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翱 岳元保 丁家盛 王根權 銀 馨 李學梅 張培花
(德宏州植保植檢站,云南德宏 678400)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也稱秋黏蟲,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草地貪夜蛾起源于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qū),肆虐于非洲,是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農業(yè)害蟲。草地貪夜蛾生長繁殖的適宜溫度為11~30℃,在芒市無滯育現(xiàn)象,能夠周年繁殖,30 d左右完成一個世代,一年可發(fā)生多代。芒市一年四季種植玉米,為草地貪夜蛾提供了豐富的食源。
草地貪夜蛾是一種新的外來有害生物,世代重疊嚴重,發(fā)生危害隱蔽[1]。目前,德宏州兩市三縣均發(fā)生了草地貪夜蛾危害,相鄰的其他州(市)也發(fā)生了草地貪夜蛾危害。芒市與周邊有大量的人員交流和貨物往來,有可能隨著貿易傳入草地貪夜蛾;且草地貪夜蛾遷飛性極強,境外蟲源不斷遷入,給防治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加之廣大群眾對草地貪夜蛾的識別、危害、防控知識等不夠了解,很多技術干部和農戶對其特征特性、危害特點掌握不夠全面,農戶預防和防治意識淡薄,增加了防控難度[2-3]。部分農戶過分依賴化學農藥,單一使用化學農藥,且見蟲就施藥,導致玉米整個生育期用藥次數(shù)增加,增加了防治成本。農戶開展1次防治的藥劑成本約為375元/hm2,如果利用無人機防控,僅無人機使用費就達到300元/hm2(不包括藥劑)。同時,化學防治不合理還會導致害蟲產生抗藥性,給防治工作造成很大困難,增加農戶的生產成本。當?shù)仉m然開展了燈誘、性誘及生物農藥防治,但由于技術不成熟,防治效果不理想。自2019年1月在德宏州芒市發(fā)現(xiàn)草地貪夜蛾危害以來,該蟲害對鮮食玉米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
卵呈圓頂形,直徑0.3~0.5 mm。通常100~200粒卵堆積成塊狀,形狀各異,卵粒之間有膠質狀物質粘在一起。卵粒初期乳白色,后逐漸變成棕色或褐色,卵上通常有絨毛(鱗片)覆蓋。
幼蟲一般有6個齡期,老熟幼蟲體長35~45 mm,腹部有8對足(前面3對,中間4對,腹末1對),單眼6個,口器為下口式,背側有白色縱線。幼蟲體色多變,隨著齡期變化而變化。初孵幼蟲頭部黑色,身體灰白色;3齡后頭部可見白色或黃色的倒“Y”形紋典型特征,末端腹節(jié)背面有4個呈正方形排列的黑點;4~6齡多呈黃褐色、黃色,也有黑色或深綠色。老熟幼蟲身體近圓柱形,體色因食料不同而不同。
蛹呈橢圓形,紅棕色。老熟幼蟲化蛹前停止進食,并排出大量糞便,然后進入變態(tài)過程。
成蟲翅展32~40 mm。有1對前翅、1對半透明的后翅,全身覆蓋鱗毛,頭部有1對長觸角,3對足。雄蟲前翅灰色至深棕色,環(huán)形紋、腎形紋明顯,翅痣呈明顯的灰色尾狀突起,雄蟲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雌蟲頭、胸、腹、前翅均為灰褐色,前翅狹長,環(huán)形紋、腎形紋明顯,腎形紋與環(huán)形紋由一條白色線相連,體色較雄蟲淺。
草地貪夜蛾產卵方式為聚集產卵,主要產在玉米中上部葉片的正面,也有少部分產在玉米葉的背面,對喇叭口期玉米則偏好產于喇叭口周圍。幼蟲有自相殘殺的習性,1~2齡自相殘殺不明顯,聚集危害;3~6齡自相殘殺明顯,逐漸分散危害。草地貪夜蛾初孵幼蟲先取食卵殼,然后開始分散,1~2齡有吐絲下墜的習性,借風力轉移到周邊植株上,在田間形成聚集型分布。1~3齡幼蟲通常隱藏在玉米心葉、葉鞘等部位取食,取食葉片單側表皮和葉肉,留下上表皮,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幼蟲3齡前危害隱蔽性很強,容易被忽視。4~6齡幼蟲取食量增大,進入暴食期,取食葉片造成不規(guī)則的長形孔洞、缺刻,危害逐漸嚴重,還會鉆蛀心葉危害生長點、取食未抽出的雄穗以及幼嫩雌穗,甚至將整株玉米的葉片食光,造成嚴重減產。老熟幼蟲會選擇土壤干燥處進行化蛹,一般鉆到表層土下50~80 mm處筑巢化蛹,蛹巢橢圓形。有的幼蟲會在玉米喇叭口、苞葉和玉米穗中啃槽化蛹。
加強草地貪夜蛾田間監(jiān)測,采用黑光燈誘集成蟲;在玉米周圍設置測報燈,逐日統(tǒng)計成蟲誘集數(shù)量;利用草地貪夜蛾具有趨光性和遷飛性強的特點,采用高空測報燈誘集成蟲,全市共設置高空測報燈16盞,進行區(qū)域種群監(jiān)測;采用性誘劑誘集成蟲,在玉米整個生育期設置各種誘捕器,放置不同廠家生產的誘芯,設置草地貪夜蛾監(jiān)測點35個。每個測報點安排一名專業(yè)技術員進行監(jiān)測,檢查記載誘到的蛾量。定期或不定期到田間地頭認真細致地調查蟲情,及時掌握田間草地貪夜蛾發(fā)生情況。根據調查數(shù)據、氣象資料實行每周蟲情會商制度,及時掌握蟲情發(fā)生危害情況,科學指導農戶進行防控,將蟲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在芒市風平鎮(zhèn)芒波村不同玉米品種、不同播期玉米上開展不同藥劑的藥效試驗,以期為下一步開展防控工作打下基礎。
草地貪夜蛾為外來有害生物,農戶對草地貪夜蛾的形態(tài)特征、危害嚴重性和防治技術等認識嚴重不足。應采用多種形式開展草地貪夜蛾識別及防治技術的宣傳及培訓,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深入村委會和村民小組召開技術培訓會,做到不留死角,村村寨寨全覆蓋;通過手機微信群、電視、宣傳單、掛圖、農民田間學校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讓廣大農戶掌握草地貪夜蛾的形態(tài)特征、危害特點和防治技術等,共印發(fā)草地貪夜蛾防治技術資料1 800份、草地貪夜蛾掛圖逾1 000份,發(fā)送手機微信逾1 000條,開展技術培訓會61場次,培訓4 200人次。通過廣泛宣傳培訓,增強了農戶對草地貪夜蛾的認識,提高了防治能力,確保了玉米生產安全、農民增收、農業(yè)增效。
3.4.1 農業(yè)防治。進行水旱輪作或者2種不同作物輪作,切斷寄主;加強作物田間管理,科學肥水管理,促進作物健康生長,提高作物的抗蟲性和耐蟲性;減少田間雜草危害,破壞草地貪夜蛾的化蛹環(huán)境;玉米收獲后,結合機械深耕碎垡消滅蟲蛹[4-5]。
3.4.2 物理防治。在成蟲發(fā)生高峰期,通過在農作物田塊放置黑光燈或者高空測報燈誘殺成蟲。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種群數(shù)量,減少危害,達到防治的目的。
3.4.3 生物防治。在預測預報指導下,在卵孵化初期到幼蟲3齡前,使用生物農藥白僵菌、蘇云金桿菌、苦參堿等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在成蟲發(fā)生高峰期,在玉米田周圍安裝誘捕器,使用草地貪夜蛾性引誘劑誘殺雄蟲,降低雌蟲交配產卵概率。這樣可大大降低田間的種群數(shù)量,減少危害。
3.4.4 化學防治。在幼蟲1~3齡以前使用高效低毒的甲維鹽(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溴氰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等殺蟲劑防治,不同藥劑輪換和交替使用。避免使用高毒農藥,以防傷害自然天敵。噴藥時間選擇清晨或傍晚,噴灑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上。4~6齡幼蟲鉆蛀心葉,破壞生長點,取食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嚴重時可將整株玉米的葉片食光,造成嚴重減產。幼蟲4~6齡時噴施化學農藥防治效果較1~3齡幼蟲效果差。
對于鮮食玉米集中連片種植的田塊,在預測預報指導下,組織農戶統(tǒng)一藥劑、統(tǒng)一時間進行防治??萍既藛T在防治前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如正確選購農藥、配藥、噴施農藥及選擇噴藥時間的方法,讓農戶掌握正確防治草地貪夜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