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全媒體記者 易 銘
黨的二十大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為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牡丹江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學校)黨委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為統(tǒng)領,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關鍵,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根本,以課程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重點,全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內涵式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引領作用,建強建優(yōu)馬克思主義學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入闡述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問題,深刻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主陣地。學校黨委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將馬克思主義學院發(fā)展建設納入到學?!笆奈濉卑l(fā)展規(guī)劃中進行重點建設,將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充分發(fā)揮其鑄魂育人功能,將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與高水平師范大學目標建設相結合,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結合,在組織保障、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基礎建設、經費投入等各方面重點向馬克思主義學院傾斜。建立健全“黨委直接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分管校領導具體負責”的領導體制,一體設計、同步驅動、抓好抓實,全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內涵式發(fā)展。
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思政課。通過善用社會大課堂、搭建大資源平臺、構建大師資體系、拓展工作格局等舉措,更好地講好大道理、回答好現實大問題、把握時代大趨勢,從而推動學生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學校高度重視思政課創(chuàng)新建設,將其作為重點工作部署、落實和檢查。深入挖掘“大思政課”育人的理論深度,聚焦“大思政課”的“課程”屬性,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創(chuàng)新理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課當中,融入到專業(yè)課教育教學中,講深、講透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近年,學校黨委通過召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出臺《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專項督導檢查工作方案》,深入馬克思主義學院現場辦公,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推動思政課建設全面提高。同時,強化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責任擔當,落實省高校思政課片區(qū)負責單位的職責,組織片區(qū)深入開展思政課教研活動,加強交流指導。學校著力構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選修課與必修課結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線上與線下聯(lián)動的思政課程體系。強化教學規(guī)范管理,落實集體備課制度、教學展示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制度,建立名師、教授帶頭教學團隊,充分發(fā)揮學校的黑龍江省思政名師工作室作用。探索創(chuàng)新推廣教學方式,廣泛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探索思政課考核方式的改革,實施全過程考核、結構分考核,推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發(fā)揮牡丹江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將東北抗聯(lián)精神融入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深入開展“四進四信”專題教學,從而堅定大學生“四個自信”。學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取得了豐碩成果。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起省級課程思政課教學團隊、校級課程思政課教學團隊;優(yōu)秀課程分別入選教育部馬工程教材重點課程、省級精品課、省級思政示范課程,2名教師在黑龍江省思政課教學大獎賽獲得一等獎,10余人次獲黑龍江省思政課“精彩系列”獎。學校不斷擴大思政課教學成果,連續(xù)兩年成功舉辦黑龍江省第四片區(qū)集體聽課、備課、教學展示活動暨思政課教師培訓;利用省思政課教師實踐研修基地這一平臺,成功舉辦6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活動”。應用這些成果,有效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打造一支政治素質強、綜合素質高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學校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為目標,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用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用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強大的真理力量引導學生,真正達到入腦入心入情的教學實效。目前,馬克思主義學院由中共黨員組成的專兼職思政課教師隊伍達到58人。一是通過外引內培,建強建優(yōu)師資隊伍。通過公開招聘、校內轉崗、柔性引進國內知名思政課教授等方式,著力引進和培育思政課專任教師,配齊建強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打造以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教師為主體,全校黨政領導、老同志積極參與、協(xié)同合作的“大師資”隊伍體系。二是積極統(tǒng)籌各領域育人資源,集聚合力。打造校內外結合的育人體系,匯聚校內外合力,拓寬“大思政課”育人的思想厚度。邀請先優(yōu)模范登上思政大課講臺,回答社會現實“大問題”,讓思政課充滿生機活力,凝聚起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磅礴力量,實現育人資源共享、育人力量匯聚。建設思政課教師隊伍,學校以“四有”好老師、“六個要”準則為基本要求,樹立教書育人先進典型。建立政治理論學習、專題研討、外出研修、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全過程導師教育培訓機制,堅持發(fā)揮黨建引領作用、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深入引導全體導師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逐步完善“嚴格教師準入、嚴格師德培訓、嚴格考核評價、嚴格日常監(jiān)督”的師德師風制度體系。厚植教師正確的政治觀、堅定的政治信仰和深厚的家國情懷。
建設好“大思政課”,要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思政課堂深植現實場景,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錘煉意志、積累經驗。中國抗聯(lián)研究中心是學校的特殊平臺資源。近年,馬克思主義學院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著力打造特色課程,把東北抗聯(lián)精神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全過程,傾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努力建設“大思政課”。一方面,根據每門思政課程的特點,加入東北抗聯(lián)的史實、事件、人物等圖片及視頻資料輔助教學,將“東北抗聯(lián)精神”特色課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另一方面,將東北抗聯(lián)精神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全校學生中開展講一個抗聯(lián)故事、讀一本抗聯(lián)書、熟悉一位抗聯(lián)英雄、唱一首抗聯(lián)歌曲、走一段抗聯(lián)路系列實踐活動,并舉辦東北抗聯(lián)精神宣講比賽、東北抗聯(lián)詩詞創(chuàng)作、東北抗聯(lián)人物藝術創(chuàng)作等競賽或展示活動。用紅色革命資源、歷史文化資源,高揚愛國旗幟,培育精神家園,引導青年學子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學校善用社會資源,搭建育人平臺。掛牌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紀念館、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園等15個校外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擴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范圍,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人生選擇和現實行動中,筑牢精神基石、夯實人生根基。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職責就是努力打造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yǎng)的堅強陣地,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戰(zhàn)斗堡壘。當前,全面、準確、深入地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加強社會服務與社會影響的重要任務。要加強學習宣傳和研究闡釋,并集中智力優(yōu)勢和人才資源優(yōu)勢,為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高校、部隊、企業(yè)等不同行業(yè)和領域干部群眾開展專題巡講。著力突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綱和魂,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同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統(tǒng)一起來,不斷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把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轉化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在服務社會中,學校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理論優(yōu)勢,在牡丹江市思想政治理論建設和黨建理論研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一是推進區(qū)域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二是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增強社會服務。在科學研究、理論宣傳、教學示范等方面,深入挖掘黑龍江省東北抗聯(lián)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紅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社會建設成就,繼續(xù)加強與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馬駿紀念館、張聞天工作室舊址紀念館、孤榆樹村東北抗聯(lián)密營教育基地等單位簽約合作,充分發(fā)揮黑龍江省東北抗聯(lián)學術研究基地、黑龍江省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基地和蔡麗華名師工作室等教研平臺作用,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礎,不斷提升學科輻射力和引領力。
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起點上,學校黨委把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發(fā)展作為全校的一件大事,作為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省委重大工作部署,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舉措。舉全校之力,夯基礎、強弱項、補短板、強特色,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內涵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