難等一系列急性沖擊與慢性壓力。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其對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出現(xiàn)的頻率增加、地質災害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這些自然災害也都對城市的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因此面對種種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風險,如何減少這些沖擊和干擾對于城市的破壞,是學界面臨的重要議題,而傳統(tǒng)的應對風險的治理模式已經不足以解決新時期城市發(fā)展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在這種形勢背景下,城市韌性應運而生。從國際上來看,在城市韌性研究的早期階段,學者們主要是從自然災害的角度研究城市韌性,對社會方面的研究則不夠。如2002年倡導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理事會(ICLEI)首次提出“韌性城市”議題,將“韌性城市”與防災聯(lián)系起來,城市韌性逐漸成為相關學者研究的熱點[8],2005年第二屆世界減災會議通過了《兵庫宣言》,將“韌性”納入到防災、減災中,以提高各國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4]。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界逐漸重視城市韌性的綜合性特點。如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啟動“全球100韌性城市”項目,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城市應對經濟社會、物理環(huán)境、領導管理等多領域挑戰(zhàn)與風險的能力。2016年聯(lián)合國第三次住房與可持續(xù)城鎮(zhèn)化大會提出了《新城市議程》,將“城市韌性”納入到了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體現(xiàn)了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9]。2020年聯(lián)合國減災辦公室(UNDRR)領導的創(chuàng)建韌性城市(Making Cities Resilient,MCR)2030 直接將“韌性”提升到最高層次,確定 MCR2030 最終目標是:確保城市在 2030 年前實現(xiàn)包容、安全性、韌性和可持續(xù)性[10]。由此可見,韌性理念逐漸成為全球城市建設共識。

        從國內來看,我國城市建設中首次提到韌性的概念是2011年8月在成都舉辦的“第二屆世界城市科學發(fā)展論壇暨首屆防災減災市長峰會”上,討論并通過《讓城市更具韌性“十大指標體系”成都行動宣言》[11],中國在應對汶川地震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為世界各國在面臨自然災害時如何應對提供了寶貴的經驗。2013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啟動的“全球 100 韌性城市”項目中,我國浙江義烏、四川德陽、浙江海鹽、湖北黃石四座城市成功入選。2017年6月,中國地震局提出了《國家地震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里面包含了四項科學計劃,而計劃之一就包括“韌性城鄉(xiāng)”。2018年公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7—2035年)》文件中提出了建設“更可持續(xù)的韌性生態(tài)之城”[12]。2020年發(fā)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同樣提到了“韌性城市”。從以上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我國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主要是與防災減災聯(lián)系在一起,更加體現(xiàn)了增強城市韌性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減少各種自然災害、人為災害以及累積性沖擊等不確定因素對城市帶來的不利影響已經成為相關學者關注的熱點課題。

        2.3 城市韌性概念內涵

        不同的研究領域和視角對城市韌性概念的理解有所差異。在環(huán)境學領域,Alberti 等認為城市韌性是指城市系統(tǒng)結構在發(fā)生變化重組之前,城市能夠吸收或承受這種變化的程度和能力[13];Pickett等將城市韌性理解為系統(tǒng)面對變化的條件進行調整的能力[14]。在社會學領域,Godschalk認為一個有韌性的城市是由物理系統(tǒng)和人類社區(qū)組成的可持續(xù)網絡[15],強調了人類社區(qū)在韌性城市建設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Christensen和Krogman認為城市韌性是指由于社會、政治和環(huán)境的變化,群體或社區(qū)如何感知這種變化以及應對外部壓力和干擾的能力[16]。地理學領域的有關學者,如Sara等將城市韌性定義為城市系統(tǒng)及其所有組成部分的社會-生態(tài)和社會-技術網絡在時空尺度上受到擾動時,保持或迅速恢復所需功能的能力,面對干擾,適應變化,并迅速轉變限制當前或未來適應能力的系統(tǒng)能力[17]。趙瑞東等則認為城市韌性是由城市人文、環(huán)境等多重層面組成的高度復雜耦合系統(tǒng),在應對各種沖擊與干擾時城市系統(tǒng)對當前以及未來適應、恢復和學習的能力,而這個過程強調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協(xié)作[4]。城市規(guī)劃學的相關學者,如邵亦文等認為城市韌性指的是城市系統(tǒng)和區(qū)域通過合理準備、緩沖和應對不確定性擾動,實現(xiàn)公共安全、社會秩序和經濟建設等正常運行的能力[18]。此外,韌性聯(lián)盟將城市韌性理解為城市系統(tǒng)消化、吸收外來干擾并能夠保持原來結構、維持關鍵功能的能力[19];洛克菲勒基金會認為城市韌性是城市在面對極端擾動時仍然能夠維持人類活動正常進行的能力,其中強調了貧窮和脆弱等弱勢群體在這種極端擾動下能夠生存和穩(wěn)步增長[20],體現(xiàn)了對人的關懷;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將城市韌性看作是城市系統(tǒng)能夠吸收擾動、同時能夠維持基本結構和功能、適應變化的能力[21]。

        通過以上對城市韌性概念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內涵強調了城市對于擾動發(fā)生前、發(fā)生時、發(fā)生后3個時期如何防御、吸收、恢復、適應以及學習的能力,只有做到這幾個方面,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各種擾動對于城市系統(tǒng)的影響。與最初的韌性概念不同,城市在受到干擾后可能會在原來的基礎上變得更好、更強大,而不僅僅強調平衡,這進一步拓寬了城市韌性的內涵。同時,由于研究視角不同,學者們對城市韌性理解的側重點也不同,如自然科學類偏重于城市系統(tǒng)的物質空間,而人文社科類則更加重視社會經濟等層面,強調不同利益主體在韌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由于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由許多要素構成,因此城市韌性涉及到包括物質空間如生態(tài)環(huán)境、基礎設施等方面,人文要素如社會水平、經濟水平、組織制度等方面。

        3 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

        3.1 數據來源

        本文以CNKI中國知網為文獻搜索引擎,以“城市韌性”為主題搜索到579篇中文文獻(2013~2020年),剔除掉一些相關度低或者無效的文章,選取共計471篇有效文獻。CiteSpace中參數設定如下:“時間切片”中,起止時間為2013~2020年,時間間隔為1年;“節(jié)點類型”分別選擇“關鍵詞”“機構”“作者”3種類型;以“TOP N”作為選擇標準,其中N設置為100。

        3.2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分析

        “節(jié)點類型”選擇“關鍵詞”,將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可以看到所有關鍵詞被分為8個聚類(圖1),它們分別是城市韌性、空間規(guī)劃、韌性城市、基礎設施、韌性、景觀格局、評價體系、城市經濟韌性。每個聚類由多個緊密相關的詞組成,這些聚類代表了當前城市韌性研究的集中領域。同時,結合關鍵詞聚類信息匯總表(表1),可以看出研究主題主要涉及城市規(guī)劃、氣候變化、韌性評價、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城市韌性研究的熱點方向。從關鍵詞相關信息可以看出,我國對于城市韌性的研究以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為主,近年來開始重視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下城市如何提升韌性的思考。

        圖1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

        3.3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分析

        從國內城市韌性相關研究的文獻關鍵詞共現(xiàn)時間線視圖可以得到8個聚類(圖2),分別是城市韌性、空間規(guī)劃、韌性城市、基礎設施、韌性、風景園林、評價體系、城市經濟韌性。從時間上來看,2016年左右聚類的成果開始增多,并且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也越加緊密,這可能是由于在2016年聯(lián)合國第三次住房與可持續(xù)城鎮(zhèn)化大會提出《新城市議程》,將“城市韌性”納入到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在此背景的影響下,研究成果增多。2016年左右研究的內容主要為脆弱性、彈性城市、韌性特征等概念性的東西,隨后城市設計、防災規(guī)劃等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研究主題開始增多,且研究層面也涉及到如綠色基礎設施、生態(tài)韌性等自然層面以及社會、經濟韌性等人文層面。研究區(qū)域大到城市群,小至社區(qū)。這些使得“城市韌性”開始結合實際發(fā)展需要和實際意義,學者們試圖構建一種蘊含著“城市韌性”理念的城市設計、管理及發(fā)展模式。

        3.4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節(jié)點類型”選擇“機構”,得到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分析圖譜(圖3)。圖3中機構名稱的標簽越大,代表其發(fā)文量越多。結合圖3和表2可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南京工業(yè)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等為比較活躍的研究機構。絕大部分機構都是來自各個高校建筑城規(guī)類的院系以及各地方的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機構與機構之間存在合作關系,比如天津大學與天津城建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與東北大學。

        3.5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節(jié)點類型”選擇“作者”,得到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圖譜(圖4)。結合圖4和表3可以看出王江波、茍愛萍、翟國方、鄭艷、馮曉青、仇保興等為發(fā)文量較多的作者,活躍度較高。王江波、茍愛萍兩位學者存在合作關系,且以研究國外韌性城市建設對我國的經驗啟示為主。

        表1 關鍵詞聚類信息匯總

        4 城市韌性評價

        4.1 城市韌性評價方法

        在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城市韌性評價所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綜合指數法、圖層疊置法、社會網絡模型、函數模型法[4]等。其中綜合指數法主要是指首先標準化處理選定的指標數據,然后利用層次分析法(AHP)、網絡分析法(ANP)、TOPSIS、熵值法、專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確定指標權重,進而綜合評價城市韌性程度。這種方法操作起來比較容易,且計算過程相對來說不太復雜,但是在選取指標和確定權重的過程中會摻雜人的主觀性,影響真實效果。運用綜合指數法進行韌性測度時,往往會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確定指標權重,以增強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如張明斗等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我國30個省市區(qū)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韌性度進行綜合測算[22]。舒誠憶在利用 ANP 法賦權的基礎上,采用 TOPSIS 相對評價法,選取南京市7個典型城市案例社區(qū)進行相對評價,得出其社會韌性的相對優(yōu)劣[23]。李剛等在對中國城市韌性水平進行評價時,采用熵值法確定所選取的指標權重[24]。

        圖層疊置法是利用GIS中的空間分析和疊加功能,對構成城市韌性的因子分別制圖,再將其進行空間疊加,實現(xiàn)綜合韌性度評價。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將韌性評價的結果可視化,使其更加直觀,但不足之處表現(xiàn)為不清楚不同的因子對綜合韌性的影響程度情況。如孫陽等首先得出構成城市韌性的各因子對城市韌性影響程度的柵格圖層,然后對圖層進行空間疊加,得到長三角地區(qū)地級城市韌性度評價圖[25]。

        圖2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關鍵詞時間線圖譜

        圖3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分析圖譜

        表2 機構聚類信息匯總

        圖4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圖譜

        社會網絡模型主要用于城市網絡結構韌性的分析,可通過Gephi軟件評價城市網絡結構韌性。此方法可以反映出各組成系統(tǒng)間的關聯(lián)強度,但不能反映空間模擬情形[4]。如彭翀等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研究對象,在構建經濟、信息、交通三類聯(lián)系網絡的基礎上,借助于社會網絡分析軟件 Gephi進行三類聯(lián)系網絡拓撲結構的提取[26]。

        表3 作者聚類信息匯總

        函數模型法通過解析韌性的概念內涵,從評價系統(tǒng)各組成因子、因子間相互作用關系進行評價,構建韌性測度模型。如仇保興基于復雜適應系統(tǒng)理論,認為城市韌性與其韌力因子(韌力因子為堅持力、調適力、轉型力的乘積)成正比,與外界的擾動因子、脆性因子成反比[27]。

        此外,BP神經網絡[28~30]、隨機森林模型[31]、云模型[32,33]等方法也逐漸應用于城市韌性評價中,進一步豐富完善了韌性測度的方法體系,但每種方法均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及適用范圍,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方法進行評價。

        4.2 城市韌性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從城市系統(tǒng)、災害風險、韌性效率、空間形態(tài)等4個不同的視角對城市韌性進行定量測度?;诔鞘邢到y(tǒng)的角度,學者們以系統(tǒng)論為理論基礎,將城市視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tǒng)進行研究,評價指標的選取主要是從生態(tài)、經濟、社會、工程/基礎設施4個維度出發(fā),涉及指標較為全面,但部分指標存在數據獲取困難、難以量化的問題。如朱金鶴等從經濟、社會、生態(tài)、工程4個維度選擇 25 個指標對中國三大城市群內 55 個城市的城市韌性進行測量[34]。張鵬等從經濟、社會、生態(tài)、工程4個維度選取23個指標對山東省 17 個城市的城市韌性進行測度[35]。白立敏等從經濟、生態(tài)、基礎設施和社會4個子系統(tǒng)出發(fā),共選取 28 個指標,采用復合指標法,構建了城市韌性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36]。劉彥平從文化、經濟、社會、環(huán)境、形象5個維度選取20個二級指標和70多個三級指標對全國 288 個城市的韌性系統(tǒng)建設進行評價[37]。

        基于災害風險的角度,學者們主要從地質災害、洪澇、氣候變化等自然災害以及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人為災害進行研究,研究視角一般為單一災種下城市韌性度狀況,缺乏多重擾動下城市韌性研究。如孫鴻鵠等以霧霾災害為研究對象,基于居民活動的視角,從居民活動擾動性、建成環(huán)境適應性2個維度選取8個指標對南京市主城區(qū)進行韌性評估[38]。李正兆等提出了一套用于評估城市應對內澇災害的綜合能力的指標體系,包含致災因子(降雨、地形、地貌)、抗災因子(排水設施、次生災害、避災設施、災情傳遞、災害應對)、承災因子(醫(yī)療條件、生活保障、產業(yè)經濟、受災對象和就業(yè)恢復)3個過程因子共13個方面、41個基礎指標,并以江蘇省昆山市為例進行實證研究[39]。

        基于韌性效率的角度,學者們從投入產出效率的視角構建城市韌性評價體系,評價指標主要由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兩大類構成,投入指標包括能源、經濟、科技等成本指標,產出指標則是綜合韌性能力指數,通過借助數學模型(如SBM 模型),對其韌性效率進行評估。該種評價體系研究視角獨特,但側重于效率的分析,且數學模型應用有前提條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郭祖源以能源、水資源、土地、基礎設施、人力、科技和教育作為投入指標,以韌性能力水平作為產出指標,運用改進 SBM 效率評估模型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韌性能效進行了評估[40]。彭翀等以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選取電力、水資源、土地、資本、人力、科技和教育為投入成本,韌性能力指數為產出要素,借助SBM模型進行城市韌性效率測度[41]。

        基于空間形態(tài)的角度,學者們構建了“規(guī)模-密度-形態(tài)”的研究框架,評估指標由規(guī)模韌性、密度韌性、形態(tài)韌性3個方面構成。規(guī)模韌性指數是生態(tài)基礎設施(EI)約束下的適宜建設用地面積與已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密度韌性指數為生態(tài)承載力與生態(tài)足跡的比值,形態(tài)韌性指數主要由“源—匯”景觀平均距離指數構成。該種評價體系立足于城市空間形態(tài),研究視角新穎,但綜合性較弱。如修春亮等[42]、趙曉全[43]、王文瑞等[44]、王少劍等[45]均以該種評價思路進行城市韌性測度。

        5 國內城市韌性研究局限

        國內對于城市韌性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2013年之前相關研究甚少,2019年以后相關文章顯著增多。綜合前文對城市韌性概念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城市韌性目前還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定義,由于研究視角不同,學者們對城市韌性理解的側重點不同,如自然科學類偏重于城市系統(tǒng)的物質空間等方面,而人文社科類則更加重視社會經濟等層面,因此在對城市韌性進行測度時,評價思路框架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選取的具體指標也有所差別,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韌性的推廣與應用。同時,針對城市韌性評價方法,綜合指數法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方法,但其指標權重的確定摻雜人的主觀性,使得評價結果缺乏科學性的有效檢驗。部分評價指標難以量化,數據獲取困難,也給城市韌性測度的準確性造成一定影響。

        在實踐應用方面,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如過分注重物理設施對于韌性城市建設的作用,忽視社會層面如居民、企業(yè)、政府等不同主體對城市韌性的影響。對于災害風險來說,更加注重災后的恢復,而對預防工作等不夠重視。同時,國內對于城市韌性的概念介紹較多,但對其作用機制卻分析的較少。針對城市韌性定量測度,當前國內學者主要集中在構建指標體系進行韌性情況的靜態(tài)評價,從過程的角度進行城市韌性測度的相關研究較少,缺乏動態(tài)模擬研究。

        6 結論與展望

        城市韌性為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韌性理念逐漸成為全球城市建設的共識。從國內來看,城市韌性研究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通過對城市韌性概念的梳理、城市韌性研究熱點以及城市韌性評價的總結,分析得出:①目前城市韌性尚未形成明確統(tǒng)一的概念,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對城市韌性理解的側重點不同;②對于城市韌性的研究熱點,其涉及到城市規(guī)劃、氣候變化、韌性評價、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方面;③對于城市韌性評價,其評價方法主要有綜合指數法、圖層疊置法、社會網絡模型、函數模型法等等,其中綜合指數法應用最為普遍,同時,構建城市韌性評價指標體系,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所選取的具體指標有所差別。

        未來關于城市韌性的研究,建議加強關注以下3個方面:①以過程為導向的研究,如城市系統(tǒng)在遭受沖擊前后抵御、恢復和適應的一系列動態(tài)過程、風險的適應性管理等,同時加強災前的預防工作,而不是僅僅只關注災后的恢復;②作用機制研究。弄清楚城市在面對擾動的不同階段如何防御、吸收、恢復、適應以及學習的作用機理對于城市規(guī)劃設計、防災減災等相關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實踐指導作用;③針對城市韌性定量測度,應繼續(xù)完善評價的思路框架,繼續(xù)挖掘能體現(xiàn)韌性理念的指標以及更加科學的評價方法,加強動態(tài)模擬研究。

        地理學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應充分考慮到物理環(huán)境及社會經濟等多維度的作用,與其他學科融合,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為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猜你喜歡
        評價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SBR改性瀝青的穩(wěn)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tǒng)評價再評價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關于項目后評價中“專項”后評價的探討
        不卡一本av天堂专区| 天天插视频| 97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特级| 亚洲最黄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av网站大全亚洲一区| 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观看成人稀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人人妻少妇视频| 中文字幕有码人妻在线| 色吊丝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 亚洲中文字幕诱惑第一页| 国产一区高清在线观看| 婷婷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99|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性欧美长视频免费观看不卡| 疯狂做受xxxx高潮欧美日本| 亚洲Av无码专区尤物| av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喷水在线观看|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 精品卡一卡二乱码新区| 天天狠天天添日日拍| 老熟妇仑乱一区二区视頻| 久久精品美女久久| 天堂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国产又爽又黄又刺激的视频| 久久免费大片|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