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桂清 衡 麗
(靖江市農業(yè)農村局 江蘇靖江 214500)
近年來,人們對硅肥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各地對硅肥的利用也越來越多。 2004 年張國良等人研究得出,施用硅肥是提高水稻群體質量的有效手段[1]。 本試驗以液態(tài)氮肥和硅肥作為送嫁肥, 以硅肥撒施作為水稻分蘗肥,研究其對水稻秧苗素質、生育進程、穗粒結構及產(chǎn)量的影響, 并明確液態(tài)氮肥和硅肥的適宜用量及施用時期, 以期探索靖江市水稻生產(chǎn)上液態(tài)氮肥和硅肥的施用方法及增產(chǎn)效果。
試驗于2021 年設在靖江市農業(yè)農村局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試驗基地內進行。 供試田塊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前茬作物為小麥,秸稈全量還田。 田塊地力中等偏上,排灌方便。
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5055。
液態(tài)氮肥(34%海藻精脲醛緩釋氮液)、硅肥、24%顆粒碳銨、46%尿素、 水稻專用復合肥(N、P2O5、K2O 比例為 17∶10∶17)。
供試品種南粳5055 于5 月18 日機械旱育秧,于6 月8 日機插秧。試驗展示品種栽插面積約13.5 畝,行株距 25.0 cm×13.4 cm,畝栽 1.8 萬~2.0 萬穴,每穴4~5 苗,每畝栽插基本苗 8 萬~9 萬苗。 試驗設 6 個處理,詳情見表1。
表1 不同處理設置情況
所有處理平衡肥、促花肥和?;ǚ适┯镁嗤?。平衡肥:7 月 18 日畝施水稻專用復合肥 (17∶10∶17)15.0 kg;促花肥:7 月 28 日畝施水稻專用復合肥(17∶10∶17)7.5 kg、尿素 3.75 kg ;?;ǚ剩? 月 6 日畝施復合肥(17∶10∶17)10.0 kg。
所有處理水分管理、 病蟲害防治等田間操作均與當?shù)卮竺娣e水稻生產(chǎn)同步。
成熟期適時收割, 于10 月24 日采用收割機割方測產(chǎn)。 待籽粒曬干,于10 月26 日稱量并計算實際產(chǎn)量。
記載水稻生育期、莖蘗動態(tài)、葉齡進程、穗粒結構,收獲時割方測定產(chǎn)量。
由表2 可知, 試驗田水稻秧于6 月8 日用高速移栽機插秧,處理1、處理2 于7 月18 日開始拔節(jié),施用硅肥及對照處理均在7 月20 日拔節(jié),處理1、處理2 的孕穗期、 始穗期、 抽穗期均比其他處理早1~2 d,表現(xiàn)出脫力早衰現(xiàn)象;對照處理在8 月26 日左右始穗、8 月28 日左右抽穗,表現(xiàn)出比其他處理后勁足;各處理均在10 月23 日成熟,全生育期157 d。
表2 不同處理水稻群體生育期(單位:月/日)
由表3 可知,隨著生育進程的推進,各處理的群體總莖蘗數(shù)變化趨勢均表現(xiàn)為先逐漸增加后趨于穩(wěn)定不再增加, 且均在7 月20 日左右達到高峰。 施用硅肥的處理高峰苗在41 萬/畝以上, 最終有效穗數(shù)也在33 萬穗/畝以上, 相比其他處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
表3 不同處理水稻群體莖蘗動態(tài)(單位:萬/畝)
由表4 可知, 水稻不同處理的葉齡發(fā)育進程表現(xiàn)與處理6(CK)相比差異不大。 液態(tài)氮肥及硅肥作為送嫁肥對前期發(fā)苗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硅肥作為促蘗肥對葉齡進程略有促進作用, 但與對照相比不明顯。
由表5 可知,不同施用處理對有效穗、穗長、每穗實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重、產(chǎn)量等穗部性狀和產(chǎn)量構成因素造成一定的影響。 ①有效穗: 以處理4 最高,為 26.2 萬穗/畝,其次為處理 3,為 25.9 萬穗/畝,處理2 最低,為23.5 萬穗/畝。 說明以硅肥作為促蘗肥施用有提高有效穗的作用。 ②每穗總粒數(shù):處理4最多,為127.5 粒,其次為處理3,為127.4 粒,處理5最低,為115.8 粒。 說明每畝施用硅肥500 g 對每穗總粒數(shù)的提高最有效果。 ③結實率:處理3 最高,為97.4%,其次是處理 1、處理 5,均為 97.3%。 處理 2、處理4 和處理6 均為96.3%。說明苗期施用34%海藻精脲醛緩釋氮液作為送嫁肥及分蘗期施用硅肥,均有提高結實率的作用。 ④千粒重:處理4 最高,為 25.1 g、其次為處理 6,為 24.9 g,處理 5 最低,為 24.9 g。說明每畝施用硅肥500 g 能夠明顯提高籽粒的千粒重。⑤實際產(chǎn)量:處理4 最高,為572.9 kg/畝,其次為處理 3,為 561.6 kg/畝。 處理 2 最低,為 520.8 kg/畝。 說明分蘗期施用硅肥能夠顯著提高籽粒產(chǎn)量。 ⑥增產(chǎn)率:處理 4 最高,增產(chǎn) 37.8%,其次為處理 3,增產(chǎn)26.5%,處理5 排第三,增產(chǎn)6.1%,處理1 減產(chǎn)1.5%、處理2 減產(chǎn)14.3%。說明秧苗期的肥料促進手段對產(chǎn)量的綜合影響較小, 分蘗期的肥料促進手段對產(chǎn)量的綜合影響較大。
表5 不同處理對水稻群體產(chǎn)量及穗粒結構的影響
本試驗在考慮肥料成本的情況下, 處理4 純效益最高,為949.1 元/畝,比對照增加14.9%;其次是處理 3,為 927.2 元/畝,比對照增加 12.3%;第三是處理2,為891.8 元/畝,比對照增加8.0%;第四是處理1,為889.2 元/畝, 比對照增加7.7%; 第五是處理 5,為830.0 元/畝, 比對照增加 0.5%; 處理 6 最低,為825.7 元/畝(表 6)。
表6 不同處理對水稻生產(chǎn)效益的影響(單位:元)
以上結果表明, 分蘗期施用硅肥可以增加水稻的產(chǎn)出效益,適宜的硅肥施用量為500 g/畝。
本試驗收獲的水稻籽粒經(jīng)過揚州大學專業(yè)品質鑒定(表7)得出:①加工品質。 處理4 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別為75.07%和73.26%,均遠遠大于其他處理,糙米率為84.74%,雖然與對照相比低0.2%,但是也高于其他處理。②外觀品質。所有處理中處理4 的堊白粒率最低,為32.30%。 處理2、處理3 和處理5的堊白粒率均高于36%, 處理1 和對照的堊白粒率均在39%以上。所以畝施500 g 硅肥作為分蘗肥能夠顯著提高籽粒的灌漿充實度。③食味品質。所有處理中處理1 的籽粒蛋白質含量最低, 為8.5%, 處理6(CK)的籽粒蛋白質含量最高,為9.1%。 其余處理間無明顯差異。 但是處理1 的籽粒直鏈淀粉含量最高,為 12.3%, 處理 3 籽粒的直鏈淀粉含量最低,為10.8%,其余處理間無明顯差異。
表7 不同處理對水稻品質的影響(揚州大學檢測結果)
由此得出, 在分蘗期畝施500 g 硅肥作為分蘗肥,能夠有效地促進水稻后期籽粒灌漿,提高籽粒充實度,從而降低籽粒堊白粒率,改善籽粒外觀品質,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籽粒的糙米率、 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從而提高籽粒的加工品質,但是對食味品質無顯著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 大田分蘗期噴施硅肥較移栽前噴施緩釋氮液+硅肥處理增產(chǎn)明顯。 說明分蘗期施用硅肥效果最佳,能明顯促進水稻個體分蘗,促進水稻群體生長[3],提高群體的有效穗數(shù)及結實率[4],增加千粒重[5],從而達到增產(chǎn)增收的作用。 大田分蘗期合理施用硅肥能明顯調整群體生長,增加水稻產(chǎn)量,同時提高植株田間土壤肥料利用率,培肥土壤,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 本地區(qū)在水稻秧苗移栽至大田后,在分蘗期撒施硅肥500 g/畝,水稻群體表現(xiàn)出較好的穩(wěn)產(chǎn)性、豐產(chǎn)性及較高的凈畝效益,建議可進一步擴大試驗示范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