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讓我最感興趣的,不是鄒忌讓齊王恍然大悟,而是鄒忌自己先大悟,然后才有齊王的悟。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恍然大悟的時刻,用陶淵明的話說,就是“覺今是而昨非”。自然,如果有人當面指出你的錯誤,讓你幡然醒悟,那是最便利的。只是像鄒忌這樣敢為人師的人是不多見的。特別是在我們的生活里,多的是圓滑世故的人,他們大多不愿得罪人,所以他看到你的缺陷,卻視而不見,一味在你面前說恭維的話??谑切姆堑娜硕嗔耍阆肼牼湔嬖?,實在很難。這就要靠自己醒悟,像孔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但沒有參照物,一個人閉門反省,有時還真反省不出什么名堂。
還是說鄒忌,如果他沒有在那一天見到城北徐公,他能看清自己的局限嗎?鄒忌身邊的妻和妾,就好比現(xiàn)實生活中環(huán)繞我們的人。“這些人有的偏愛我,有的人畏懼我,有的人雖既不偏愛我,也不懼怕我,但有求于我?!彼?,我們身邊的人,幾乎沒有人會有話直說,當面指出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沒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如果我們撞不上一個“城北徐公”來個當頭棒喝,我們就會被蒙在鼓里。然后那些人一邊在偷偷取笑我們,一邊又在當面奉承我們。生活中,這樣一種非?;恼Q的戲劇,天天在上演。
事實上,鄒忌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強。如果他沒遇到城北徐公,他一定會相信自己是個美男子,無人可以媲美。一個人長時間生活在奉承的環(huán)境中,他會放松警惕,他會被環(huán)境腐化,自我反省的能力也會逐漸喪失,最終像魯迅說的,被他人“捧殺”。
所以我說,鄒忌非常幸運的是,他撞見了城北徐公,有比較才有鑒別。城北徐公就像一面鏡子,鄒忌在這面鏡子前一照,立馬自慚形穢,反省意識也馬上復活了。所以說,城北徐公真的很重要,重要到妻妾天長日久的吹捧制造而成的一個假象,城北徐公輕輕往那兒一站,就土崩瓦解了。城北徐公輕輕往那兒一站,鄒忌立馬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道理不需要說教,一下子就滲透到人的內(nèi)心。城北徐公讓我們懂得了教育的一個大道理:言傳不如身教。真是至理。
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只是生活在一個小群體里,宛若井底之蛙,我們到哪兒去撞“城北徐公”呢?日久天長,我們很容易產(chǎn)生自大心理,完全忘記了我們只是在一個小之又小的群體里比較“?!?,如果走出去,我們又算得了什么?走出去找“城北徐公”自然重要,但也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那么,有沒有好方法來克服我們的自大呢?有,就是在我們的心中立一個“城北徐公”。每一個領(lǐng)域,都會有一個“城北徐公”,教育、科學、藝術(shù)、體育、政治、經(jīng)濟……哪一個行當,沒有足以擔當“城北徐公”這面鏡子的人?我們可能并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也沒跟他接觸過,但站在哲學的高度,我們確定有這個人存在,所以當我在某個領(lǐng)域比較厲害的時候,我就應(yīng)該懂得,在這個領(lǐng)域,一定站著一個“城北徐公”,他的成就是我當前無法匹敵的。這樣的話,我就不會自矜,就會保持持久的動力,不斷超越自己。我們俯視科學史,就會發(fā)現(xiàn),牛頓的前面立著一個“城北徐公”,他叫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前面立著一個“城北徐公”,就是霍金;霍金的前面,同樣也會立著一個“城北徐公”……
當每個人的心中都立著一個“城北徐公”的時候,我們的驕矜之氣就沒了來源。我們就會像《詩經(jīng)》中寫的,會始終“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謹慎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當我們不斷超越自己時,其實也就離心中那個“城北徐公”越來越近了。在某種意義上,“城北徐公”就是道路前方的地平線。我們要不斷向地平線邁進,雖然永遠不會抵達,但我們不知不覺已經(jīng)走得好遠了。
【原載《做人與處世》】
插圖 / 超越自己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