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韜
手部作為在日常生活勞動中具有較多暴露機會 且無太多保護的重要器官[1],掌指關節(jié)骨折是手外科臨床中常見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因掌指骨較為復雜的周圍組織結構,且參與構成指間關節(jié)和腕掌關節(jié),若沒能及時獲得臨床的有效治療,將對手部功能的恢復造成很大影響。掌指骨骨折較于其他部位骨折的手術治療,損傷范圍雖小,卻以具有輕便固定、解剖復位,以及早期功能鍛煉該3大精細原則和要求,且穿針過程中易造成短縮移位、難以固定、關節(jié)面損傷與骨折成角現象,導致患者無法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而影響關節(jié)活動等缺點[2-3]。有關研究表明[4],掌指骨骨折圍手術期患者,根據個體受傷嚴重程度情況、吸收棒固定的牢固程度與患肢軟組織條件進行的早期功能鍛煉,可促進手部功能的恢復?;诖?,本研究探討強化康復護理聯(lián)合虛擬現實訓練在掌指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醫(yī)院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臨床X片和CT等檢查確診為掌指骨骨折;均為外傷所致。排除條件:病理性骨折;合并大片的軟組織及神經缺損;非手術治療;病歷資料記錄不全;伴有意識不清或失語癥狀。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19例;年齡20~73歲,平均58.05±10.17歲;骨折部位:掌骨22例,指骨8例;致傷原因:運動傷13例,交通傷8例,墜落傷3例,其他6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2~69歲,平均56.13±12.54歲;骨折部位:掌骨16例,指骨14例;致傷原因:運動傷8例,交通傷12例,墜落傷6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與致傷原因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營造良好就診環(huán)境以拉近護患關系,術前評估有無手術禁忌證、應用預防性抗生素、術后根據滲血情況遵醫(yī)囑及時換藥,給予消腫止痛、飲食指導和心理疏導,待愈合后拆線,并逐步進行功能鍛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強化康復護理聯(lián)合虛擬現實訓練干預,具體操作如下:
(1)建立專業(yè)護理干預小組:由本院專科主治醫(yī)師、主管護師及康復治療師各1名以及4名專科護士共同組成專業(yè)護理干預小組,在統(tǒng)一綜合康復訓練操作與流程培訓后,由主治醫(yī)師制訂各成員的崗位職責及護理計劃,并同康復治療師制訂術后綜合康復鍛煉方案;康復治療師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且評價康復結局;主管護師協(xié)助上級指示完善護理內容細節(jié),督促護理實施進度;??谱o士即收集并分析患者臨床個體信息資料。在共同查閱國內外相關研究課題,結合本院患者病情制訂綜合康復方案大綱,期間可采取適當修訂與調整,以確保護理方案的質量。
(2)量化訓練等級標準:參照易于掌握、內容依次遞進的活動量表[5](IMS),在循證專家護理意見及與查閱有關文獻的基礎上,將量表分為4個時間段的重點康復節(jié)點,以0~10分評估患者手部功能狀態(tài)。其中0~3分歸于1級被動康復;4~6分則實施2級主動康復訓練;7~10分即為可進行獨立鍛煉的3級康復鍛煉。本研究參照的IMS量表加權Kappa系數為0.69~0.83,符合醫(yī)護人員對患者活動功能的評估,評分越高表示其活動能力的康復效果越強,說明臨床可對其康復訓練的活動給予更長的時間與強度,見表1。
表1 分期強化性重點康復計劃
(3)虛擬現實訓練:選用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Bio Flex-FP姿勢控制訓練系統(tǒng),指導患者站于采集板上,其重心位置和移動軌跡就會顯示在評估界面上,戴上虛擬現實眼鏡和伴有640×480分辨率的頭盔,即時提供患者視聽覺反饋。同時插入高性能的SGI圖形工作站硬件,存在R10000CPU、圖形發(fā)生器和56 M內存,滿足患者對虛擬環(huán)境生成的有空間定位、數據手套使用和音響設備的實時需求。其中數據手套由于在手指關節(jié)處擬定了應力傳感器,可探測患者整個手的移動,可捕捉到每根手指的相對屈伸與移動。且護理人員穿戴數據手套之后,可通過計算機進行采樣并進行數據處理,實現人與虛擬環(huán)境之間的交互?;颊哌M入訓練界面后可自由選擇大魚吃小魚、采蘑菇和鳳凰飛翔等游戲訓練,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個體病情選擇適宜的難易程度,指導患者根據相關提示做出躲避、指關節(jié)伸展、跑動等動作,訓練周期為每周5次,每次30~45 min。同時使用層次分析法評測不同患者的訓練和病情恢復進度,算出其訓練和康復的綜合成績,繼而更好的反應和擬定訓練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1)掌指骨骨折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采用TAFS系統(tǒng)對兩組患者干預1個月后的掌指關節(jié)屈曲度進行評價[6],2~5指掌指關節(jié)和拇指掌指關節(jié)至指間關節(jié)總主動屈曲度分別為>220°及>120°為優(yōu);均180°~220°為良;均<180°為差。
(2)并發(fā)癥情況:主要包括畸形愈合、肌腱粘連、釘道感染、內固定松動和關節(jié)僵硬等。
(3)躁動情況:采用Ramsay鎮(zhèn)靜躁動分級量表[7]對患者干預后躁動情況進行分級評價,分為4級,其中0級(1~2分):無躁動,患者表現安靜,可合作;1級(3~4分):輕度躁動,需搖動喚醒;2級(5~6分):重度躁動,無刺激時也無法平靜,表現為持續(xù)呻吟;3級(7分):重度躁動,表現為劇烈掙扎,需外力按壓四肢。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施強化康復護理聯(lián)合虛擬現實訓練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恢復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實施強化康復護理聯(lián)合虛擬現實訓練干預后,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施強化康復護理聯(lián)合虛擬現實訓練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躁動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手部作為人體勞動的重要媒介,掌指骨骨折患者往往因骨間肌肉牽拉而導致局部組織向掌側位移,進而導致指伸肌腱發(fā)生端離,由于該部位的解剖結構較為精密,活動量較大且常伴有神經和血管方面的綜合性損傷,造成預后周期漫長并影響臨床治療效果[8]。掌指骨骨折患者通常需配合輔助用具,對局部組織進行切開復位,同時其金屬內固定材料以可隨意改變形狀、強度高并易于保存的外形特點,成為現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內固定材料[9]。若臨床手術治療不當,將引起患者近指間關節(jié)僵硬而影響手部的抓握功能,且患者因恐懼、消極等負面情緒困擾,大多不愿主動進行康復鍛煉,致使關節(jié)出現攣縮、僵硬等異常嚴重現象[10]。據多個臨床研究表明[11],指骨生理功能可直接影響手部精細活動的完成度,現臨床針對掌指骨骨折患者大多采用舒適/多樣性護理干預,通常欠缺一定精準/規(guī)范性,因此,為優(yōu)化患者術后早期功能康復鍛煉,據個體病情特征展開康復護理,對進一步提升護理效果尤為重要。
手指部位骨質連續(xù)/完整性的破壞可見于各個不同節(jié)段[12],目前臨床對指骨骨折的相關認識包括骨折具體分型、康復、損傷機制和治療方案等,全方面的穩(wěn)定整體治療方可恢復手部關節(jié)功能。尤其是術后系統(tǒng)合理的功能鍛煉方案,對松解患肢局部粘連、預防肌肉體積縮小以獲得較大的活動范圍,是骨傷科術后治療的重要部分[13]。因此,本研究在成立專業(yè)護理干預小組后量化訓練等級標準,遵循循序漸進的生理運動規(guī)律,在對患者病理指標等基本特征進行準確評估的基礎上,實施被/主動鍛煉、精細技能訓練等環(huán)節(jié),幫助患者穩(wěn)步提升指關節(jié)功能[14]。經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掌指關節(jié)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躁動程度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在于本研究考慮到指關節(jié)是完成精細活動的結構基礎,保障血管與肌肉等復雜結構的完善性尤為重要,故而對各項康復訓練動作的鍛煉組數、重復次數、保持及間休時間、逐一進行了量化設計,使預后康復效果有依可循,同時充分利用患者康復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局部病灶的功能恢復[15]。虛擬現實訓練是基于動作學習與控制理論的新興康復技術[16],本研究通過圖像與計算機等技術,為患者模擬豐富的生活情境,調動患者的參與積極性,減少躁動現象。同時游戲中的動/靜態(tài)游戲姿勢,能夠很好地控制和協(xié)調患者掌指骨功能,且空間定位與數據手套的使用,讓患者獲知自身空間定位,探測整個手的移動,以及捕捉到每根手指的相對屈伸和移動,提升患者鍛煉依從性以促進損傷與功能修復,減少不良并發(fā)癥[17]。
對掌指骨骨折患者實施強化康復護理聯(lián)合虛擬現實訓練,可提升其掌指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效果,緩解損傷疼痛以減少躁動及諸多不良并發(fā)癥現象,提高預后恢復質量。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樣本量來源單一,評價標準主觀性較強,應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和樣本來源,增加客觀評價指標,為臨床干預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