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教育家》十月第二期雜志時,我正在查班。斜倚著教學樓里的欄桿,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雜志,仿佛在與一位神交已久的朋友傾情對話。
編輯部精心策劃的專題報道“遠離‘精神內(nèi)耗’,守護孩子‘心靈之門’”,似雪中送炭,解答了令我困惑已久的問題。我的班級中有幾位留守兒童,放學回家后就捧著手機,或打游戲或刷視頻,一玩就是幾個小時,飯不吃、覺不睡、作業(yè)更不做。第二天來到學校后,對自己的行為追悔莫及,但回家后又一切照舊,日子在“貪玩—后悔—貪玩”的循環(huán)中耗費著??戳吮酒趫蟮篮?,我主動與學生家長溝通,叮囑其要注意親子關(guān)系、了解孩子的情況;我還找學生談心,讓他們明白“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斗爭”是成長的一部分,幫助他們放下包袱,戒除“網(wǎng)癮”。目前看來,效果頗好。
憑欄細細看,似是故人來,解君疑與惑,伴君樂成長。那天,我靠在欄桿上投入而欣喜地閱讀,連下課了都沒注意到。有孩子跑過來拍了拍我:“老師,您在樂什么呀?”我朝著他笑了笑,揚了揚手中的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