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哲,陳方
(上海交通大學 航空航天學院,上海 200240)
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才有可能“自我實現”[1]。那么,何謂歸屬心理?按照Erich Fromm的看法,歸屬心理就是某一個體歸屬并被所屬群體接納而出現的積極健康陽光的心理反應。而新時代歸屬心理,就是在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價值引領、科學精神、學術倫理、文化自信、職業(yè)操守、全球視野“八項思政目標”支撐下,從心理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歸屬。本文意在空天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指導下,在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時代“三全育人”培養(yǎng)體系中,堅持立德樹人,踐行“溶鹽于湯”,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探索特色化融合途徑,以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固樹立對黨忠誠的歸屬心理品質,黨的使命才能順利完成,人民的幸福美好才能變成現實。空天大學生作為人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堅信中國共產黨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承擔并圓滿完成黨的使命,聽黨話、跟黨走,建構新時代歸屬心理,才能在人民幸福美好、國家繁榮富強和民族興旺發(fā)達上,建功立業(yè),有所作為。
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看,空天大學生需要建構新時代歸屬心理,才能不辱黨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論及高等教育時指出,高等教育經歷了量的快速擴張,質的提升矛盾越來越突出;教育重知識、輕素質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教風、學風亟待進一步凈化;黨對教育領域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強[2]。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把脈問診正是高瞻遠矚,對癥下藥。空天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建構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示精神和黨的使命擔當。
空天技術是世界前沿科技,空天技術的專業(yè)使命是強國戰(zhàn)略的核心內容,涉及我國空天技術能否保持世界優(yōu)勢地位,烙印著非常濃厚的國家意志,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色彩。因此,我國空天大學生應該而且必須建構新時代歸屬心理,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專業(yè)發(fā)展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讓自己在成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和自我,為國爭光。約在13世紀,我國就將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qū)及歐洲國家。我國現代空天事業(yè),也是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圍繞著國家大飛機專項、兩機專項、神舟飛船、中國探月工程、天和核心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及祝融號火星車等,我國空天技術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驕人成就。專業(yè)使命中凝聚著科學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這些為空天大學生構建新時代歸屬心理提供了崇高的道德示范,也為大學生構建新時代歸屬心理建立了很高的起點。
建構空天大學生歸屬心理和促進空天大學生個性發(fā)展之間并不矛盾。歸屬心理是一種社會心理,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范疇,個性發(fā)展是一種個人心理,屬于個人意識范疇。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意識是社會實踐中個體實踐的產物,體現豐富多彩的個性;社會意識不是個人意識的簡單匯集,具有共性的社會意識在每個社會成員身上的表現都帶有其各自的個性特點。共性和個性本就不可分離,任何個人意識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意識[3]。構建新時代歸屬心理,是共性要求,而每一個空天大學生所追求并希望實現的人生價值,是個性發(fā)展。共性決定大學生的政治品質和人格魅力,可促進社會發(fā)展,承擔黨的使命,共性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個性決定大學生的專業(yè)水準和工作能力,個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按照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的原理,既然個人使命中賦予了黨的新時代使命擔當,那就決定了空天大學生必須建構新時代歸屬心理。
因時勢之需而謀,全方位探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途徑,走多元途徑的融合之路,就能有效克服途徑單一的弊端,從根本上扭轉關鍵時刻單打獨斗的尷尬局面。不僅使所建構的多元途徑融合之路暢通無阻、四通八達,還能獲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外驚喜,以及“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淡定和自信。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但也是一柄雙刃劍,此次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給空天大學生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的同時,也讓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不可持續(xù)的不利局面。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求所有學校停止線下授課;另一方面開通線上課堂。如此,既有效阻止了病毒的傳播,使師生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又確保了構建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因疫情而暫停。從單一片面走向多元融合,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途徑已經突破時空的局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xù)性有了途徑上的保障。
全球化網絡化帶來的海量信息充斥,讓空天大學生無所適從。順應時勢之需而動,主動出擊,探索出更為有效的直通空天大學生靈魂的多種途徑,為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打通和鋪設思想通道。
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探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有效途徑越多,就越會有利,可以無縫“占領”空天大學生的靈魂通道,不給其他思想的滲透留空間。然而,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途徑過多也未必是好事,路徑多了,反而沒有路徑,使原本的優(yōu)勢淪為劣勢。所以,在探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途徑時,只有避免途徑上的分散凌亂,讓途徑集中融合,才能保持優(yōu)勢,集中力量促進空天大學生靈魂的塑造和思想的升華,把空天大學生變成一群具有新時代歸屬心理的有志之士。
構建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不能局限于課堂上、校園內、書本中,尤其是面對全球化、網絡化形勢,應當順應時勢之需而為,主動到生活中去、到實踐中去。在拓寬思路、廣開途徑的同時,著力克服多途徑機械疊加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思想,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變機械為有機,轉相“加”為相“融”,深層次探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有效途徑。
2021年5月,由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編制的《“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發(fā)布,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fā)展。加快“雙一流”建設,大力加強急需領域學科專業(yè)建設,顯著提升人才培養(yǎng)能力,加快破解“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這是全球化、網絡化的時勢之趨,加強“雙一流”高校學科基礎設施和大型儀器設備建設,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產教融合創(chuàng)新平臺和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yǎng)基地等一系列融合發(fā)展的手段,無疑十分必要。不過,融入探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和與之相適應的特色化融合途徑,同樣十分必要——實現從機械相“加”走向有機相“融”,為規(guī)范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行為搭好融合培育的橋梁,在實踐中融合培育,強化實踐中的融合培育實效,將“卡脖子”轉化成“昂起脖子挺起胸膛走路”。
探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特色化融合途徑和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屬于手段和目的的關系。特色化融合途徑的探索,是由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來決定的,而特色化融合途徑的探索,對于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又具有重大影響和積極作用,確保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品質和質量、時效性和實效性,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探索特色化融合途徑至關重要。
要探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特色化融合途徑,必然需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引領和行動指南,讓特色化融合途徑與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實現精準對接。要探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特色化融合途徑,必然需要生動的實踐作為磨礪的熔爐和檢驗的測試場,涉及實踐基地的建設、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和實踐教學的考核等問題,讓特色化融合途徑和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實現無縫銜接。
用理論構建的途徑,才會有思想深度,才能滿足空天大學生高品質精神渴求;用實踐鋪就的途徑,才會更具親和力,才會讓空天大學生從心所愿踏上這條魅力路。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作用和融會貫通來實現,這樣的融合途徑才能真正做到特色化,這樣的特色化融合途徑,才能在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過程中發(fā)揮直接而積極的作用。
唐代教育家韓愈在《師說》中將“傳道”放在為教之任的首位。結合今日之時代來理解,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必然在為師者傳道的范疇之中,進行相關知識的言傳和身教。知識和情感相融合的特色化途徑,必然更能走進人心、打動人心、塑造人心。
以顯性為主的顯性與隱性相融合,體現主題教育特點,譬如利用思政課堂、英模講堂、“書記黨課”、教授訪談、空天微電影、“錢學森日”、“師生共建”等特色化主題活動。尤其是在上海高校推行課程思政改革試點中,上海交通大學推出的“讀懂中國”課程,堅持問題導向,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外交6類內容建成100個教學模塊,每個模塊分別配套文稿與課件,在具有顯性特征的途徑中融入隱性教育,讓學生既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同時突破了顯性途徑的局限性,在傳統(tǒng)思政課上融入新面貌,對空天專業(yè)大學生構建新時代歸屬心理會具有積極影響[4]。以隱性為主的顯性與隱性相融合,體現生活教育特點。這就是化顯性于隱性、融有形于無形、寓教育于生活、法道理于自然,讓空天大學生在潤物無聲和大象無形中走上一條構建新時代歸屬心理的特色之路,以達到“如鹽化水”、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構建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不僅是思政課的事,專業(yè)課也責無旁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chuàng)立“北航大講堂”,將專業(yè)教育融入思政課堂,是空天專業(yè)探索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相融合特色化途徑的生動實踐[5]。構建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需要思政課與專業(yè)課密切配合。北京大學學工部主辦的“教授茶座”,就是一個實例。北京大學讓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鄭曉瑛,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周力平等院士和長江學者在內的62位知名教授開壇“教授茶座”,傳遞正能量,打開師生心靈對話的窗戶[6]。促進思政課和專業(yè)課相融合,對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培育是大有裨益的。
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相融合,可以合力而為,思政課解決思想的問題,專業(yè)課解決思想落地的問題;思政課解決“為了誰”的問題,專業(yè)課解決“怎么辦”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院士為本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專題主講“創(chuàng)新圖強謀發(fā)展,勇攀高峰鑄棟梁”的思想政治課,對于空天專業(yè)探索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相融合的特色化途徑來說,不失為一個十分成功的典范引領。我校航空航天學院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專業(yè)特點和立德樹人目標的切合點上,深入挖掘專業(yè)課程育人價值和思政優(yōu)勢,通過體驗C919駕駛艙、參觀中國商飛C919鐵鳥實驗器、參觀中國航發(fā)商發(fā)長江1000發(fā)動機模型等,實現空天專業(yè)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的深度融合,有效克服了思政課與專業(yè)課“兩張皮”的問題,讓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在思政課與專業(yè)課相融合的特色化途徑上得到培養(yǎng)。
校內與校外結合,是一個老話題,但校內與校外融合,卻是一個新命題?!敖Y合”側重于二者相加,探討一加一的問題;而“融合”則側重于二者相融,探討合二為一的問題。將校內與校外結合的成果,融入校內與校外相融合的探索中,通過校內與校外融合,探索一條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特色化途徑。探索校內與校外相融,需要切實樹立“教育大環(huán)境”思想??仗齑髮W生的校外生活和所有大學生一樣,既有健康有益的社會實踐,又有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這些生活實踐會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對于大學生成長環(huán)境的認識,需要探索校內與校外相融,需要切實樹立“大思政”理念。上海交通大學加強與空天行業(yè)重點單位合作,進行“走近國之重器”教育,加強“空天強國”價值引領,徹底打破校內和校外的資源壁壘,使校外思政資源和校內思政資源有機融合,成為一種可以互補和更有力量的思政資源,并形成符合社會主義主旋律的特色化途徑,對空天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實現全覆蓋,讓空天大學生的成長之路始終處于這個主旋律特色化途徑網絡之中。木受繩則直,這個途徑網絡,既是空天大學生的成長之路,又是規(guī)范之準繩。
首先,線下教育和線上教育相融合。進行線下教育時,主動鏈接線上教育,讓線上教育成為線下教育的一種教學手段,突破線下教育資源和教育環(huán)境的局限,從而打破對教學的時空限制,讓有限的課堂得以匯聚適合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線上優(yōu)質教育資源,讓線下課堂變得生動而高效。其次,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融合,進行線上教育時,需要與線下教育互動。線上教育的長處不言而喻,其短處也顯而易見。線上教育最大的短處是遠程教育時教師不能與受教育者進行面對面交流和溝通,這樣一來,教師就無法及時掌握學情,導致課堂控制力降低,通過線下教育的相機介入,和線上教育互聯互通、相融相合,彌補線上教育的短板。
線下教育和線上教育緊緊圍繞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這一教育目標而走向融合,彰顯各自優(yōu)勢,規(guī)避劣勢,由此形成的特色化融合途徑,可以讓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構建得更加牢固,品質更高。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空天專業(yè)也在招收國際學生。我院辦有國際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特別是開展構建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的教育時,不能刻意回避留學生,讓國內學子和國際學生融合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既然學??仗鞂I(yè)的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中國教育的范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就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既然要堅持這個主體地位,就不能只考慮國內學生這個主體,要把國內學生和國際學生融合起來考慮。在教學目標的把控和對學生表現性的評價上,雖然要按照分類指導原則,融而有分,合而有別,但在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時,則需要分中有融,別中有合。對于國內學生,要求務必達到構建新時代歸屬心理的目標;對于國際學生,雖然不必達到這個要求,但在教學中通過有機融入我國在高端航空用金屬材料領域取得的進展等內容展示我們永不言棄的空天精神,讓國際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所了解,進而達到理解和尊重,使之能夠發(fā)自內心地熱愛我們的國家和文化,自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者,為加強兩國友好交往做出積極貢獻。通過國內學生和國際學生相融合而探索的特色化融合途徑,對全面建構空天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黨育英才,為國鑄重器。古人云:“欲事立,須是心立。”在航空航天類院?!按笏颊庇梭w系中,開展精準思政,實施深度融合,多維探索有效途徑,建構大學生新時代歸屬心理,激發(fā)學生“空天報國”“制造強國”“智能興國”的情懷。這是一個“心立”的過程,只有“心立”了,方能實現“事立”。就航空航天專業(yè)來說,只有讓空天專業(yè)的大學生建立起健康正確的新時代歸屬心理,才能讓他們在航空航天的專業(yè)方向把握上更加精準和明確,才能在航空航天專業(yè)知識的鉆研上更加透徹和扎實,形成原始創(chuàng)新的爆發(fā)力和推動力,從根本上鑄牢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最終實現黨和人民付予的航天強國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