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忠民
在黃土嶺山腳的巖崖上,發(fā)現了一蓬茶。魯老師驚喜不已,臉上布滿笑意。我也好奇怪,從出生起幾十年都生長在這里,卻一直沒發(fā)現這茶?!按瞬枧掠袔装倌炅耍嬲睦蠋r茶呢?!濒斃蠋熥匝宰哉Z地敘說著。
巖石黝黑,布滿青苔,約兩層樓高,巖石四周長著亂蓬蓬的柴火。巖石仿佛很得意,又像是在嘲笑我們的淺薄,始終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站在巖石邊,在烈日艷陽的照射下,我們都感覺太陽不太客氣,這時卻徐徐吹過一陣風,帶來了一絲涼意。老巖茶傲驕地站在巖崖上,幾根灰白又有些嶙峋的茶樹桿,從巖崖縫里擠出來,頑強地生長著。
可以想象,在幾百年前,一只野鳥銜著一顆茶果,飛了很久,或許累了,或許開心,又或許看到了什么,竟然忘記了口中銜著果子,開口鳴叫了一聲。不想一開口,茶果就跌落,“噗”一聲響,茶果滾進了巖石縫隙,再想尋覓,已不復重現。飛鳥只有失望離開,重新去尋覓食物。而跌落巖石縫里的茶果,在自然因果中發(fā)芽生根,向陽生長,把頭伸出巖石的縫隙,從此開始它的“茶生歷程”。
我們不知道它幾百年來經歷的嚴寒酷暑,也不知道它有過多少心酸,但它必定在歲月中漸趨甘甜。看到巖石面前溪流上的古橋,我們至少這么認為。溪流在巖崖腳下叮叮咚咚汩汩滔滔,清澈歡快地流向村中。古橋橫跨小溪,上面刻著“報恩橋”三個繁體大字。橋面是兩根青石條,側面青褐色,有蒼苔爬沿。古巖茶、古石橋,這些都能讓人思緒飛揚,或追古,或憶舊,或暢想。
“此地有茶必品優(yōu)?!濒斃蠋熆隙ǖ卣f。我們的目光離開巖崖,離開老茶樹。抬頭遠望山澗,密密麻麻的毛竹林,盡頭是叢山峻嶺。竹林里偶爾發(fā)現有一些茶蓬悄然生長著,安靜地遺世而獨立,美麗而寧靜。
魯老師是第二次來,第一次來時我不在。那一次,魯老師一行去了座很高的山頂,那里有大片野山茶,他們采摘了一些茶葉片。魯老師是杭州九曲紅梅的非遺傳承人,對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同時對那些蘊含在茶葉里面的鄉(xiāng)土文化有著特殊的偏愛。
她告訴我,她從網上查到了我的信息,她覺得她必須認識我一下。在鄉(xiāng)領導的引薦下,我們聊了很多。我告訴她那座山的來歷、那片野山茶的過往,還有一些我們當地鄉(xiāng)間的文化歷史和典故。我們約定再去另外的山嶺轉轉,再去竹林茶樹共生的地方看看。走了我老家不少竹林,許多地方生長著大片的茶樹,有的還留有人工培育的痕跡,大多數已經分不清是種植還是野生的了。
從剡溪村的茅草塢上山,一條竹林綠道修得漂亮。車子緩緩行進,坡度很陡,風景不錯。我們在山頂停車,遠處幾座高峰,巍峨聳立。指著一帶山峰,我告訴他們,那是萬春山??呆斃蠋熞荒樕裢臉幼樱抑浪睦镆欢ㄔ诘胗浰未囊环矫琛叭f春銀葉”了。
“萬春銀葉”作為宋代的朝廷用茶,名氣大盛,所有朝廷士大夫都以得到一兩“萬春銀葉”為榮?!叭f春山,‘萬春銀葉’,有沒有可能存在某種聯(lián)系?”魯老師突然冒出一句。“可以說有,從記載‘萬春銀葉’的制作方法和它的外觀形態(tài)來看,跟我們現在民間的土茶完全一樣。”魯老師點點頭,認可這個說法。她也喝過這個土茶葉,還買了一點送朋友,朋友們都豎起大拇指夸贊。
行過萬春山,我們去了神功寺,一個很高的山灣。到了山灣,沿著一條長滿茅草和柴火、野藤的小道行進。兩邊是毛竹林,中間居然還開著紅白相間的野花。山灣平坦處幾畝水田,長著蔥綠茂盛的稻禾。轉過幾個小灣,茅草叢盡頭處,一帶竹林下有些石頭壘砌而成的梯地,梯地里長滿低矮的茶樹。
魯老師一行人興奮起來,就像發(fā)現了一個新大陸。他們背上竹簍,開始采摘。帶路的村民在一旁對我們說,他的爺爺當初就居住在這里。房屋的遺址依稀可見,至于從何時開始則已無從考證,他只說他爺爺的爺爺就已經在此生活勞作、繁衍生息。不過我記得,在我們盛氏家譜里有記載,在南宋末年就有先祖,居住在萬春山一帶深山老林的莊屋里了。如此看來,在南宋時就有先祖在經營這些野生的茶葉了。
故事還是有的,從哪說起呢。還是從一首先祖的詩開始:
竹窗公題游深里
窵窅云深處,人煙八九家。
竹籬嗥白犬,松屋噪烏鴉。
夜碓舂殘月,山梁跨淺沙。
老翁知客意,款我一甌茶。
這首詩描寫的是我老家古代一個叫深里的村。從詩中敘述來看,當初深里村處在荒僻深遠的大山里,也沒幾戶人家。這些人家也都是松木作柱,茅草當瓦,還有竹片隔籬。幾只白狗對著生人狂叫,一群群烏鴉停落屋頂,哇哇亂叫。
大概是在傍晚,作者翻山而來,太陽已下山,新月剛起??吹贸鲎髡呱眢w硬朗,翻山越嶺像走過淺淺的沙灘一般。他到了一戶路邊人家,這戶人家是個做元書紙的槽戶,你聽,紙槽間摏料的腳碓聲都驚動了天上的殘月。
作者走進這戶人家,屋里走出一位老人。老人家客氣地把他讓進屋里,知道客人一定口渴了,拿出家里珍藏已久的茶葉,客氣地泡上一杯,這是一種非常高的款待禮節(jié)??梢韵胂筮@茶是用自制的元書紙包著,已經在陶瓷罐里存放有些時間了,且茶葉依舊如新。雖說炒制簡陋,但香味純真,口感回甜,別有一番味道。臨別時,老人家還特意送了一罐茶葉給作者。
詩的作者叫盛俶,號竹窗公。南宋淳熙十一年衛(wèi)經榜進士,官至宣教郎,梧州蒼梧縣知縣。他母親一共生了三胎,卻每一胎都是雙胞,共六個孩子,全是男孩。孩子們的父親叫盛興嗣,南宋紹興十二年,陳誠榜進士,官至廬州太守,卒于宋熙寧二年,葬上官四堡鳳塢花墳。也許是傳承了優(yōu)秀的基因,盛俶兄弟六個全部才華橫溢,其中五個考上進士,進入官場,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一門六進士”。盛家小弟因為五個哥哥在朝為官,所以不愿出山,隱居上官,一來守護祖墳,二來也便各位哥哥退休后有個歸宿之處。所以盛俶兄弟五人為官退休后,都回歸故里,死后下葬于四堡鳳塢花墳地。
盛俶離開梧州蒼梧縣,退休回到上官,也就是當時的剡浦里。其時他大哥盛義早已從四川瀘州學政的位置上隱退,已經告老還鄉(xiāng),閑居鳳塢。兄弟倆講起剡浦里的歷史,提到最多的就是萬春山的演變。這讓很早就外出闖蕩的盛俶神往異常,于是他從四堡出發(fā),沿著萬春古道,去走了一圈,回來時天色已晚,到了離四堡不遠的深里村,就發(fā)生了詩中所描述的場景。
盛俶非常愛茶,他哥哥盛義從四川歸來,告訴他四川有一款名茶叫“萬春銀葉”,是當時的朝廷貢茶,非常有名。盛俶拿出深山里老人家送的茶葉,只見一個土陶罐,里面用上白的元書紙包裹。兄弟倆小心地打開,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連忙燒好開水,品茗起來,一幅陶醉的樣子。大哥盛義驚奇地贊嘆:“此茶竟然跟貢茶‘萬春銀葉’一模一樣,實乃剡浦里的‘萬春銀葉’也?!笔m趁著品茗興頭,寫下了這首《竹窗公題游深里》。
有人說上官的茶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竹林共生,此話不假。上官一直有茶,鄉(xiāng)人稱為“炒青”,炒制方法雖說簡單,但也是累人。而采集茶葉也非常艱苦,往往要去竹林里找尋茶蓬。采摘回來,有專門的茶灶,先在大火中殺青,再起鍋揉搓,然后攤開冷卻。接下來便慢火炒干,一直炒到葉片上飛出白薅毛,這才完成。炒制完成的茶葉,須得用當地的元書紙包裝,以草絲捆扎;儲藏則用專門的石磊灰,跟它一起盛放在土陶甕里。
由此看來,上官茶葉的歷史跟上官元書紙一樣,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它的制作方式卻一直沒有改變,依舊是宋代傳承的技藝。它的制作與形態(tài)卻與宋代名茶“萬春銀葉”極為相似,但又互不模仿,純粹是偶然。更巧的便是上官盡頭的山脈,有一個好聽響亮的名字,正叫作“萬春山”。巧合,有些時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淵源。上官茶葉雖不多,但都是拿來贈送親朋好友的禮物??梢哉f,上官茶至今仍傳承著宋代韻味,是一款限量版的“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