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燕,高錦錦,張風梅
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廣泛普及和學業(yè)的加重,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呈低齡、高發(fā)、進展快的趨勢。目前,近視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據2018 年我國1 項調查[1]顯示,兒童青少年近視中6 歲兒童患病率為14.5%,小學生為36.0%,初中生為71.6%,高中生達81.0%。目前臨床缺乏預防和控制近視的有效方法,導致近視發(fā)病率高且許多近視患者由輕度向中高度快速進展。臨床中發(fā)現部分青少年近視屈光度每年以1.0~2.0 D 的速度遞增,這種現象的逐漸增多令人堪憂。因此,尋求一種能夠防控近視進展的方法十分重要,這和中醫(yī)治未病思想高度吻合,治未病思想為中醫(yī)防控近視提供了理論依據。撳針是中醫(yī)適宜技術之一,臨床應用廣泛,實踐證明撳針用于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療效良好,現將撳針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的理論依據及優(yōu)勢探討如下。
治未病指在未發(fā)生疾病或疾病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爸挝床 弊钤缫娪凇饵S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2]記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督饏T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治》[3]記載:“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闭f明了治未病的意義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是現代預防醫(yī)學思想的萌芽,以預防為主,是我國衛(wèi)生工作重大方針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3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提倡預防為主,強調養(yǎng)生防病為先,強身健體,培植正氣,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方面是既病以后,防止病邪發(fā)展傳變,另一方面是在疾病已完全康復或尚未完全恢復階段,注重補益正氣,以防疾病的復發(fā)。
撳針,是皮內針的一種,屬于針灸療法中的淺刺。針灸療法用于預防疾病,古代稱之為“逆針灸”,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之一[4]。《針灸聚英》[5]中記載:“無病而先針灸曰逆”,即未病先針,使人體經絡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從而預防疾病的發(fā)生。撳針療法的理論基礎是針刺理論與皮部經絡腧穴理論的結合。《素問·皮部論》[2]曰:“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薄捌ふ?,脈之部也”,表明皮部與十二經脈氣血相通,而十二皮部位于皮膚外層,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應于體表的部位,有防御外邪、衛(wèi)護機體的作用。十二皮部通過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目竅發(fā)生密切的聯系,構成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五臟六腑功能正常,氣血津液充盛,通過經絡輸送至目,目得充養(yǎng)而發(fā)揮正常的視覺功能,正如《靈樞·大惑論》[6]記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靈樞·邪氣臟腑病形》[6]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皆表明眼病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并可以通過經脈顯現于相應體表腧穴。撳針療法是將撳針固定于皮膚的相應穴位,留置一定時間,對局部長時間刺激,“靜以久留”[7],留針的目的在于候氣、調氣,以疏通絡脈、經脈,調整臟腑功能,發(fā)揮防治眼病的作用。眼為人的視覺器官,眼部經脈密布,腧穴眾多,皮膚較薄,撳針針體短淺尖細,適合在眼部施針,通過對眼部穴位持續(xù)刺激,疏通眼部及全身經脈,調整五臟六腑功能,引導氣血津液上注于目,達到防治眼病的目的。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瘥后防復,其中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思想在撳針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近視在古代醫(yī)籍中早有記載,《諸病源候論》[8]中載“目不能遠視”;《證治準繩·七竅門》[9]稱“近視”為“能近怯遠證”?!肚Ы鹨健て吒[門》[10]認為病因多與“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雕鏤細作,博弈不休”有關。中醫(yī)學認為近視的病因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過用目力,久視傷血,導致心肝氣血虧虛,陰陽失調,脈絡空虛,目失所養(yǎng),神光不能發(fā)越于遠外。近視臨床表現為近視力正常,遠視力下降,但能用凹球鏡矯正。部分兒童青少年近視前期表現為假性近視,假性近視即裸眼視力在短期內下降,休息后視力又有提高,睫狀肌麻痹驗光見近視度數消失或呈輕度遠視或近視度數小于-0.5 D[11-12]。兒童青少年處于視覺發(fā)育敏感期,這個時期眼屈光系統(tǒng)變化最快,且此期學業(yè)較重,如不注意防控,發(fā)生近視的幾率較高。臨床中可對學齡前后(6~10 歲)遠視儲備不足或假性近視的兒童給予撳針刺激眼周皮部穴位,來疏通經絡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以預防近視的發(fā)生。
兒童青少年一旦發(fā)生近視,可以由輕轉重,至高度近視時可以出現多種眼部并發(fā)癥,如高度近視眼底病變:后鞏膜葡萄腫、黃斑出血、視網膜變性、視網膜脫落、視神經萎縮等,甚至失明。故應早期干預,控制近視發(fā)展的速度與程度,避免發(fā)展為高度近視,減少各種眼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臨床中對于已患近視兒童青少年,采用撳針輔以耳穴壓丸等簡便廉驗的方法治療,可提高患者依從性,控制近視進展,降低高度近視的發(fā)病率。
近視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及影響因素復雜,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并存,研究[13]發(fā)現,環(huán)境因素與兒童青少年近視的發(fā)生有直接關系。目前我國采取的預防辦法是改善環(huán)境條件,控制的方式主要是光學干預和藥物治療。改善環(huán)境條件包括減少學生近距離用眼時間,控制使用電子產品,增加戶外活動每天達2 h,提倡飲食多樣化,減少食用甜食等。光學干預即配鏡矯正,包括框架眼鏡和角膜接觸鏡,框架眼鏡為目前最為普遍的矯正措施,但不能控制近視的進展;臨床研究[14]表明,角膜塑形鏡(硬性)可有效控制近視的進展。但角膜塑形鏡直接接觸角膜,配戴方式及護理都有嚴格規(guī)定,如果操作護理不當,可引起角膜損傷或感染等不良后果。藥物治療方面,低濃度阿托品點眼對近視防控有一定作用,但部分患者由于使用后瞳孔不能及時恢復而引起視覺上的不適。
中醫(yī)藥在治療近視方面,主要包括中藥口服、針灸、耳穴壓丸等。中藥口服主要基于辨證論治選方,包括經驗方及自擬方等,如定志丸加減、駐景丸加減等,但因兒童青少年對于長期口服中藥的依從性較低,從而影響療效。針灸對近視的防控有一定的療效,但大部分兒童青少年對針刺有恐懼心理,且皮膚柔嫩,對長期針灸耐受力較低。因此,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防控近視的方法尤為迫切,臨床發(fā)現撳針和耳穴壓丸在治療近視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其較針灸及口服中藥使用方便,兒童青少年較易接受,且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視的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撳針針身精細,可根據不同的部位選擇不同的規(guī)格[15]。臨床上常用圖釘型皮內針:操作時局部消毒后,持無菌鑷夾取帶有膠布的撳針,將其對準穴位,與皮膚垂直刺入,撳入皮下,使圖釘形皮內針的圓環(huán)平整地貼合在皮膚上,固定好后,輕輕按壓,可留針3~4 d[16]。操作簡單且留針時間長,通過量效的積累維持和延長治療效果,且不影響患者的運動,特別適宜用于防治兒童青少年近視,適于臨床推廣。
撳針針體細而短,針刺時僅刺及淺層表皮,與傳統(tǒng)毫針相比,疼痛輕微,甚至無痛,并且不會傷及血管、內臟,安全性高。兒童青少年皮膚稚嫩,撳針痛苦小,且隨著技術的進步,撳針透氣性越來越好,舒適度高,粘附性增強且不易過敏,更容易被兒童青少年接受。
使用撳針防治青少年近視具有明顯優(yōu)勢。江瑜[17]對撳針治療青少年近視進行了臨床觀察,將60例假性近視的兒童青少年隨機分為對照組(給予安慰針)和治療組(給予撳針),治療3 個療程,觀察治療前后裸眼視力,結果表明撳針對青少年假性近視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另外,臨床有較多撳針聯合其他方法治療近視研究,療效顯著,如王利華等[18]使用撳針療法配合耳穴壓丸對635例青少年近視兒童進行臨床分析,結果顯示撳針聯合耳穴壓丸治療近視效果顯著,且發(fā)病時間愈短,發(fā)現愈早,療效愈好。鄧宇等[19]對使用撳針聯合口服中藥治療兒童輕中度近視,結果表明撳針聯合口服中藥治療可減慢兒童近視度數發(fā)展,延緩眼軸生長,且隨訪至18 個月仍有持續(xù)效果。
中醫(yī)自古以來就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針刺治療用于預防疾病也有悠久的歷史。兒童青少年是近視防控的目標人群,目前采用光學配鏡及藥物干預各有不足之處。應用撳針在青少年近視防控中具有療效好,痛苦小,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可以和其他干預療法合用有協(xié)同增效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從循證醫(yī)學角度出發(fā),通過推廣應用,可得到更多的客觀有效數據支持,從而開辟一條中醫(yī)適宜技術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