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冬冬 王曼曼 高毅潔 國倩倩 楊 睿 張馨月 張冬梅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100007)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世界范圍內的首要死因和致病因素[1]。CVD在中國約占人口死亡病因的40%[2]。近些年,其發(fā)病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證明,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在年輕人(18~45歲)中呈現(xiàn)持續(xù)增長的變化[3]。2013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啟動了全球行動計劃,主要集中于4項重大非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和管理,包括CVD、癌癥、糖尿病和慢性呼吸性疾病,其中,CVD的防控則是工作的重中之重[1]。炎癥是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核心,可通過抑制生長因子、增加分解代謝、干擾信號穩(wěn)態(tài)等多種途徑影響CVD的進展,因此靶向抗炎治療可減輕心肌和動脈的損傷,是降低CVD殘余風險的潛在策略[4]。
血府逐瘀湯出自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方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及桔梗、牛膝而成,活血化瘀不傷正,疏肝理氣促血行,同時桔梗能夠引藥上行,牛膝可引瘀血下行,諸藥和合,共奏理氣活血之功。臨床及藥理學研究證實,血府逐瘀湯可通過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炎癥反應、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改善CVD的發(fā)展和預后[5]。因此本研究擬系統(tǒng)評價血府逐瘀湯對臨床常見炎癥介質的影響,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1 文獻檢索 應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數(shù)據(jù)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China Science Periodical Database,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進行文獻檢索。檢索時間從建庫至2020年7月,通過主題詞結合自由詞的方式制定檢索策略,中文檢索詞包括:血府逐瘀、炎癥、炎癥因子、炎癥介質、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等;英文檢索詞包括:Xuefu Zhuyu、Inflammation、Innate Inflammatory Response、Inflammation Mediators、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C-Reactive protein(CRP)、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等,根據(jù)數(shù)據(jù)庫要求建立相應的檢索式。
1.2 納入標準
1.2.1 研究類型 隨機對照試驗。
1.2.2 研究對象 滿足不同類型心血管疾病診斷標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和心肌炎)的患者。
1.2.3 干預措施 觀察組單獨使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或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血府逐瘀湯(無劑型限制);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或安慰劑治療。治療療程≥2周。
1.2.4 結局指標 主要結局指標為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次要結局指標為超敏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
1.2.5 質量評價標準 由2名研究者依據(jù)Cochrane手冊對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質量評價,然后進行交叉核對,如有分歧,由課題組第3名研究者介入討論并確定評價結果。評價標準包括:1)隨機序列的生成;2)分配隱藏;3)對受試者和實驗人員施盲;4)對結局評價者施盲;5)結果數(shù)據(jù)完整性;6)選擇性報告結果;7)偏倚的其他來源。
1.3 排除標準 1)中英文重復發(fā)表的文獻;2)觀察組包含除血府逐瘀湯(不限劑型)外的其他中藥制劑或中醫(yī)療法;3)對照組包含有中醫(yī)藥治療;4)機制研究、經驗或綜述等無法提取數(shù)據(jù)的文獻;5)不含有結局指標的試驗研究。
1.4 診斷標準 滿足不同類型心血管疾病相應診斷標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和心肌炎)。
1.5 資料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進行資料提取,然后進行交叉核對,如有分歧,由課題組第三名研究者介入討論并確定納入結果。資料提取內容包括:1)納入文獻的基本信息: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納入樣本數(shù)量及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等);2)干預措施的具體細節(jié):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用藥方案和療程;3)結局指標:C反應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的均值和標準差。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RevMan5.3對提取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Meta分析。對于納入的文獻進行異質性評價,若P≥0.1,或I2≤50%,則認為異質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若P<0.1,或I2>50%,則認為異質性顯著,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異質性顯著時可采用敏感性分析或亞組分析進行處理,或僅進行描述性分析。對于計量資料,若同一檢測指標應用相同的單位表示,則采用加權均數(shù)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為分析統(tǒng)計量;若單位不同,則應用標準化均數(shù)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為分析統(tǒng)計量。并通過漏斗圖檢測發(fā)表偏倚。
2.1 文獻檢索結果 通過數(shù)據(jù)庫檢索共獲取582篇文獻,通過排除重復及不符合納排標準的文獻,共納入23項RCT,包括2 274例患者,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文獻質量評價依據(jù)Cochrane手冊進行評估。見表2。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表2 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結果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CRP的影響 8篇文獻[6-7,11,13,15,21,24,27]報道了血府逐瘀湯對心血管疾病炎癥介質C反應蛋白的影響,異質性檢驗I2=95%,P<0.000 01,存在較大的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合并效應量,提示血府逐瘀湯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可顯著降低C反應蛋白的水平(SMD=-2.04,95%CI為-2.82~-1.26,P<0.000 01)。見圖2。針對研究間的異質性,采取逐篇剔除文獻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C反應蛋白分析結果未發(fā)生明顯變化,提示單個研究對異質性影響不大。
圖2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C反應蛋白影響的森林圖
2.3.2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 14篇文獻[8,10,12,14,16-20,22-23,25-26,28]報道了應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心血管疾病,對炎癥介質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異質性檢驗I2=94%,P<0.000 01,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應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合并效應量,提示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血府逐瘀湯,對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影響顯著(SMD=-1.46,95%CI為-1.96~-0.96,P<0.000 01)。見圖3。針對研究間的異質性,采取逐篇剔除文獻的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異質性檢驗結果和超敏C反應蛋白分析結果未發(fā)生明顯變化,提示所得結果較為穩(wěn)定。
圖3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超敏C反應蛋白影響的森林圖
2.3.3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腫瘤壞死因子-α的影響 7篇文獻[9-10,12,17-19,23]報道了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中,血府逐瘀湯對腫瘤壞死因子-α表達的影響,異質性檢驗I2=85%,P<0.000 01,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應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合并效應量,提示血府逐瘀湯的應用可顯著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SMD=-1.25,95%CI為-1.68~-0.83,P<0.000 01)。見圖4。針對異質性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剔除劉艷軍等[12]研究,異質性檢驗I2=9%,P=0.36,合并效應量,經分析比較,考慮研究異質性可能來源于觀察組和對照組間較大的年齡差(SMD=-1.44,95%CI為-1.63~-1.25,P<0.000 01)。
圖4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腫瘤壞死因子-α影響的森林圖
2.3.4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白細胞介素-6的影響 5篇文獻[9-10,17,19,23]報道了應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對白細胞介素-6水平的影響,異質性檢驗I2=75%,P=0.003,存在較大的異質性,應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提示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聯(lián)合應用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白細胞介素-6的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SMD=-1.08,95%CI為-1.45~-0.70,P=0.003)。見圖5。采取逐篇文獻排除法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xiàn)剔除李紅超[19]研究,異質性檢驗I2=50%,P=0.11,異質性較前降低,合并效應量SMD=-0.90,95%CI為-1.18~-0.62,P<0.000 01,經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該項研究觀察組未聯(lián)合應用西藥常規(guī)治療,提示異質性可能來源于干預措施的不同。根據(jù)用藥療程進行亞組分析,進一步查找異質性來源,發(fā)現(xiàn)研究間的異質性還與受試者用藥療程相關。見圖6。
圖5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白細胞介素-6影響的森林圖
圖6 血府逐瘀湯對炎癥介質白細胞介素-6影響的亞組分析
2.4 發(fā)表偏倚 選取炎癥介質超敏C反應蛋白(共14項研究檢測該指標)進行發(fā)表偏倚檢驗,漏斗圖左右分布不對稱,提示存在發(fā)表偏倚。見圖7??紤]與臨床試驗“陽性”結果較“陰性”結果更易發(fā)表相關,可能影響系統(tǒng)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圖7 14項研究超敏C反應蛋白比較漏斗圖
炎癥反應是CVD發(fā)生發(fā)展的核心因素,炎癥標志物不僅可以輔助CVD的檢測,且可監(jiān)測疾病治療效果及預后。本研究選取C反應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6作為血府逐瘀湯抑制心血管疾病炎癥反應的檢測指標,具有重要意義。C反應蛋白是一種急性期蛋白,是多種非傳染性炎癥性疾病的臨床標志物,近些年,C反應蛋白已從簡單的炎癥標志物,轉變?yōu)樾难苁录毩⑶矣袃r值的預測因子,且在臨床實踐中,已被確認為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29-30]。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與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心臟猝死和再狹窄、無癥狀性心血管疾病及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顯著相關[31]。超敏C反應蛋白用于測定血清中低水平的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更為靈敏[32]。一項針對絕經后婦女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顯示,與同型半胱氨酸、脂質水平和其他炎癥標志物相比,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是心血管風險的最強預測因子[33-34]。因此,通過觀察超敏C反應蛋白的動態(tài)變化,可以判斷心血管事件的發(fā)展和預后。腫瘤壞死因子-α是一種強有力的促炎和促動脈粥樣硬化的細胞因子,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免疫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發(fā)病密切相關,可導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應用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后,發(fā)現(xiàn)心肌炎癥減輕,心肌灌注增加,進而可改善心血管功能及多項心臟指標[35]。白細胞介素-6是一種多功效的炎癥介質,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白細胞介素-6可調解脂質代謝和炎癥細胞的浸潤,通過增加基質金屬蛋白酶的合成,降解細胞外基質,促進斑塊的進展和破裂[36]。已有研究顯示,重組人白細胞介素-6單克隆抗體托珠單抗,可抑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臟炎癥反應,同時減少心肌肌鈣蛋白T的釋放[37]。
基于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研究,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血府逐瘀湯,可顯著降低炎癥介質C反應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6的表達,提示血府逐瘀湯可通過調控炎癥反應途徑,改善炎癥狀態(tài)?,F(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血府逐瘀湯可通過提高體內一氧化氮水平,改善內皮功能,促進血管新生;還可通過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和表達,減輕炎癥反應對心肌的破壞,從而達到保護心肌的作用[38]?;诰W(wǎng)絡藥理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血府逐瘀湯可作用于冠心病的關鍵靶點,與白細胞介素-6、趨化因子配體2、白細胞介素-1β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等靶基因,腫瘤壞死因子和白細胞介素-17等炎癥信號通路關系密切[39]。且既往研究證實靶向抗炎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癥狀和預后[35,37]。因此我們認為血府逐瘀湯可通過調控炎癥機制,延緩心血管疾病的進展。
但本Meta分析尚存在一些不足,所納入的23篇文獻均為中文文獻,僅8篇文獻報道了隨機序列的生成,1篇文獻報道實施單盲,均未詳細描述分配隱藏實施方法,整體文獻質量偏低。因Meta分析是二次分析方法,其證據(jù)的可靠性基于原始文獻的質量,由于本研究的原始文獻質量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另外,本研究存在發(fā)表偏倚,使得分析結果更容易傾向于“陽性”,易于高估藥物的實際作用效果?;贛eta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根源于原始文獻的報告和質量,因此,進行中醫(yī)藥相關臨床試驗研究設計時,應嚴格遵守CONSORT聲明對RCT內容的要求,尤其需要重視隨機序列生成的方法、分配隱藏和盲法的實施等,這與RCT的質量密切相關。另外,在研究結果發(fā)表時,需要重視選題和良好設計實施的陰性結果,而非單純追求陽性結果。通過提升RCT質量,減少發(fā)表偏倚,為Meta分析結論的得出提供更加可靠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