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杰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自古以來以禮治世,講究“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厚的“禮”文化凝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智慧;中國人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著稱于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象征,更體現(xiàn)出對治理社會和國家的政治智慧,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唐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謂之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比A夏禮儀孕育于堯舜時期。據(jù)說堯舜時代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即所謂的“五禮”: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兵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在堯舜制定禮儀的基礎上,經過夏商周三代的總結、推廣而日臻完善。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將原始的禮儀發(fā)展成為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
“禮”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顯示,禮在商代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岸Y”的繁體字寫作“禮”,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墩f文解字》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薄岸Y”的右半邊豊,在甲骨文中,像豆形器皿里裝滿玉串,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靈。
禮后來演變成一種社會生活規(guī)范和行為道德規(guī)范。西周取代商朝之后,周公等人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禮,將禮和樂結合起來,制禮作樂,禮樂成為政治統(tǒng)治和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禮記·表記》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經過周公等人的制禮作樂,禮儀在周代已經相當完善,并成為此后歷朝歷代禮制的基礎。春秋時期,孔子繼承、推廣和完善了西周的禮樂文化,整理了記載禮樂文化的“六經”,禮樂文化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禮儀也產生了分化,比如《管子·權修》中就有“小禮”“大禮”之分:“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禮也。欲民之有禮,則小禮不可不謹也。小禮不謹于國,而求百姓之行大禮,不可得也?!边@個時期影響比較大的,有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學者,系統(tǒng)地闡述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隨著記載禮儀文化的《儀禮》《周禮》《禮記》等書籍被列入“十三經”,禮儀成為古人入學進舉必學的知識,深深地影響著古代的政治管理和社會文化。
禮制的形成,對后世治國安邦、施政教化和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培養(yǎng)人們的人格,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縱觀古代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說歷代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禮儀,自秦漢以后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推崇儒家的禮制思想來治理國家和社會。在各個歷史時期,統(tǒng)治者都根據(jù)自己的統(tǒng)治需要,在演習禮儀的基礎上,不斷對禮制加以修改、補充、完善,讓人們以“禮”為準繩,不得逾越。這種“以禮治國”的做法,對于穩(wěn)定中國古代的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為什么會產生禮儀?大體有這樣幾種說法:(一)天生禮儀。禮儀是對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類圖騰崇拜時期對原始禮儀的一種認識?!蹲髠鳌分姓f:“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币馑颊f,禮是用來順乎天意的,順乎天意的禮就合乎“天道”?!疤焐Y說”雖然不科學,但卻反映了禮儀起源的某些歷史現(xiàn)象。(二)禮是天地人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這種觀點是春秋以后興起的一股思潮,認為天地與人既有制約關系和統(tǒng)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把禮引進到人際關系中來討論,比單純的“天生禮說”有了很大進步,但仍沒有擺脫原始信仰,仍然是不科學的。(三)禮起源于人性。儒家學派把禮和人性結合起來,認為禮起源于人的天性??鬃右匀梳尪Y,一方面把“禮”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總則,另一方面把“仁”當作“禮”的心理依據(jù)??思阂詯廴?,就是“仁”;用仁愛之心正確而恰當?shù)靥幚砗萌穗H關系,就是“禮”。(四)禮是人性和環(huán)境矛盾的產物。這一學說的目的,在于解決人和環(huán)境的矛盾??鬃印翱思簭投Y”的觀點,就是看到了人和環(huán)境的矛盾,而解決這種矛盾的方法是“克己”。人的好惡欲望如不加以節(jié)制,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于是圣人制禮,節(jié)制貪欲。(五)禮生于理,起于俗。這是對禮儀起源的更深入的探討。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們?yōu)榱苏I婧桶l(fā)展,根據(jù)面臨的生存條件,制定出合乎人類生存發(fā)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為規(guī)范,就是“禮”?!岸Y”是理性認識的結果。事物的禮落到實處,使之與世故習俗相關,所以又有了禮起源于俗的說法。荀子說:“禮以順民心為本……順人心者皆禮也。”從理和俗上說明了禮的起源。根據(jù)上述種種說法,可以認為“禮”先于“儀”,有了“禮”這個道德規(guī)范,才用“儀”去表現(xiàn),但“禮”與“儀”常常密不可分。
中國古代“禮”的內涵非常豐富?!豆茏印ば男g》說:“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jié)文也。”禮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為情理,即體現(xiàn)在上下級、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親親之情和“各處其宜”之理;二是節(jié)文,即禮節(jié)儀式、禮儀,它是禮法思想的外在形式,沒有它便無從體現(xiàn)禮的精神。
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規(guī)定著人們在生活的不同領域、不同場合所必須恪守的準則。禮的價值和目的是為了協(xié)調社會的各種關系??鬃拥牡茏佑凶诱f:“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保ā墩撜Z·學而》)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凡事都要講和諧,然而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是行不通的。孔子認為,一個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恪守“禮”的尺度。他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本來是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德,也同樣需要禮來節(jié)制,才能不失恰當。一個人在社會中,視聽言行都要遵照禮的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才能進退有方。禮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和諧有序,人們各得其利,整個社會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僅就禮儀而言,也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倫理、習俗等多個方面,大體可歸為三個層面:(一)指國家的典章制度,如天子侯國建制、疆域劃分、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役財用等。(二)指古代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等。(三)指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guī)范?,F(xiàn)存的《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肯定不是上古禮儀的全部記錄,但從中也可以看出古代禮儀范圍之廣、分類之細?!抖Y記·昏義》把禮分作冠、昏、喪祭、朝聘、鄉(xiāng)射等五類?!抖Y記·王制》分作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等六類。《禮記·禮運》把古禮分為喪、祭、射、御、冠、昏、朝、聘等八類?!吨芏Y·大宗伯》則分作吉、兇、賓、軍、嘉等五類。禮的種類紛繁復雜,但都包含有某些基本要素,大體說來有禮法、禮義、禮器、辭令、禮容等幾項。同時禮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因人情風俗而有所變化。比如,漢代的婚禮玄端肅穆,明代的婚禮鳳冠霞帔,但一以貫之的是婚禮中那份“合兩姓之好”的莊重與承諾。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禮逐漸被當成一種社會規(guī)范。社會靠禮來維系,知禮就是懂得禮法,遵守社會規(guī)則秩序,然后才能立足于社會?!抖Y記·曲禮》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最重要的是區(qū)分功能,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職責和權力,在自己的權責范圍內行事,不能逾越。比如身為官員,就要奉公守法,而不是以權謀私?!抖Y記》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币坏]有禮和禮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自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文化之后,禮就從貴族社會的原則演變?yōu)榇蟊娚畹臏蕜t。應該說,禮儀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兩千多年的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薄岸Y之于人,猶酒之有襞也。”意思是說,不學禮,無以立身;禮對于人,就像酒曲對酒一樣,酒曲厚重酒就美,酒曲輕薄酒就劣。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yǎng)、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xiàn);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想侮辱他,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讓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從這個狗洞入城吧。”楚國人自知無禮,只好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因為不懂禮儀規(guī)矩最后落得悲慘下場的大有人在。北周、隋朝時的官員郭衍,對待下屬驕橫無禮,但對隋煬帝卻討好諂媚,所以楊廣很喜愛親近他,飲宴、賞賜都很多?!端鍟酚涊d,郭衍非常善于揣摩隋煬帝的意圖,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隋煬帝經常對人說:“只有郭衍,心與我同?!惫茉鴦袼鍩垡皶r行樂,五天一上朝即可,不必像隋文帝那樣每事必躬、日夜操勞。隋煬帝聽到他的話,越發(fā)認為郭衍最懂他。君臣不惜把國事當兒戲,最終將隋朝推進了毀滅的深淵。
禮儀隨時代不同、社會發(fā)展而變化。從禮儀的產生和發(fā)展來考察,禮儀是人類社會生活發(fā)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關系的一種必然要求和反映。禮儀是一種以人情、風俗為根基的行為規(guī)范,“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早期的禮儀是老百姓共同約定俗成的,與民間風俗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當風俗有所變化時,禮儀也隨之變化。禮儀作為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包含著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
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們領會到善意和謙讓。東漢文學家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四歲時,就能背誦許多詩詞,并且還懂得禮節(jié)。一天,父親的朋友到家拜訪,帶了一盤梨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就挑了個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备赣H聽后十分驚喜?!叭谒臍q,能讓梨”,這個故事被編入《三字經》中,讓幼兒從小就記憶背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把懂謙讓講禮貌的精神傳承下來并發(fā)揚光大。
程門立雪向我們傳達著尊師和重教。它講的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一起去老師程頤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云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當他們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正坐在爐旁閉目養(yǎng)神。楊時二人不敢驚擾,就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fā)現(xiàn)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趕忙起身把倆人迎進屋里。這種精神讓程頤很受感動,于是便悉心傳授。楊時和游酢果然不負所望,之后各自成為一代理學大師。
以上是兩個家喻戶曉的禮儀故事。從中可以看出,古代的禮儀承載著許多優(yōu)秀的道德品格,諸如尊老愛幼、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勤奮節(jié)儉、禮貌待人等,都是為政做人做事的遵循。自古到今,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些禮儀所蘊含的道德價值都為人們所贊許,為民族所繼承。長期以來,“禮儀之邦”“禮教之國”,不僅是中華兒女引以為豪、中國在世界享有盛譽的美名,亦讓中國文化得以延續(xù)數(shù)千年。
華夏文明自古就和禮儀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崇禮、重禮、守禮一直是華夏兒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禮”排在第一位,充分說明了中國人重視禮的傳統(tǒng)。古代兒童啟蒙要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等,從小就了解在不同場合的各種禮節(jié)。流傳甚廣的著名家訓、家規(guī),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也有很多關于日常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節(jié)規(guī)范。我們要吸收先賢智慧,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大力傳播中國禮儀文化:
一、去糙取精,弘揚孝文化。百善孝為先,雖然如今社會不需要像舊社會那樣,晚輩見長輩需要行跪拜禮,也不需要像“賣身葬父”“郭巨埋兒”等那樣的“孝”,但是仍然需要我們去尊敬愛護老人。
二、加強自身修養(yǎng),促進社會和諧。我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非常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人知禮而知榮辱知進退。如今一系列惡性社會事件的發(fā)生,無一不與禮儀觀念缺失有關。例如網上曝光的高鐵“霸座”者,在眾人的勸阻下依然我行我素,坐在本不屬于自己的座位上,實在是寡廉鮮恥。古人君子講究先人后己,“誠于中而形于外”,人人知善惡,人人為善去惡,有助于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標準,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三、強少年之志,弘中華之魂。學習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少年兒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的孩提時期,正是價值觀的關鍵形成期,若加以正確引導,使其懂禮儀知進退,等他們成長為社會的頂梁柱,社會的文明風氣自然得以傳播。從時有發(fā)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可以看出學生的禮儀教育仍然不足,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禮儀的引導仍然不夠到位。應該健全學校的傳統(tǒng)禮儀教育機制,在課本中增添相關內容或舉辦相關課程。
四、維護社會穩(wěn)定,助推國家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禮儀文化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我們推進“大國外交”,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傳承傳統(tǒng)禮儀文化,樹立中國彬彬有禮、誠實守信的嶄新形象,才能讓各個國家放心并且情愿與我國友好往來。
禮儀文化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飽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根基。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能夠提高社會上每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拔幕孕攀且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薄安煌緛?、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币虼?,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禮儀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當下,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更需要對古代的禮儀文化多一分理解,對傳統(tǒng)美德多一分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