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帥
失眠癥主要是指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存在一定障礙,導致睡眠質量較差、睡眠量無法滿足機體實際需求,患者在白天可以明顯感受到自身未得到充分休息,由此產生精力差、身體困乏、精神萎靡、注意力降低、焦慮不安等不良反應,會對生活、工作、學習等產生諸多嚴重的不良影響。
一過性失眠和短期失眠癥患者,多在調整生活作息、心理、環(huán)境等因素后能夠重獲優(yōu)質睡眠;而長期慢性失眠癥患者多需要依靠藥物才能入睡。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長期服用安眠藥可能產生依賴性,這個依賴性和藥物成癮還有區(qū)別,它主要表現(xiàn)為心理反應,讓你覺得不吃藥就會睡不著覺。此外,長期服用安眠藥還可能影響警覺性、認知能力等,降低工作效率。對此,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吃半個月停一周,間隔著吃。但其實,失眠的問題可以試試以溫針灸為代表的中醫(yī)非藥物治療方法。
溫針之名首見于東漢張仲景所著的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傷寒論》,明代楊繼洲則在《針灸大成》中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之后一直沿用至今。溫針灸即將針刺、艾灸相結合,適用于既需要留針、又需要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針刺得氣后,將毫針(銀質的最佳)留在適當?shù)纳疃?,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艾絨燃盡為止?;蛟卺槺咸字靡欢渭s1~2cm的艾條施灸,使熱力通過針身傳入體內,達到治療目的。具體運用于失眠癥時,針刺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申脈穴、照海穴等穴位可以疏通患者局部經(jīng)絡、平衡陰陽、調理全身;輔之艾灸,艾葉燃燒所形成的熱量可以通過針柄傳達至針尖,在患者病變附近形成一定的熱效應,使局部組織溫度明顯升高,促進血液流動。艾葉燃燒產生的熱量還可以對相應穴位形成一定的生理刺激,有效緩解患者局部組織痙攣癥狀,還可以刺激患者的大腦皮層,對大腦的異常放電形成抑制作用,讓人處于一種放松狀態(tài),從而緩慢進入睡眠狀態(tài)。
實際應用時,也可將溫針灸與其他中醫(yī)療法結合,以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比如——
溫針灸聯(lián)合耳穴壓豆法 耳穴壓豆法是中醫(yī)特色外治療法之一,通過刺激耳部相應的陽性反應點及穴位,可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從而治療失眠。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應用溫針灸和耳穴壓豆法治療陽虛型失眠(表現(xiàn)為多夢、入睡困難、畏寒、小便增多等)患者時,其腦內抑制性神經(jīng)遞質顯著升高,興奮性遞質顯著降低,說明此方法可以通過調節(jié)腦內神經(jīng)遞質的合成與分泌來改善睡眠。
溫針灸聯(lián)合神闕穴隔鹽灸法 神闕穴隔鹽灸即用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中醫(yī)認為,咸入腎,鹽可溫補腎陽,腎陽足則臥能安。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神闕穴隔鹽灸聯(lián)合脾經(jīng)三陰交溫針灸療法對痰濕中阻型失眠(表現(xiàn)為夜寐不安,頭重胸悶,脘腹脹滿,食少噯氣,大便不暢,舌苔膩,脈滑)效果更顯著。
溫針灸聯(lián)合中藥法 中藥可實現(xiàn)內調,溫針灸可實現(xiàn)外治,兩者相配合對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引發(fā)的頑固性失眠癥有顯著療效。臨床常用方劑為血府逐瘀(淤)湯,其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酸棗仁、夜交藤、甘草組成,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化淤,養(yǎng)血安神之效。
總之,針之不到,灸而可及,溫針灸兼具針刺、艾灸兩種方式的優(yōu)點,不但可以傳熱,還可以傳感,在改善睡眠方面能獲得突出療效,可以與其他方法結合應用于廣大失眠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