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儒
參加幾次文化活動,觀察人的確是“物以類聚”。大人物找大人物,小人物找小人物,大小之間,近在咫尺,遠在天邊。一位朋友向一位大人物介紹我,對方不屑地揮手而去。
我相信這是他內心的外露。如果他也裝模作樣地握手“久仰”反倒虛假。感謝他的真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辈灰獡膭e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沒本領。自己才不超群,人家自然看不起你。難怪圣人在《論語》中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保o友不如己者)大作家乃儒家正宗傳人呢!
但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一個人的才能沒有降低,別人對他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變化。季羨林先生在某一時期成了燕園中的“不可接觸者”,原來對他畢恭畢敬的學生都不理他了。后來雨過天晴,他不但恢復了教職,還當上了副校長。人們的臉變得比川劇的變臉還快!過去門可羅雀,現(xiàn)在賓客盈門。忽而下地獄,忽而上天堂,能無感慨?但季先生說:“世態(tài)炎涼,古今如此,不能怪罪他們。”
說到底,人與人關系的本質可能都與價值交換相關,自己沒本領(學問、權力、金錢、色相等),不能為對方提供交換價值,理你何用?“沒有三分利,不起大五更”正是此意。
諸位都知道“前倨后恭”的成語,戰(zhàn)國時蘇秦首次出行游說失敗,穿著破衣爛衫回到家中,連家人都不理他。后來他發(fā)奮苦讀,當上了“縱約長”,佩六國相印回家。他的父母拄杖去三十里外的路口迎接,妻子不敢正視,嫂子趴在地下連連磕頭。蘇秦笑道:“何前倨而后恭也?”
這就是某些人面對他人的價值時的典型態(tài)度!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未讀多少書,觀察卻是寫作的基本功,觀察人有點兒意思!
人,應生活在現(xiàn)實中,而不應生活在空洞的理論中?!安晃ㄉ希晃〞?,只唯實”。人與人,既不能仰視,也不能俯視,平視才好。我喜歡和平等待我之人交往。
【原載《上海法治報》】
題圖 / 平等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