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智勇
隨著二胎、三胎政策實施與帶押過戶政策逐步落地,越來越多家庭選擇置換新房以改善居住條件,改善型戶型逐漸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地產商為此推出大平層、洋房等產品。
調研發(fā)現(xiàn),對改善有需求的業(yè)主,其目前居住的房子主要分為3 類:第一,建筑高度接近100 m 的高層住宅;第二,超過25 年的房改房、“老破小”;第三,棚戶區(qū)、城中村。居住品質均不高,具體分析如下。
該類住宅建筑的高度接近100 m,戶型面積為80 ~125 m2,公攤面積大于27%,多數戶型只有兩間臥室,市場售價相對便宜,還貸壓力較小,成為年輕人置辦婚房的剛需首選。隨著二胎、三胎相關政策實施,家庭成員增加,房屋不再滿足家庭居住需求。
同時,超高層居住小區(qū)的人口密度大,容積率普遍超過2.8,地下停車位、電梯等公共資源均存在使用緊張的現(xiàn)象。小區(qū)停車位緊張,車位配比小于1.0,導致小區(qū)級道路兩側非機動車道成為臨時停車位,影響進出小區(qū)的通行效率。高層住宅一般為26 ~27 層,按照兩梯四戶計算,平均一部電梯服務50 戶居民,導致高峰期的候悌時間過長,電梯易發(fā)生故障,增加出行煩惱。高層住宅僅僅解決了人們居住的剛性需求,還滿足不了人們對居住品質的精神需求。
該類房屋是20 世紀的企事業(yè)單位利用有限的劃撥土地自行籌建的多層居住小區(qū),小區(qū)規(guī)模較小,缺乏整體規(guī)劃,道路狹窄,綠化極簡,沒有設計停車位,房改后,物業(yè)服務內容也僅是垃圾處理與看守大門。平均每戶的建筑面積小于100 m2,房屋質量參差不齊,其上下水、集中供暖、燃氣管路、通信網絡、電網、保溫及防水等相關配套設施常因老化而面臨升級改造。
此類房屋多為居民早期的自建、改擴建的低層住宅,隨著城市化發(fā)展及歷次舊城改造逐漸規(guī)范成為小區(qū)。由于此類房屋所處的城市位置較好且租金低,房屋的出租率高但人口流動性大,商業(yè)配套齊全但居住環(huán)境嘈雜。近年來的棚改貨幣化政策使部分居民具備置換房屋的經濟基礎。
按照建筑高度分類,可分為高層住宅和中高層住宅。開發(fā)商將改善型住宅中的高層住宅產品稱為“小高層”,將中高層住宅產品稱為“洋房”。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該類改善型產品的建筑高度控制在27 ~54 m,屬于二類高層民用建筑[1]。
“洋房”的建筑高度控制在33 m 內,可采用一部封閉樓梯間,“小高層”的建筑高度控制在54 m 內,可采用一部防煙樓梯間。然而,大于54 m 小于100 m的一類高層民用住宅建筑(以下文中稱為大高層),采用的是剪刀封閉樓梯間。相較而言,相同建筑面積的戶型,改善型住宅建筑的公攤面積較少,得房率較高,較為吸引消費者。
相同層高的大高層居住小區(qū),樓高間距比在1.2 ~1.4,改善型居住小區(qū)的樓高間距比在1∶1,戶型的開間大于12 m,層高不小于3.0 m,室內裝修后的凈高不小于2.7 m。相比較,相同樓層的住戶,采光時間更長,視野更寬,樓間通風更流暢,居住空間不壓抑。小區(qū)周邊外部自然景觀與小區(qū)園林銜接增加景觀視野,配套教育、醫(yī)療、商超、交通及健身活動等資源。
改善型住宅小區(qū)的容積率大約為1.5 ~2.1,地下車庫的車位配比大于1.1,停車不緊張。電梯配置方面,“洋房”的每個單元配置一梯兩戶,“小高層”的每個單元配置兩梯兩戶,平均每部電梯服務20 戶業(yè)主,每戶均能做到擁有門前單獨的候梯廳,候梯時間短,出行效率高。電梯轎廂凈尺寸滿足無障礙需求,乘梯不擁擠。小區(qū)綠化覆蓋率高,配置水系景觀、露營草坪,配套老人、孩童的活動設施。
為了提高居住品質,既要功能齊全,又要空間體驗良好。通過分析濟南市2020 ~2022 年的改善型居住小區(qū)的戶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臥室數量不小于3;第二,戶型方案歸類為四葉草迭代戶型和大平層戶型[2];第三,面積為130 ~200 m2,其中套內面積為90 ~160 m2。
四葉草迭代戶型由四葉草戶型發(fā)展而來,四葉草戶型的設計核心思路是在平面布置上創(chuàng)建公共空間,將客廳、餐廳、廚房集中布置成為戶型的核心公共區(qū)域,臥室及衛(wèi)生間分布在區(qū)域周邊,各自分別采光通風,每個臥室空間較為獨立、私密且隔音良好。四葉草迭代戶型是為了滿足業(yè)主寬敞舒適的居住體驗,借鑒南向四開間的設計思路,增加南向開間尺寸,陽臺連接南向客廳和臥室,增加采光面,營造開敞通透的居住體驗。
大平層戶型是將客廳、餐廳、廚房、陽臺4 個功能空間融合成一個整體公共區(qū)域,并在一條線上,為業(yè)主提供個性化和自主性空間。整體開間尺寸大,橫向寬廳空間開敞,與寬廳對應的室內寬陽臺能夠提供更好的采光與視野。該類戶型的公共空間大,私密空間小,動靜分區(qū)明顯。廚房豎向空間采用一體化設計,留出較寬松的烹飪空間,確保對流通風。業(yè)主后期可通過調整客廳與次臥的隔墻來獲得橫向大寬廳,滿足家庭不同階段的需求。各功能區(qū)域的最小舒適面積見表1。
由表1 可以得出,戶型套內面積在87.9 ~134 m2時,主要為四葉草迭代戶型,134 m2以上的戶型為大平層戶型。
表1 各功能區(qū)域的最小舒適面積
立面風格公建化。窗戶變大,采光增加,陽臺落地,建筑標準層層高不小于2.95 m,為建筑的立面風格公建化提供條件。當前購買的人群更看重產品展現(xiàn)出來的氣質,而公共建筑使用的材料風格更加符合此類改善型住宅的發(fā)展方向。
立面工藝幕墻化。材料通常選用石材、鋁板、鋁方通、陶板以及真石漆。雨落管、空調機位有效隱藏在幕墻內,部分出挑幕墻結合景觀做雨水鏈處理。
立面效果扁平化。采用不同顏色橫向分隔,強化橫向窗戶的連續(xù)性,弱化窗戶之間的豎向分隔。
豎向分隔經典化。采用三段式設計,即基座部分-中間標準層腰部-頂部造型部分?;糠值母叨扰c單元入戶門廳高度統(tǒng)一。
立面工藝可控化。每個部分可分別進行模塊化設計,把控材料生產批次,控制材料色差,降低幕墻二次深化設計難度,提高施工品質。
立面節(jié)能化。保溫隔熱方面,玻璃采用Low-E 中控節(jié)能玻璃,幕墻材料內部可安裝保溫材料。
依據小區(qū)容積率和車位配比數值得出停車數量,明確車位類型,車庫內按照比例設置標準車位、寬體車位、無障礙車位及充電車位。每一個停車位都要達到標準尺寸,如表2 所示。
表2 車位尺寸
結構墻柱上有分區(qū)標識,便于業(yè)主判斷車位,高效尋車、停車。車位標志、地面導向箭頭清晰且耐磨,車位上方的信息牌字體清晰,識別度高;車位整體布局采用垂直停車方式,避免傾斜、平行停車,便于汽車停放和移動。布置標準三聯(lián)車位時,車位最小凈寬度為7.3 m。若受結構、人防、消防等因素影響,不能布置三聯(lián)車位時,可以布置兩個寬體車位;取消車庫道路的末端車位,設置回轉空間。
車庫出入口設置在小區(qū)主入口側邊,采用單向坡道進出,提高車輛進出小區(qū)效率和駕駛安全性,緩解市政道路的擁堵壓力。設置0.5 m 人行通道,人行通道顏色清晰,提高安全性,人行導向在地面、墻面、吊頂面指引清晰且連續(xù)性強,能夠清晰指引至單元電梯廳。車道的寬度在5.5 ~6 m,優(yōu)化行車路線,采用單雙結合的環(huán)行車道,減少車流交叉情況,轉彎處設置視線輔助凸面鏡,提高通行效率。
停車場與坡道之間設置玄關,營造氣氛;地庫整體墻面采用白色鋁板,選用鋁方通吊頂,吊頂高度達到3.6 m,有效隱藏消防、通風管道及電氣橋架;地面采用環(huán)氧地坪漆、金剛砂固化相結合,耐磨易保養(yǎng);車庫的頂板以上覆土做居住小區(qū)的園林景觀[3]。酒店式地庫入戶大堂采取酒店式裝修風格,電動移動門運用人臉識別、懸浮按鈕等設計;門前設置光廳,布置星空燈光吊頂,穿孔鋁板吊頂內布置暖光燈,照明燈光采用線條型材燈與筒燈搭配布置;車位燈光亮度自動感應與調節(jié),燈與燈之間有感應聯(lián)動功能,人在通行時提前打開前方的燈。
小區(qū)內部的實際綠化覆蓋率不小于30%,景觀主題明確;在集中區(qū)域可設計人工草坪,實現(xiàn)親子互動、露營;科學配置植被,確保根系不破壞地下車庫頂板,四季皆有景,垂直方向有層次,避免住宅遮陽,降低噪音對住宅的影響。主大門布置水景,結合亭、臺等建筑小品營造水文環(huán)境[4];小區(qū)沒有自然水源,需要考慮節(jié)水循環(huán)措施,設計淺水面,鏡面效果構建虛實景觀。景觀道路無臺階設計,優(yōu)先采用緩長坡道。
兒童游樂設施采用彩色橡膠顆粒地面,配置適合兒童、老人的休息設施。地庫上方的覆土層設計使用篩過多次的有機土,后期小區(qū)植物長勢茂盛。道路設計采用厚度不小于4 cm 的天然大理石地磚,增加荷載余量,多遍壓實夯土,并細化鋪裝設計,避免出現(xiàn)小區(qū)后期使用中出現(xiàn)道路沉陷、地磚碎裂、地磚縫隙開裂的現(xiàn)象[5,6]。
改善型居住小區(qū)是當下商品房市場的一個發(fā)展趨勢,體現(xiàn)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消費升級時代,人們更加注重住宅的品質。因此,在今后的住宅設計細節(jié)上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推動改善型住宅往更高品質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