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少波,張 磊,趙 亮
(1.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廣州 510635;2.廣東省水動力學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635;3.廣東省水利廳,廣州 510635)
農村供水事關民生福祉,是一項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工程,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讓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不能把飲水不安全問題帶入小康社會”“要著力補齊飲水安全短板”。并指出打好安全飲水攻堅戰(zhàn),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不斷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解決群眾“靠天喝水”問題。
廣東省農村供水工作歷經農村飲水解困(1984—2005年)、農村飲水安全保障(2005—2011年)、村村通自來水建設(2011—2018年)、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2018—現在)4個主要建設階段[1],特別是2021年全省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順利收官后,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從92%提升至99%,農村供水規(guī)模化率從68%提升至73%,基本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再上新臺階。
根據《2021年全省農村供水現狀數據精準核查工作成果》和現場調研復核情況,截至2021年底,全省21個地級市,110個涉及農村供水工程的縣(市、區(qū)),共建設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3 062宗,總供水能力37.50億m3,覆蓋鄉(xiāng)鎮(zhèn)(街道)1 128個,農村供水受益總人口6 800萬人。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1%以上,全省已基本實現集中供水工程全覆蓋。
全省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經過多年不斷持續(xù)建設,全省供水網絡已基本形成,農村供水管護機制逐步完善,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農民群眾正逐步從“有水喝”向“喝好水”過渡。
2.2.1供水網絡基本形成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省農村供水工程累計投入約500億元[2],建成農村供水工程2.31萬余座,管網長度70萬km,日供水1 010萬m3,年供水總量約37.50億m3,全省農村供水網絡已基本形成。
2.2.2基本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
截至2021年底,全省20 390個行政村100%實現集中供水全覆蓋,全省15.4萬個20戶以上自然村基本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全省292.7萬人建檔立卡相對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解決;農村集中供水覆蓋全省21個地級市110個涉農縣區(qū),6 800萬農村人口喝上自來水,占全省農村人口的99.1%,全省基本實現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全覆蓋。
2.2.3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村供水保證率達到80%,其中珠三角核心區(qū)和粵東地區(qū)達到90%;水質達標率達到90.48%;規(guī)?;统青l(xiāng)一體化供水覆蓋率達73%,覆蓋全省4 964萬人,全省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2.2.4管護機制逐步完善
全省有農村飲水安全任務110個縣(市、區(qū))已全面建立“三個責任”(地方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業(yè)監(jiān)管責任、供水單位的運行管理責任)和“三項制度”(縣級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機構、縣級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縣級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經費保障制度);水費收繳機制初步建立,納入水利部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系統的集中供水工程已100%實現水費定價,97.3%的工程已有收費,全省農村供水管護機制正在逐步完善。
2.3.1農村供水保證率偏低
供水保證率是評價供水工程保障持續(xù)穩(wěn)定供水的重要指標。據統計,全省農村供水保證率總體為80%,居全國第9位,其中粵西地區(qū)湛江市、茂名市、陽江市,粵北地區(qū)河源市、梅州市僅為70%左右。農村供水保證率與江蘇、浙江等省份90%以上的保障率有一定差距[3]。
2.3.2農村供水規(guī)?;势?/p>
規(guī)?;绞寝r村供水保障水平的重要標志。據統計,全省2.3萬余宗農村供水工程,其中規(guī)?;统青l(xiāng)供水一體化工程不到5千宗,占比低于20%,規(guī)模化率僅為73.5%,居全國第10位。其中粵西西部沿海平原帶和北部山丘區(qū)規(guī)模化人口覆蓋率僅為40%,規(guī)?;势?,管理人員、技術、經費落實難以到位,不利于提升工程管理水平。與江蘇、浙江等省份規(guī)?;?0%以上相比差距較大[4]。
2.3.3水質不穩(wěn)定
水質是直接影響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據《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抽查情況,截至2021年底,全省水質檢測合格率90.48%,主要存在濁度、消毒劑余量不達標等情況。雖然水質達標率較前幾年有明顯提升,但穩(wěn)定性較江蘇、浙江等省存在差距。早期建設的小型農村供水工程標準不高,部分供水工程制水工藝簡單,未配齊凈化消毒設施,供水管網老化銹蝕,影響供水水質和穩(wěn)定[5]。全省近7 a水質達標率變化示意見圖1。
圖1 全省近7 a水質達標率變化示意
2.3.4農村飲水不保障問題時有發(fā)生
飲水不保障問題仍偶有發(fā)生,既有水量、水壓問題、也有水質問題。2021年全年,僅省級層面收到有關農村供水投訴177項,其中反映水量不穩(wěn)定,水壓不足的占43%,水質渾濁,口感不好的占39%,水費收繳,工程建設其他糾紛的占18%。按照投訴來源地區(qū)統計,全省投訴較多的梅州市、揭陽市、河源市、肇慶市等粵西、粵東等農村人口較多,規(guī)?;瘦^低的地區(qū)投訴占比較高,珠三角地區(qū)基本實現城鄉(xiāng)供水一體化的地區(qū)投訴則占比較少。
一直以來,各地推進農村供水工作主要依賴政府財政投入,渠道單一,資金不足,特別是農村供水資金納入涉農資金統籌后,相當一部分地區(qū)配額很少,甚至未配置農村供水方面資金投入。以2021年全省開展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工作為例,全省共投入資金107億元,其中落實專項債和省級涉農整合資金占81%以上,其余地方財政安排,社會資本投入,銀行投資,其他資金之和僅占18%。很多工程依靠專項債和省級涉農整合資金開展建設,其他渠道資金來源少,渠道單一,資金投入不足,造成工程建設標準偏低。全省攻堅行動資金結構示意見圖2。
圖2 全省攻堅行動資金結構示意
全省農村供水工程100 m3/d以下的單村小型工程占全省農村供水工程總數的61%。由于前期建設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建設形式雜亂,配套設施不齊全,尤其是大量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缺乏必要的凈化或消毒設施。據統計,全省農村供水工程僅使用簡易方式凈化的占總數的36%;僅簡單投撒漂白粉占總數的56%。
早期建設的小型農村供水工程標準低,制水工藝簡單,沒有配齊凈化消毒設施,管護難以落實。其中69%的小型工程都是個人承包、村里自管等方式進行管理,管護經費和技術人員都難以保障。早期供水管網多采用鑄鐵管、鍍鋅管或PVC管,壽命短,老化銹蝕嚴重,影響供水水質和穩(wěn)定[6]。
目前全省農村供水工程管理存有國企、私企、承包戶、村委自管等多種形式,且以私企、承包戶、村委自管居多,缺乏專業(yè)化管理能力,管理手段落后,全省也無統一的農村供水工程管護標準,管理責任、管理資金難以到位,導致農村供水工程老化失修嚴重。據統計,全省由村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自行管理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占全省總數的68%。老舊工程亟需進行改造的占全省總數的31%;管網平均漏損率高達20%以上(部分管網漏損率達到35%以上),影響正常供水能力。
全省單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中,約80%水源來自地下水或山泉水,受氣候和地質條件影響較大,水源不穩(wěn)定,保證率較低。如2022年春節(jié)以來,各地遭遇罕見旱情,由于降雨量少,山塘水庫蓄水減少,部分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來水量不足,被迫采用間歇供水,消防車運水等應急供水方式,影響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部分農民群眾習慣使用山泉水,不愿意使用自來水。存在部分工程建而不用、少用的情況,增加了后期管理的難度和水資源的浪費(需要定期排水保證管道的正常運行和水質安全),也造成水費無法正常收繳,無法形成收支平衡的良性運行管理機制,不利于工程長效運行。據調查,此類群眾主要位于粵東西北部分山泉水較豐富的山區(qū),當地群眾認為山泉水比消毒處理后的自來水口感好,且不用錢或費用很低,不愿接入或使用繳費自來水[7]。
2021年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順利收官后,雖然全省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和自來水普及率等指標有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為扎實做好農村供水工作,推動全省農村供水水平在上新臺階,按照“十四五”期間,實現農村供水“三同五化”目標,即城鄉(xiāng)供水同標、同質、同服務,形成規(guī)模化發(fā)展、標準化建設、一體化管理、專業(yè)化運作和智慧化服務的要求。全省需深入推進農村供水投融資機制改革,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8],強化供水水質管理,實施實施 “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程,確保工程良性運行,進一步加強全省農村供水保障能力。
全省應統一規(guī)劃部署,提高水資源配置水平,積極通過引水,調水和蓄水工程建設,來改善我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農村供水工程水源性缺水問題。繼續(xù)加快推進國家水網建設,環(huán)北部灣工程和農村供水工程水源地建設等,加強跨區(qū)域調水能力,保證農村供水水源持續(xù)穩(wěn)定,提高農村供水保障能力。
結合全省目前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政策,改革現有的投融資機制,改變農村供水工程主要依賴省級財政投入的被動局面。發(fā)揮財政資金激勵引導作用,鼓勵各地積極爭取地方專項債、一般債;充分引入社會資本,推動粵海集團、北控集團、深圳水務、廣州水務等有實力的供水企業(yè)通過特許經營權協議招標、PPP、EPCO等模式,與地方合作;按照企業(yè)保本微利,政府財政適當支持的原則,通過地方財政對農村供水企業(yè)給予適當支持,保障企業(yè)微利運營,并在政府對國有企業(yè)收益考核上給予適當照顧[9]。
全面推動農村供水縣域統管,構建一體化、專業(yè)化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縣域供水管理及服務標準。穩(wěn)步推進水費收繳工作,完善水價調節(jié)和水費收繳機制[10]。加強運維管理專業(yè)培訓,確保農村供水工程長效受益。按照規(guī)?;统青l(xiāng)供水一體化的思路,以縣為單元,實行統一規(guī)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地區(qū),要成立專門機構或委托機構開展。對于目前實行統建統管有難度的,可先實行統一管理,確保城鄉(xiāng)供水同質[11]。
立足“三同五化”建設目標,推進農村供水穩(wěn)定優(yōu)質水源置換;做好農村供水工程水源保護相關工作;強化落實千噸以上農村供水工程水質自檢能力;建立縣級水質檢測中心,加強小型供水工程水質檢測。進一步落實農村飲水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健全農村供水問題動態(tài)監(jiān)測、及時反饋和快速響應機制,引導農村群眾就地反映問題,及時就地解決,妥善將矛盾化解在基層,保持投訴問題動態(tài)清零[12-13]。
以農村供水“三同五化”為目標,按照“能延則延、能并則并、能擴則擴”原則,大力推進農村供水規(guī)?;l(fā)展,優(yōu)先整合建設標準低、老舊殘破、缺管失修的小型供水工程,對于近期仍需保留的小型農村供水工程,推行工程標準化改造,確保配置完備的凈化消毒設施及規(guī)范運行。
農村供水是一項重大民生實事,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福祉。本文通過對2021年廣東省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順利收官后,全省農村供水現狀進行分析總結,研究并分析現階段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并進一步提出農村供水發(fā)展與思考,以期對全省新時期農村供水發(fā)展思路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