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金祥
梁啟超先生在《論尚武》一文中指出:“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痹诼L的中國古代,“尚武”無疑是軍人的代名詞,而文人士子大抵與強悍血性、快意恩仇相去甚遠,這似乎意味著“文”與“武”是相互對立的,但就其內(nèi)里而言二者又是相互兼容和彼此成就的。古人對國家棟梁之才往往持有“揆文奮武”“文韜武略”“文武雙全”之說,這是對兼具文武之長的全才之人的呼喚和期許,而我國古代葆有尚武情結的文人士大夫也的確不在少數(shù)。
尚武崇德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人士大夫的一種時尚,也是古代文人實現(xiàn)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重要途徑。兩漢之際,文人尚武之風空前高漲,這一時段以文從武的儒生在抵抗外敵、開疆拓土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9歲即能吟詠詩賦、誦讀經(jīng)書,16歲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一方面在歌賦上具有深湛造詣,寫出傳承后世的《兩都賦》《幽通賦》,開創(chuàng)了漢代辭賦的范例和新風;另一方面編撰了集當時經(jīng)學之大成的《白虎通義》,將讖緯神學加以理論化、法典化,特別是其撰寫的《漢書》更是史學的經(jīng)典之作。就是這樣一位文名冠天下的大儒,為了維護國家大義和建立不朽功業(yè),于漢和帝永元初年(89)毅然從軍,以中護軍的身份跟隨大將軍竇憲參與討伐匈奴的戰(zhàn)爭,公元91年于燕然山大敗北單于,取得討伐匈奴的重大戰(zhàn)果,班固遂成為文武兼?zhèn)涞牟皇烙⒔?。班固的弟弟班超也飽讀詩書、精通典籍,在其兄班固的影響和感召下,棄筆從戎,坦言:“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先是隨竇固出擊匈奴并表現(xiàn)出高超的軍事才干,后又奉詔兩次出使西域,不僅收服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而且使鄯善、于闐、疏勒三國重新恢復與漢朝的臣屬關系。從翩翩少年到白發(fā)蒼蒼的老者,班超共在西域度過三十一載,他在最后一道奏折上寫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一片效忠國家的拳拳之心禁不住讓人動容落淚。班固班超兄弟二人雖出身于書香門第,但報國志向卻在軍營和沙場,由此可見尚武情結在儒生心中的位置與分量。
中華民族每當處于外患侵擾的危難關頭,就會有文人士子倡導和踐行尚武精神,振臂發(fā)出時代的最強音。與蘇東坡一同開創(chuàng)豪放詞派的辛棄疾,雖然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但其血液里一直流淌著尚武的基因,骨子里始終充溢著軍人的氣質(zhì)。辛棄疾自幼研讀詩書詞章,在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不拘成憲、卓然一家,為豪放詞派的建立做出開拓性貢獻。但辛棄疾并不甘心只做“詞中之龍”,而是立志為國家收復北方失地、為百姓驅除外患韃虜。辛棄疾二十一歲時率眾加入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半年后歸于南宋政權,先后擔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軍政要職,終其一生為抗擊金兵、重整山河而殫精竭慮,然而時乖命蹇,他的滿腔報國熱情屢屢遭到主和派的抑制和投降派的打壓,“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激情和渴望,“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惆悵和無奈,“倩何人換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淚?”的抑郁和悲憤,只能在其詞作字里行間奔騰和宣泄。
誰道書生無膽氣,拔劍亦可衛(wèi)家國。在辛棄疾的生前與身后,范仲淹、陸游、文天祥、于謙、史可法等眾多讀書人,或因風云際會或因滿腔激憤,身披鎧甲,手執(zhí)兵器,意氣風發(fā),叱咤疆場,書寫了一幕幕提筆安天下、拔劍護家國的故事,在沙場抗敵的青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提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果說在古代,殺敵御寇是男人的事業(yè),那么明朝末年的秦良玉則是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中豪杰。以封建王朝將軍的名義被寫進正史的唯一女性,《明史·秦良玉本傳》載:“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fā)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逼浞蝰R千乘被奸佞誣告遇害后,秦良玉為了民族大義率領兩個兄弟奉詔勤王,奮勇抗擊清軍并立下卓著戰(zhàn)功,被朱明王朝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后世很多文人以詩詞贊頌秦良玉,著名革命黨人秋瑾在詩中贊嘆:“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現(xiàn)代著名作家冰心異常欽佩秦良玉:“誰像秦良玉?一生都在剿賊和御侮。她一生為國家拼搏,為中華民族奉獻自己?!鼻亓加窦仁俏鋵⒁嗍侨鍖ⅲ蘸諔?zhàn)功和軍人風骨,早已掩蓋了她“兼通詞翰,儀度嫻雅”的文人風采和女性溫情。
在倡導“參軍盡義務,戍邊衛(wèi)國防”的今天,無論你是正值芳華、激情洋溢的當代青年,還是經(jīng)歷滄桑、閱歷豐富的壯年長者,看著這些古代文人尚武故事,你的尚武情結和一腔熱血,是否已被激發(fā)和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