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子,盧令
(大連工業(yè)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2015 年,薩滿軋染傳統(tǒng)民族手工技藝入選遼寧省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三次受邀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大連之夜”活動現場展示。薩滿軋染手工技藝申遺的成功和對外的展示,無論對于薩滿文化,還是軋染藝術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對薩滿文化存有爭議、褒貶不一,而申遺的成功讓百多年來一直蒙著神秘色彩的薩滿軋染手工技藝走到了臺前,一定程度上是對薩滿文化的扶正與弘揚。本文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訪談法、圖像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方法,從民俗學、歷史學、美學等不同方面對薩滿軋染歷史傳承、藝術特征、保護傳承、文創(chuàng)開發(fā)等進行了探析和思考。
滿族在東北少數民族中歷史最為悠久、人數最多,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這為滿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條件。歷史上,滿族先人肅慎人就已有了薩滿教的信仰。古老的薩滿教在滿族文化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即使在現代的東北地區(qū),滿族民間仍保留著薩滿神本,延續(xù)著祭祖、祭天的祭祀規(guī)則,在一些地區(qū)村落仍保持定期舉行祭祀儀式的習俗。薩滿教是極具地域色彩的民間信仰,在長期的信仰崇拜和祭祀活動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薩滿音樂、舞蹈、造型、服飾等多種藝術形態(tài)。
薩滿教作為一個復雜的宗教體系,其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我國學者孟慧英曾對薩滿教作了一個比較具體、全面的闡述,“薩滿教應看作是以信仰觀念和崇拜對象為核心,以規(guī)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為,以血緣或地域關系為活動形式三方面表現相統(tǒng)一的社會文化體系”[1]。滿族的薩滿教信仰,在北方各個信仰薩滿教的民族之中,最具有代表性??梢哉f滿族薩滿教是整個薩滿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和分支。
以“薩滿教”為載體的薩滿文化在滿族社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業(yè)已滲透并融入到滿族民俗中,成為滿族的共同文化心理。隨著滿族歷史的不斷的發(fā)展,薩滿文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滿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薩滿文化中的一些原始崇拜與滿族風俗習慣交融一起,形成了滿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滿族薩滿文化源于薩滿祭祀活動,其中的祭祀、神歌、舞蹈、假面造型、圖騰、神偶、森林圖畫文字、故事與傳說、繪畫藝術、文學、剪紙與刺繡、體育與游戲、服飾、染織、歲時節(jié)慶、傳世文物等,無不是體現于于民間的薩滿文化資源[3]。薩滿文化雖然是一種邊緣化的文化形態(tài),一種充滿神秘色彩的民間信仰,但它卻是了解滿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滿族文化與薩滿教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薩滿教的宗教傳統(tǒng)與習俗給滿族文化提供了豐富的來源。
滿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信仰并綿延著薩滿教的信仰。而薩滿信仰為滿足人們醫(yī)病、軀災、祈福等需要提供了祈愿的載體,薩滿軋染則是為薩滿祭司及其助手用天然植物配制染料,用樺樹皮制作花紋板,通過剪版、固版、染色、筆繪上色等一系列工序,在紡織品上制成圖騰、神像及祖先人物故事等圖像,或以靈符佩戴、或以飾品置于居室、或制成服飾的一種傳統(tǒng)手工技藝。
據考證,薩滿軋染傳統(tǒng)民族手工技藝,興起于清朝同治年間、鼎盛于光緒、衰弱于日偽統(tǒng)治時期,是一種傳統(tǒng)民族手工紡織品染色技藝。它由天然植物配制染料,用動植物皮或蠟紙制作花紋板,使用筆繪或噴染上色等工序而制成的宗教或生活用品。薩滿軋染的內容題材起源于萬物有靈論,代表圖案有海東青、喜鵲、烏鴉、蛇、狗、狐等動物形象,其繪制而成的薩滿服飾是我國民族染色藝術的珍品,值得珍視并深入研究。
軋染是織物浸漬后受軋輥壓力,使染液透入織物并去除余液的染色方法。具體而言,軋染的方法是將織物在染液中經過短暫的浸漬后,隨即用軋輥軋壓,將染液擠入紡織物的組織空隙中,并除去多余的染液,使染料均勻地分布在織物上的一種傳統(tǒng)染織工藝。
薩滿軋染是一種滿族家族傳承的手工紡織品染色與繪畫技藝。傳統(tǒng)薩滿軋染作品圖案初期多以海東青、狗、烏鴉和喜鵲為主,后期逐漸豐富為飛禽走獸、鬼怪、花草樹木等形象。薩滿教信眾對求得的薩滿軋染織物為圣物,或以靈符佩戴、或以飾品置于居室、或制成服飾。因此,薩滿軋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薩滿軋染制作過程主要有兩部分。
一是配制植物染料,基本制作工序有:種草―田間管理―收割―漚水―發(fā)酵―過濾―石灰調色―拌糖―兌鹽等。用于繪制圖案的染料還需加入淀粉―動物油―煮沸―晾干等工序。石灰調色時加入石灰量多少很有講究,過多則藍色會變成黃色;過少則達不到調色效果。拌糖時掌握好溫度是關鍵,只有在溫度合適時染料才不退色。
二是制作花紋板繪圖,工序有:晾布―燙平―初次上色―晾干―平整―繪制圖案―剪版―固版―繪色―補色―再次晾干―燙平―鑲邊―制作畫框或錦囊―入框或密封等工序,全部手工制作。
從制作工序可以看出,薩滿軋染采用天然植物配制染料。用高粱殼煮水可以染紅色,俗稱“煮紅”;用扒好的棠椗樹皮漚水,可以染黃布;茶樹葉放大缸里泡可以漚制棕黃色;而菘藍(即板藍根)是漚制藍色染料液的主要原料。
據薩滿軋染的古文獻注釋之金翰臣(薩滿軋染第二代傳人)《天工開物》注:凡造淀,葉者莖多者入窖(萬不可造紅土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三升足矣),攪沖數十下,淀信即結。水性定時,淀沉于底。吾觀凡藍淀種最多,闊葉者,曰多汁藍,汁多色晦;壯根者,曰大土龍根,汁寡色鮮。
薩滿軋染用天然植物配置染料,全部手工制作。薩滿軋染手工技藝一般只由薩滿及助手家族相傳,相關技巧和體會都是獨門訣竅,只有通過千百次的練習才能掌握先人積累的經驗,才能形成獨特的技法和表現力。
從材料來說,滿族薩滿軋染具有原始宗教的神秘性。滿族薩滿軋染從一開始就從服務于宗教祭祀的需要而生,因此其原始材料、原始染料都具有濃厚的薩滿宗教溯源。在動物皮、樺樹皮上,通過一系列傳統(tǒng)的工序,繪制上神像、圖騰、祖先形象等,來完成祭祀、占卜、崇拜等原始宗教功能[4],由此看來,神秘的宗教、祭祀、神事色彩是滿族薩滿軋染最鮮明的特色之一。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滿族先人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積淀。
從工藝而言,滿族薩滿軋染采用的是傳統(tǒng)工藝。無論是配制植物染料,還是制作花紋板繪圖,所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工藝的方法。以配置染料為例,清末在洋務運動時期,西方染料因具有工藝周期短、上色率高的優(yōu)勢,逐漸占領市場,因此各大染房改用西方染料,造成傳統(tǒng)造淀工藝衰退。而薩滿軋染一直堅守傳統(tǒng)工藝,堅持利用板藍根莖葉漚制藍色染料的傳統(tǒng)工藝,并通過長期實踐總結出雜交一代板藍根染色效果比西方染料的染色效果好等結論。
就地域特征而言,滿族薩滿軋染根植于我國東北地區(qū),東北地區(qū)所特有的白山黑水和動物、植物等特征,對薩滿軋染的形制及特征形成了深刻影響,例如其表現的東北虎、麋鹿、梅花鹿、樹葉、雪花等形象,都是東北地區(qū)所特有的圖騰或符號。這不同于貴州蠟染圖案的題材主要來自對自然環(huán)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記錄和表達,區(qū)別于貴州蠟染紋飾題材主要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兩大類,具有鮮明的東北地區(qū)少數民族地方特色。
就色彩而言,我國北方信仰薩滿的民族對色彩的喜好,大多來源于他們對自然界色彩的感悟和崇拜。從總體上看,我國少數民族在宗教中對色彩的崇尚,主要是“白”、“黑”二色。滿族的審美習俗認為白色吉祥,紅色兇險,與漢族的色彩習俗迥異。[5]這種色彩習俗的形成與滿族發(fā)祥于長白山,這里終年積雪,滿族及其先人終年在林海雪原中生產、生活,與銀白的雪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對“白”和“黑”的崇尚,紅、黃、藍三種顏色也是滿族薩滿藝術中普遍使用的色彩。
就造型而言,滿族薩滿軋染所呈現的圖騰形象是典型的北方圖騰,其造型具有豐富的寫意特征??鋸垺⒑喖s、抽象三方面特征表現的極為充分。同時,圖騰造型還有韻律美,動感美,通過點、線、面的綜合使用變化組合,展現出各種樣式的韻律美,體現圖案的流動。此外,圖騰形象還具有力量美,其最直接的來源是動物所體現的自然力和對自然力的對抗[6]。
就紋飾而言,滿族薩滿軋染的紋飾主要是以自然類紋樣為主。滿族薩滿教崇尚萬物有靈,因此神服所繪的動物、植物、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具有深刻的內在含義,是與薩滿教觀念融為一體的,是薩滿觀念的內在反映[7]。例如,鳥形圖案在滿族薩滿服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鳥形圖案大多是鵲、鴉、鷹的變形圖案,薩滿軋染所表現的鳥形寓意非常鮮明,是滿族靈禽崇拜的表現。
在了解和分析了滿族薩滿軋染的歷史脈絡、藝術及工藝特征之后,如何保護與傳承這門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薩滿軋染當下面臨的最大課題。
為了讓薩滿軋染有溫度、有故事、有創(chuàng)意,更好地走進生活、貼近公眾,讓薩滿軋染的實用性和審美性得到時代與社會的認可,并廣泛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近年來,薩滿軋染在民族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其開發(fā)設計的十二生肖明信片,通過對十二生肖身著滿族薩滿特色服飾,充分展示了薩滿文化形象勇武的特點;其開發(fā)的二十四自然神祗書簽,更充分展示了以薩滿軋染傳統(tǒng)手工技藝繪制的二十四神祗形象,背面的空白區(qū)域使用者可以自己涂色,做了有益的互動嘗試,其構圖、色彩、內涵等各方面均充分反映出薩滿文化神秘、悠久、以及“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藝術內涵。
但是,薩滿軋染在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上,還存在品類單一、功能簡單、創(chuàng)意匱乏、資金短缺等問題,文創(chuàng)產品停留在“紙”面,仍需要向體現薩滿軋染工藝的“布”上下工夫,開發(fā)具有民族特色、薩滿特色、軋染工藝特色的服飾類文創(chuàng)工藝品,可以利用滿族民族服飾特色的文創(chuàng)形象開發(fā)薩滿軋染服裝品牌或服飾產品。
薩滿軋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下一份活的藝術珍寶,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給人以精神享受,是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從作品層面的復原,僅僅是表面上的一種美的傳承,而更深層的需要文化的傳承、思想的傳承[6]。
薩滿軋染是民族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150 多年前就能用植物制作出色彩斑斕并且沒有環(huán)境污染的染料,其技藝是獨一無二的,同時也是一門易學難精的民族手工技藝。
為了傳承好薩滿軋染,首先應做好挖掘、搶救與保護工作,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與現代結合,同時要與國際相結合,讓更多的外國人關注這門古老技藝。此外,還應該與市場相結合,做出越來越多受歡迎的文創(chuàng)產品、民族工藝品和旅游消費品??梢試L試研發(fā)非遺情景再現與市民互動品味文化的方式宣傳文創(chuàng)產品,如可以情景化敘事的形式展現薩滿歷史厚度、地域廣度和思想深度,以浸入體驗式的敘事方式呈現薩滿軋染的傳統(tǒng)特質,以國際化的敘事方式彰顯民族文化的價值內涵,從而更好地傳承薩滿軋染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