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澎 張 妍
紅色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革命史、艱苦卓絕奮斗史、可歌可泣英雄史的載體,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最生動、最鮮活的教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務求實效,“用好黨的紅色資源,讓干部群眾切身感受艱辛歷程、巨大變化、輝煌成就”。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qū)紅色資源豐富,盤清“紅色家底”,深挖紅色資源,用好紅色資源深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對賡續(xù)紅色血脈、奮力譜寫黃陂現(xiàn)代化強區(qū)建設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
黃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紅色資源數量多、分布廣、類型全。蔡家榨街官田村因出了武昌首義“雙杰”蔡濟民、蔡良村兩位先烈,被譽為“辛亥革命第一村”。黃陂還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的誕生地,新四軍第五師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先念、徐海東、吳光浩等曾在這里浴血奮戰(zhàn)。北部木蘭山地區(qū)也是全國第二大蘇區(qū)——鄂豫皖蘇區(qū)的基本構成體,姚家山村是“武漢抗戰(zhàn)第一村”??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黃陂有9 萬余人為革命捐軀,共誕生了35 位共和國將星。黃陂的紅色資源是黨和人民的傳世之寶,也是珍貴的革命故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課堂。黃陂革命斗爭精神具有永恒不變的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延續(xù)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chuàng)造,更是革命先烈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2021 年8 月,黃陂區(qū)委組織部將姚家山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朱鋪村黨史教育館、潘忠汝烈士陳列室(烈士墓)、吳光浩烈士舊居(烈士墓)、楊學誠烈士墓、木蘭山風洞革命活動舊址(木蘭山革命文物陳列室)6 個紅色遺址認定為黃陂區(qū)干部教育培訓黨史黨性類現(xiàn)場教學基地。黃陂區(qū)委黨校在這6 個教學基地進行了相應的課程開發(fā),累計開發(fā)打造了1門專題課程和8 門現(xiàn)場教學課程,在2021 年進行了現(xiàn)場教學106 場次,達6708 人次?,F(xiàn)場教學先后被新華網、人民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媒體等報道。
黃陂的紅色資源貫穿整個革命年代,地域覆蓋廣泛,但在當前的資源利用中存在著場館使用和受眾分布不均的情況。2021 年黃陂組織部確定的黃陂區(qū)干部教育培訓黨史黨性類教學基地有6 個,其中姚家山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在2021 年共接待30 余萬人參觀學習,其中黨政機關單位和中小學研學團隊4000 余團,幾乎是其他5 個基地的60 倍,存在著資源利用嚴重不均的情況。同時,在受眾群體面向上也存在著不均衡的問題。在姚家山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接待來訪團隊中,既有黨政機關群體,又有企業(yè)、學生;而其他5 個教學基地的來訪團隊都是依托武漢市委黨校、黃陂區(qū)委黨校的現(xiàn)場教學活動,這幾個教學基地在黨校系統(tǒng)教學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教育對象的局限性較大、廣度有限,多以機關黨員領導干部為主,普通企業(yè)單位以及人民群眾參與較少。
紅色資源的珍貴價值,不僅在于它見證了黨的光輝歷史,更在于它所蘊含的偉大精神品質和力量,在當下仍然能給我們帶來思考和精神滋養(yǎng)。在辛亥革命、黃麻起義、紅軍長征、抗擊日寇等一系列歷史大事件中,都能看見黃陂人奮勇的身影。“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這是黃陂人的血性,也是黃陂紅色文化的基本因子。可以說,血性,貫穿了那一段不到半個世紀卻恢宏壯烈的歷史階段的始終。這是黃陂人的歷史苦難,也是黃陂人的歷史擔當,更是黃陂人的歷史榮耀和輝煌,值得我們去記錄、去謳歌、去傳揚!黃陂紅色資源比較豐富,但分布比較零散,在黃陂區(qū)現(xiàn)場教學點申報的過程中,木蘭鄉(xiāng)有雙泉村、寧崗村、富家寨村參加了申報,涉及點位有楊學成烈士墓、七七報社舊址,但因為連不成片且缺少日常維護,目前只通過了楊學誠烈士墓這一個點位作為現(xiàn)場教學點,但實際上,木蘭鄉(xiāng)的紅色資源遠不止這些,只是缺少專業(yè)的人才進行挖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選擇與運用什么樣的載體,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選擇與運用需要根據內容、對象和環(huán)境等有針對性地進行。”在黃陂區(qū)的紅色教學基地中,以姚家山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為例,紀念館設置了各種情景體驗式教育活動來宣傳黨的革命歷史,但是面向不同的受眾群體,選擇與運用載體的靈活性與針對性不夠,影響了育人的實效性。例如,在講解的過程中,無論是面對中共黨員、青年團員,還是少先隊員、普通群眾,全部采用相同的講解詞進行講解,這會使得很多黨史基礎薄弱、理論水平不高的群體難以理解,達不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靈活地運用新穎別致、通俗易懂、易于傳播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載體,特別是面向普通群眾時,讓原本理論化的、嚴肅的紅色文化宣傳變得輕松活潑,讓人們更容易接受。
紅色資源的開發(fā)運用是一項長期而系統(tǒng)的工作,為進一步增強黃陂區(qū)紅色資源開發(fā)運用的有效性,應著力做好以下三點:一是要在黨政部門的領導下,加強頂層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健全制度保障。2021 年6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梢蕴剿鹘⒁惶准t色資源保護、管理、利用、經費保障等方面的系統(tǒng)性制度,為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將潘忠汝、吳光浩等紅色人物相關的舊居、歷史建筑、革命場所保護好、維護好。同時也要借助黃陂全域旅游的東風,做好相關場館、紀念館、革命烈士墓地的建設升級改造工作,在交通、指示牌、周邊環(huán)境等相關基礎設施的配套工作上進一步完善發(fā)展。二是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堅持整體化、系統(tǒng)化原則。開辟以潘忠汝烈士陳列館、吳光浩烈士墓、木蘭山風洞為基礎的黃麻起義(早期大革命)研學路線,以姚家山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楊學誠烈士墓、木蘭鄉(xiāng)靜山片區(qū)(七七報社舊址)為基礎的抗日戰(zhàn)爭研學路線,提升黃陂紅色資源的整體知名度。三是利用線上線下渠道,拓展展陳空間。線上可加強紅色網站的開發(fā)建設,打造黃陂紅色資源網絡平臺或公眾號,將黃陂紅色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進展情況廣而告之,實現(xiàn)從室內空間向室外空間、現(xiàn)實空間向網絡空間的拓展。線下可在進一步擴大各紅色教學點的展覽空間的基礎上,在黃陂城區(qū)內設置公共紀念性空間,如在木蘭鄉(xiāng)打造將軍紀念館,利用國家公祭日、烈士紀念日等,以莊重肅穆的儀式追憶逝者、緬懷英靈,培養(yǎng)儀式感,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公民意識。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歷史背景下,黃陂人民創(chuàng)造性地將荊楚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黃陂的紅色文化也在一次次偉大革命的偉大實踐活動中逐漸發(fā)展壯大,生成了一筆筆珍貴無比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形成了激勵一代代黃陂兒女奮發(fā)圖強、追逐夢想的強大精神動力。土地革命時期,“革命理想大于天”的潘忠汝、吳光浩等早期共產黨人喚醒了黃陂人民的民族意識,領導發(fā)動了黃麻起義,在鄂豫皖地區(qū)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chuàng)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開辟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谷諔?zhàn)爭時期,抗日英烈楊學誠胸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百折不饒、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展現(xiàn)了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閃耀著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解放戰(zhàn)爭時期,羅辛楚領導的游擊武裝,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堅持斗爭一年多,緊緊地將人民團結在黨的周圍,使人民群眾在最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仍然充滿了革命的信心,并為劉鄧大軍到來后各項工作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黃陂紅色文化中蘊含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守正創(chuàng)新、永跟黨走的文化基因,被一脈相承地繼承下來。從政治價值的角度來看,可以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共產黨,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堅定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這是奮力譜寫黃陂現(xiàn)代化強區(qū)建設新篇章的動力源泉;從經濟價值的角度來看,針對黃陂豐富的紅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著力發(fā)展紅色文化旅游,不斷擴大輻射和帶動半徑,可以將紅色文化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解放與發(fā)展文化生產力,切實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看,通過對革命遺跡、遺物等物化的資源和紅色影視作品、紅色文學作品、紅色歌謠等紅色革命精神的開發(fā),可以培養(yǎng)民眾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情懷;通過對紅色資源的價值挖掘與時代創(chuàng)新轉換,促進形成強烈的國家歸屬感,體現(xiàn)出紅色資源維護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價值,最終使其成為造福黃陂人民的“硬核支撐”,真正實現(xiàn)黃陂區(qū)的高質量發(fā)展。
要認真分析,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選擇、運用傳播載體時應該各有側重。一方面,在場館內的紅色教育中,對于黨政干部、大學生等有一定黨史基礎的群體,可以采取學術講座、專題報告等理論宣講的方式,側重于傳播紅色精神的內在邏輯與價值生成。對于中小學生,要靈活地采用體驗式、沉浸式的教學方式,如在姚家山新四軍第五師歷史陳列館,適當還原當年的戰(zhàn)斗、勞動、生活場景。對于普通群眾,則應注重于文化活動的形式,以唱紅歌、看紅色電影等大眾化、通俗化的方式,推動紅色教育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場館也要突破內部空間的局限性,多維度地延伸紅色課堂。一是加強人才建設工作,研究好、發(fā)揚好紅色精神。組織建立一批由黨史專家學者構成的文物征集、保護工作團隊,有效地收集、保存散落在民間的紅色遺物;通過建立研究會、設立研究課題等措施,吸引有較好研究基礎的專家學者持續(xù)地、深入地投身到黃陂紅色資源研究之中,挖掘、整理地方紅色資源,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著作。加強紅色講解員隊伍建設,整合分散的宣講宣傳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黃陂紅色歷史宣傳格局。除開區(qū)級黨校的老師在現(xiàn)場教學點進行紅色講解外,更多的是需要培養(yǎng)各個教學點的講解員,可以吸收當地的村民,通過鄉(xiāng)音的講解更能增強育人功效。組建一支由企業(yè)黨團組織干部、社區(qū)志愿者組成的紅色文化志愿宣講隊,定期開展紅色精神進學校、進企業(yè)、進社區(qū),形成以本土紅色資源及紅色文化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全方位育人合力。二是發(fā)揮黃陂本土紅色資源優(yōu)勢,推動紅色資源融入學校教育,利用建黨節(jié)、建軍節(jié)、清明節(jié)、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節(jié)點,將紅色展覽、紅色教育送進校園,形成學校紅色課程。三是要聯(lián)合高校,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基地。搭建覆蓋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實踐教育基地,創(chuàng)建“親身體驗式—開放教育式—共同研討式”紅色資源育人新模式??傊?,只有靈活運用各種“紅色載體”,打造點內點外的紅色教育陣地,才能全方位、高質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