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民,閆 麗,安學鋒,錢黃海*,蘇正濤
(1 中國航發(fā)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 100095;2 中航復合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1300)
隨著低成本航空制造技術的進步,液態(tài)成型技術,包括樹脂轉移模塑(resin transfer molding,RTM)工藝已成為當前國際先進復合材料領域研究與發(fā)展的主流[1]。但與熱壓罐工藝成型復合材料相比,RTM成型復合材料的一個主要缺點是其損傷阻抗和損傷容限不足[2]。通常復合材料的增韌方法包括原位增韌[3-4]和離位增韌[1],“原位增韌”方法是在熱固性樹脂(TS)基體中混入橡膠基或熱塑性聚合物,該方法改善了TS的斷裂韌性而沒有降低其玻璃化轉變溫度(Tg),同時還保持了TS優(yōu)越的力學性能[2],不過缺點是顯著地增大了混合物的黏度,且降低其耐溶劑性,使樹脂的工藝性能變差[3]。“離位增韌”技術由益小蘇教授團隊提出并發(fā)展[5-8],核心是將基體樹脂的主組分與增韌組分分離,從而有效地解決了RTM工藝過程中樹脂低黏度與復合材料高韌性之間的矛盾,同時將增韌相定位在對復合材料韌性貢獻最大的層間位置,在不改變樹脂主組分功能特征的同時,大幅度提升RTM復合材料的層間韌性。先進復合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基于“離位”復合技術[7]開發(fā)了具有增韌效果的ESTM-fabric增強織物[9-11],適用于環(huán)氧、雙馬和聚酰亞胺等各種液態(tài)成型復合材料。
本工作采用羥基封端的反應性聚醚砜(PES)為增韌劑,并基于“離位”增韌技術[7]分別開發(fā)了兩種ESTM-fabric增強織物,采用RTM工藝,制備了ESTM-fabric增強6421雙馬樹脂基復合材料(ESTM-fabric/6421),研究了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低速沖擊及沖擊后壓縮性能研究,通過光學顯微鏡(OM)結果探討了離位增韌機理,為ESTM-fabric的工程化應用奠定研究基礎。
雙馬來酰亞胺樹脂(牌號6421),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進復合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LAC)提供。增韌劑為聚醚砜(PES),商品名VW-10200RFP,美國蘇威聚合物公司提供,其結構經由羥基封端,是一種反應性熱塑性聚合物。增強織物為T300級碳纖維單向織物U3160,面密度(160±7) g/m2,威海拓展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通過控制增韌劑功能涂覆工藝,使PES以聚集圓的形態(tài)離散分布附載于U3160碳布以制備ESTM-fabric織物,所研究PES附載量分別為15,25,35 g/cm2,由其制備的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分別命名為ES-15,ES-25,ES-35。為了研究需要,還使用了未附載PES的U3160織物空白對照組(ES-0)。ESTM-fabric織物與空白U3160織物的SEM圖片見本文作者已公開發(fā)表的文獻[12]。
所用復合材料層壓板均采用RTM工藝制備,鋪層順序為[+45/0/-45/90]4s;完成碳纖維增強體的鋪敷后,在模具溫度達到110~115 ℃時,將6421雙馬樹脂以0.1 MPa壓力注入閉合模具,完成充模。按照圖1的工藝制度進行固化。固化反應結束后冷卻至室溫,脫模,得到碳纖維復合材料。隨后依照測試要求切
圖1 6421雙馬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固化工藝Fig.1 Cure cycles for 6421 matrix composite laminate
割層壓板;實驗所用的試樣均從一塊完整的層壓板上切割而來,以保證同一批次試樣性能的一致性,從而避免受到固化工藝不穩(wěn)定的影響。所有試樣測試前均通過超聲波C掃來保證內部質量。
1.4.1 動態(tài)力學熱分析
動態(tài)力學熱分析采用ASTM D7028標準,試樣尺寸:60 mm×5 mm×2 mm,測試設備:Q800 DMA,測試方法:以雙懸臂梁測試玻璃化轉變溫度時,采用力控制模式,加載的力為0.5 N,頻率為1.0 Hz,溫度范圍為RT~350 ℃,升溫速率為5 ℃/min。
1.4.2 低速沖擊實驗
沖擊實驗方法采用ASTM D7136標準,層壓板試樣尺寸為150 mm×100 mm;實驗夾具為125 mm×75 mm的矩形開口簡支支持夾具,沖頭直徑為16 mm的鋼制半球體。低速沖擊裝置采用INSTRON 9250HV試驗機,沖擊能量為6.67 J/mm。試樣數(shù)量不少于5個。對完成低速沖擊測試后的試樣,使用超聲C掃確認其損傷面積,C掃損傷面積結果取所有測試結果的平均值。
1.4.3 沖擊后壓縮實驗
沖擊后壓縮實驗采用ASTM D7137標準,對完成低速沖擊后的層壓板進行壓縮強度測試,測試設備為MTS 311.3試驗機。試樣數(shù)量不少于5個,沖擊后壓縮強度(CAI)結果取所有測試結果的平均值。
1.4.4 OM觀察
根據(jù)超聲C掃確定損傷范圍,在壓頭下方接觸位置處沿著0°纖維方向進行Z向切割,剖切示意圖見圖2。熒光顯微鏡觀察試樣的制樣方法見文獻[12]。本研究中,羅丹明B在紫外光的激發(fā)下發(fā)出紅光[13],而6421雙馬樹脂基體樹脂則發(fā)出藍綠色的光,碳纖維發(fā)出黑色的光。本研究中使用的目鏡基本放大倍數(shù)為4倍。
圖2 光鏡觀察中壓頭和截面剖切的相對位置Fig.2 Relative position of indenter and the cross-section foroptical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對已完成沖擊后壓縮實驗的試樣進行機械切割,熒光顯微鏡觀察試樣的制樣方法見文獻[12],進行熒光顯微鏡觀察以分析試樣的壓縮損傷。剖切示意圖見圖3,剖切位置為A-A。
圖4(a)是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tanδ-溫度曲線。四種試樣及純PES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見表1,其中PES相的Tg數(shù)據(jù)來自供應商。圖4中未增韌復合材料ES-0只有一個松弛峰,表明純BMI樹脂的Tg為233.44 ℃;增韌復合材料均出現(xiàn)了兩個α松弛峰,位于(193±2) ℃的松弛峰源于PES相的α松弛,而位于(240±10) ℃的松弛峰源于BMI網(wǎng)絡結構的α松弛。所有增韌復合材料中PES相的Tg均相近。增韌層壓板中,富BMI相的Tg要比空白復合材料(Tg=233.44 ℃)高10~30 ℃。作者前期研究表明[14],BMI樹脂體系中加入PES后,復相樹脂的固化度增大,即交聯(lián)密度增大,因此Tg增大。
圖4(b)為儲能模量(E′)-溫度曲線。圖中顯示溫度增大,E′隨之降低;層壓板內PES用量越多,體系的儲能模量平臺也越低;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熱塑性PES的模量要低于純BMI固化樹脂,當PES與BMI混合后,導致復相樹脂體系的模量要低于純BMI體系。
圖4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動態(tài)力學熱分析(a)tanδ曲線;(b)儲能模量曲線Fig.4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es of ESTM-fabric/6421 composites(a)tanδ curve;(b)storage modulus curve
表1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與純PES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able 1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neat PES and ESTM-fabric/6421 composites
從圖4(b)中還可以看到,ES-0未增韌復合材料體系的模量起始下降溫度要高于離位增韌復合材料。其次,增韌層壓板中模量起始下降溫度接近體系內PES相的Tg,且隨著PES濃度的增大,E′的起始降低溫度移向更低的溫度。當溫度超過體系內PES相的Tg時,E′又經歷了一個弱的轉折平臺,其變化溫度范圍大致覆蓋了BMI網(wǎng)絡結構的玻璃化轉變區(qū)域。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典型的受低速沖擊載荷-時間曲線見圖5。由圖可見,沖擊壓頭與復合材料層壓板接觸后,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接觸載荷均隨著時間而增大。其中,ES-0復合材料在沖擊接觸時間約為0.5 ms時,載荷增大到臨界值6543 N,隨后載荷突然發(fā)生了顯著降低。一般,該臨界載荷被稱為臨界損傷閾值載荷(damage threshold load,DTL),其被用來表征復合材料的損傷阻抗能力,有研究認為此時層壓板內部結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如產生了不穩(wěn)定的分層,從而導致橫向剛度突然降低[15]。隨著復合材料中增韌劑含量增多,載荷下降程度顯著降低,其中ES-35幾乎無明顯下降,其在該處達到一個平臺值。此后,壓頭繼續(xù)壓入,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接觸載荷將繼續(xù)增大,但是載荷曲線斜率發(fā)生降低;接著,載荷達到了最高值(maximum load),隨著增韌劑含量增大,達到峰值載荷的時間延遲。此后,增韌層壓板的載荷發(fā)生顯著降低,而未增韌層壓板ES-0的載荷波動則相對平緩。
圖5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沖擊載荷隨時間變化曲線Fig.5 Curves of impact load and time for ESTM-fabric/6421 composite
此外,圖5中4條曲線在載荷達到DTL前重合性很好,這表明6421BMI復合材料經離位增韌處理后,其結構剛度并未有明顯的下降。整條載荷曲線中可以觀察到震蕩,這可能與層壓板的彈性響應及沖擊振動有關[16]。
圖6為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載荷-位移曲線,從圖中可以更加明顯地觀察到載荷變化特征。未增韌層壓板ES-0達到最大峰值載荷時的壓頭位移更大;對比回彈曲線可見,整個沖擊過程中,增韌層壓板與沖擊壓頭的接觸時間更短,撓度也更小。增韌層壓板ES-15,ES-25和ES-35的載荷曲線波動更小,這表明沖擊過程中增韌相有效地延緩了分層等損傷的產生,并使損傷以一種更加穩(wěn)定的方式擴展。
圖6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沖擊載荷-位移曲線Fig.6 Curves of impact load and displacement forESTM-fabric/6421 composite
圖7為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損傷閾值載荷和最高載荷。由圖可見,ES-15,ES-25,ES-35的DTL值較為接近,隨著復合材料中增韌劑含量增多,最高峰值載荷逐漸增大。
圖7 ESTM-fabric/6421層壓板的沖擊載荷數(shù)據(jù)Fig.7 Impact load data for ESTM-fabric/6421 laminates
圖8給出了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達到DTL時吸收的能量(損傷閾值能量,damage threshold energy)及沖擊過程中吸收的總能量(total absorbed energy)。由圖可見,增韌層壓板的損傷閾值能量和吸收的總能量都得到提高。
圖8 ESTM-fabric/6421層壓板的沖擊能量數(shù)據(jù)Fig.8 Impact energy data for ESTM-fabric/6421 laminates
圖9給出了ESTM-fabric/6421沖擊后C掃圖及分層投影面積。由圖可見,增韌層壓板的沖擊損傷面積顯著降低,隨著增韌劑增大,沖擊損傷面積逐漸減?。黄渲蠩S-35層壓板的沖擊損傷面積最小,相比于ES-0降低了約626%。
圖9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C掃分層投影面積(圖中C掃圖代表沖擊損傷區(qū)域)Fig.9 Projected delamination area by C-scan forESTM-fabric/6421 composite(the legend in the diagrams indicates the impact damage image)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沖擊后剖面結構的熒光顯微鏡觀察見圖10,從圖中可以看到,所有試樣均呈現(xiàn)出典型的錐形沖擊損傷。增韌層壓板的損傷范圍要明顯小于未增韌試樣,且損傷局限于沖擊壓頭下方。ES-0未增韌試樣的沖擊損傷以分層損傷為主,沿著厚度方向,從沖擊正面到背面,分層損傷逐漸增大;在損傷錐內側存在少量的基體裂紋。此外,在沖擊壓頭下方,還存在一個未損傷區(qū)域。這是由于沖擊能量大部分被分層損傷消耗掉了,施加在壓頭下方的能量反而很少,結果壓頭下方產生低應力區(qū),該區(qū)域的結構得以保持完好。
圖10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剖面形貌 (a)ES-0;(b)ES-15;(c)ES-25;(d)ES-35Fig.10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ESTM-fabric/6421 composite (a)ES-0;(b)ES-15;(c)ES-25;(d)ES-35
ES-15試樣中,層壓板的分層損傷程度以及損傷范圍要小于未增韌試樣。在損傷錐內側可見更多的基體裂紋,并且在層壓板背部出現(xiàn)了纖維破裂,壓頭下方的未損傷區(qū)域仍然存在。
ES-25試樣中,壓頭下方的未損傷區(qū)域已徹底消失,在該區(qū)域產生了大量的層內基體裂紋。此外,凹坑損傷也更加明顯,并且沖擊背面的鋪層破裂也更加嚴重,最后一個(+45°/0°/90°/-45°)鋪層組均發(fā)生了破裂。與ES-0與ES-15相比,ES-25試樣中觀察到了更多的層間基體裂紋或者基體塑性變形(銀紋區(qū))。
ES-35試樣中,層內基體裂紋與層間基體塑性變形更多,沖擊背面的破裂鋪層數(shù)量更多,相比于ES-25試樣,倒數(shù)第二個(+45°/0°/90°/-45°)鋪層組也發(fā)生了破裂,且破壞程度更嚴重。此外還出現(xiàn)了橫跨壓頭兩側的分層,不過總體上分層損傷程度更小,范圍更窄。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有兩點:(1)由于層壓板內部存在優(yōu)異的吸能模式,比如熱塑性連續(xù)相的屈服、撕裂及熱固性顆粒相的脫粘等,結果部分能量在基體的變形與破壞過程中被消耗掉了;(2)由于樹脂與纖維界面性能得到改善,在試樣受沖彎曲過程中,應力得以較好地傳遞至增強體纖維,高的應力造成了纖維的斷裂,而纖維斷裂在所有的損傷模式中吸收能量最多;ES-35相比于ES-25出現(xiàn)了更多的鋪層斷裂,因而通過纖維斷裂吸收的能量也更多。再者,由圖9可知,三種增韌層壓板受沖過程中吸收的能量比較接近。因此結合上述結構分析,可以認為在相同的吸收能量下,ES-35試樣能夠用以分層的能量最少,因而分層損傷程度及范圍也就最小。
圖11給出了6421雙馬樹脂基復合材料的CAI。層壓板經增韌處理后,沖擊后壓縮強度(CAI)值得到顯著提高;且隨著增韌劑含量增多,ES-O,ES-15,ES-25,ES-35的CAI分別為144.66,205.85,265.74,275.14 MPa,其中ES-35試樣表現(xiàn)出了最佳的沖擊后壓縮性能,CAI相比于ES-0增大了約93.7%。
圖11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的沖擊后壓縮強度Fig.11 CAI of ESTM-fabric/6421 composite
圖12是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CAI測試后剖切結構的熒光顯微鏡圖片。ES-0未增韌試樣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分層(delamination),并無顯著的劈裂(splitting);ES-15試樣中在原沖擊損傷區(qū)域存在大量的纖維鋪層劈裂,并出現(xiàn)了新的分層擴展及顯著的基體裂紋;ES-25試樣中纖維鋪層劈裂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在原沖擊面出現(xiàn)了鋪層的整體剪切(shear)破壞,在原沖擊背面出現(xiàn)了0°彎曲破壞。ES-35試樣以多個鋪層整體剪切破壞為主,并有明顯的分層擴展及大量的基體裂紋,這些損傷會吸收大量能量,導致高的CAI值。
圖12 ESTM-fabric/6421復合材料CAI測試后剖面形貌 (a)ES-0;(b)ES-15;(c)ES-25;(d)ES-35Fig.12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ESTM-fabric/6421 composite after CAI test (a)ES-0;(b)ES-15;(c)ES-25;(d)ES-35
(1)ES-0試樣的tanδ曲線僅出現(xiàn)了一個源于BMI基體樹脂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增韌復合材料的tanδ曲線出現(xiàn)了兩個玻璃化轉變溫度,其中低溫峰值歸屬于增韌劑PES,高溫峰值歸屬于BMI基體樹脂。
(2)ES-0試樣的DTL為6543 N。增韌復合材料的DTL與最高峰值載荷相同,遠高于ES-0試樣;隨著增韌劑增多,DTL增大;增韌層壓板的C掃損傷面積要遠小于ES-0試樣,且隨著增韌劑用量增多,損傷面積減小。
(3)所有復合材料經低速動態(tài)沖擊后均呈現(xiàn)出錐型損傷。ES-0試樣以分層損傷為主。ES-15,ES-25,ES-35的損傷范圍要小于ES-0試樣,其在損傷錐內側出現(xiàn)大量基體塑性變形與基體裂紋,且在沖擊背面出現(xiàn)顯著的鋪層破裂。
(4)ES-0試樣的CAI值為144.66 MPa,ES-15,ES-25,ES-35的CAI值分別依次增大到205.85,265.74,275.14 MPa。CAI測試后,ES-0試樣中出現(xiàn)了大量分層;ES-15試樣在原沖擊損傷區(qū)域出現(xiàn)大量的纖維鋪層劈裂;ES-25,ES-35試樣中纖維鋪層劈裂明顯減少,代以多個鋪層整體剪切破壞為主,并伴有顯著的分層擴展及大量的基體裂紋,這些損傷會吸收大量能量,導致高的CAI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