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在中國服裝發(fā)展史中,唐代服飾藝術是我國古代服裝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即使經過了時光的洗禮,其影響力至今仍有所展現(xiàn)。尤其是近年來國潮盛行和“漢服”的流行,很多服飾品牌都用唐代元素作為設計的靈感。即使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來,唐代服飾所具有的絢麗豐富的色彩、花團錦簇的圖案、睥睨寰宇的大氣仍會給人以耳目一新、朝氣磅礴的感覺。可以說,唐代服飾不僅僅是服裝樣式,在某種意義上它象征著一個時代,代表著那段藝術文化的盛世繁榮,其所具有的深刻震撼力與藝術輻射力,足以讓中華兒女乃至全世界都受用無窮。
大唐的盛世為唐朝服飾的變革與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其在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女服方面,豐美華麗的冠服、奇異繁雜的妝飾、燦若云霞的石榴裙,賦予世人以美麗與華麗的感受。而唐朝服飾之所以能夠如此絢麗多彩,受到了時代、政治、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
從時代角度來看,隋朝的發(fā)展為唐代服飾繁榮奠定了物質保障與技術支撐,其基礎農業(yè)及紡織業(yè)有著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根據(jù)文獻記載“隋煬帝修筑大運河、三下?lián)P州”,在此過程中,出游大船纖繩皆為絲綢所制,兩岸皆以“綠絲飾其柳”,由此可見其當時紡織行業(yè)的繁榮。
從政治角度來看,唐朝政治穩(wěn)固,國力昌盛,不論是唐太宗“貞觀之治”還是唐玄宗“開元盛世”都非常提倡與他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在服飾發(fā)展的角度,唐朝始終秉持著“兼容并包”的開放態(tài)度,其不但沿襲了傳統(tǒng)漢服的服飾特點,對于西域各國的異域服裝設計理念也有所吸納與改良,這也是后來“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
從文化角度來看,唐朝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文化藝術人才,如詩仙太白、詩圣杜甫、畫圣吳道子、書法家顏真卿等,藝術界的繁榮也為唐代服裝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靈感,尤其在女裝方面。為了展現(xiàn)女子柔美與風雅的特性,采用了鮮麗明目的色彩搭配,再輔以金銀亮色,讓整個服飾越發(fā)華美精致;在圖案裝飾方面,鳥獸呈祥、花團錦簇、祥瑞自然的圖案設計更是讓其服裝增添了幾分生趣與活力。
服裝藝術特性是對一個時代與社會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唐代服飾隱含著唐朝文化特性與政治特色的雙重內涵。
從服飾的色彩來看,唐代以嚴格的服色劃分來區(qū)分人們的社會身份地位,也是展現(xiàn)中央集權帝王尊卑等級的重要手段,這點在賈誼《新書·服疑》中曾有明確記錄“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天下見其服而之貴賤”。黃色是最尊貴的色彩,它是皇家帝王專屬之色。以“黃”為開端,唐朝服飾逐漸形成了明黃、暗紫、緋紅、墨綠、淡青、暗灰、素白為序的服裝排列,其中暗紫與緋紅主要為上層社會大臣、貴族服飾所用,墨綠、淡青、暗灰則多為平民百姓所用。而素白雖排序最后,并非其地位較低,而是因為白色在唐朝服飾中有著特殊象征意義,這一點與佛教學說中善“白”的概念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唐六典》中曾記載,“天子服有白紗帽,又唐制,新進士皆白袍”,白色對于唐代服飾來說,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當時唐朝“時尚界”的新興流行色。
從服裝風格來看,根據(jù)不同階層與群體特點,唐朝服飾有著明顯的區(qū)分與差異,其中包括:一以帝王皇室為代表的“皇室宮廷服”,其服飾風格端莊典雅,禮儀莊重感十足;二以大臣顯貴為代表的“官吏臣子服”,其服飾風格沿襲隋朝公服特點,繁瑣寓意莊嚴主要用以表現(xiàn)君臣等級制度;三以歌姬舞藝為代表的“歌舞演藝服”,其服飾風格秀美鮮麗,色調紛繁多彩非濃艷而不取,極盡奢華,另外為增加表演藝術性與觀賞性,其服飾多富含異域風情元素;四以基層市井平民為代表的“民間服飾”,其服飾風格多簡樸自然。這四種不同的服飾風格各具特色,他們集合了精致美學特色與異域特色,盡顯唐朝服飾藝術“百家爭鳴、兼容并蓄”的多元化藝術特征。
2.1.1 齊胸襦裙
唐代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服飾莫過于“襦裙服”。襦裙起于漢魏,自隋朝發(fā)揚光大,于初唐時期流行于世,“襦”為“較短上衣”,標準的襦裙分為四個部分:一為上半身所穿的窄袖衫襦,二為下半身所束齊胸長裙,三為肩部所搭披帛,四為飄飄欲墜的腰系長帶[1]?!榜嗳狗痹缙诹鱾饔趯m廷權貴婦女之間,后這種能夠充分展現(xiàn)女性柔美與優(yōu)雅服裝在民間掀起了一片跟風熱潮。從款式上來講,襦裙可分為精煉方便的短袖對襟和飄逸華麗的長袖交領短襦。另外根據(jù)襦裙材質的不同,其又可分為布襦、羅襦、娟襦、棉襦、綾襦等。在裝飾方面,襦裙一般都會在領口、袖口紋飾圖案、拼嵌錦綾,晚唐時期曾有詩云“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鶴鴉”。
2.1.2 胡服
從初唐到盛唐間,胡人的到來,促進了各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盛唐時期,唐朝與西域各國往來頻繁,其在充分吸收游牧胡人服裝特點下,結合漢服特點與中原人穿衣搭配習慣,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胡服服飾。胡服特點在于“衣襟窄小、精煉便巧”,根據(jù)款式的不同,胡服又可分為“波斯服”、“回鶴服”、“契丹服”等。據(jù)《唐書·輿服志》相關記錄,唐中宗之后,世人盛行胡服裝扮,男子常“靴如奚、著契丹之服”,而女子?!吧现骡徯溟L袍,下穿細紋緊口長褲”[2]。在唐代流傳下的石刻壁畫中,對于這種胡服服飾搭配有著很多的描繪,值得注意的是在胡服“套裝”中各種風格胡帽對于服裝搭配也起到良好映襯效果,能充分展現(xiàn)女子端莊、男子剛正的風格特性。
2.1.3 女著男裝
唐朝男子服飾多以“圓領窄袖袍衫”為主。至開元天寶年間,隨著武則天、太平公主等眾多杰出女性的崛起,“女著男裝”的時代風潮逐漸形成。從唐代所流傳的唐三彩及繁多仕女圖來看,在唐代人審美視角中,女性不僅具有天生的柔美端莊的母性魅力,同樣也應具備剛正干練的女子風范,所以大膽的唐朝女性對干練的迅速予以吸收借鑒,女著男裝時代風尚一時無兩。在服飾搭配上,女著男裝延續(xù)了男子窄袖疊襟袍衫穿法,但在首飾方面改襥頭為金冠梳椎發(fā)髻,其所呈現(xiàn)的藝術效果同樣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新潮感覺。
唐朝絲綢貿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唐朝紡織業(yè)達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為服飾設計及服裝面料選材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根據(jù)紡織布料材質差異,唐朝服飾可分為以下幾種:華貴富美的錦制衣物。唐代蜀錦、云錦在當時都屬于極為昂貴的高端面料,主要用于重要場合禮服華服制作,其中蜀錦素有“大氣恢宏、色彩斑斕、形象生動”藝術特性;貼身溫暖的絨衣、綈衣,絨衣主要以絨制作,而綈衣多為厚重絲織物所制,雖然其在制作工藝與布料材質上并不占優(yōu)勢,但其特點在于貼身舒適,抗寒保溫,多為當時秋冬服飾;柔軟細膩的彩絲鍛衣,鍛衣的特點在于紋路清晰、立體色彩呈現(xiàn)效果好等特點,在紡織過程中,服裝設計者根據(jù)自我需求與藝術水平可編繪出不同紋路特點與色彩搭配的鍛衣服飾;輕盈飄逸的絲布衣,絲布衣又名“輕紗披帛”,其飄然欲仙、清涼通透的布料服飾風格,代表著傳統(tǒng)禮教難以束縛的勃勃生機,也代表著唐代女性對于自由與理想向往。
除了紡織技術,在印染方面,唐朝也有著極為不凡的成就,唐代絲綢素以個性鮮明的色彩搭配,強烈而明艷的用色風格聞名于世。隨著唐朝與西域國家往來日益頻繁,其在各類豐富的染料進口為我國印染技術發(fā)展提供了良好制作基礎,根據(jù)相關史料記載,唐朝官設“織染署”多以“青、絳、黃、皂、紫”作為基礎染料元素予以搭配組合,同時借用“印花、絞纈、彩繪”等藝術扎染技術,對服裝服飾花紋予以重點描繪。
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設計師們對于用唐代服飾中的元素作為靈感來源很多,其設計受到唐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3.1.1 服裝款式的設計
隨著辛亥革命思想啟蒙,人們逐漸放棄過去對于傳統(tǒng)繁瑣服裝搭配習慣,逐漸采用簡約化的服飾風格,如中山裝、唐裝等,其在保留中國漢服端莊中正特色的同時,在裁剪手法上進行了貼身化改良,這一點與唐朝胡服設計理念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
現(xiàn)代披肩設計理念完全是對唐朝襦裙套裝中“肩搭披帛”的有效沿襲,在休閑女裝、婚紗設計中披肩元素的運用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根據(jù)款式的不同,披肩有荷花式、柳葉式、如意式等。根據(jù)材質的不同,披肩又可分為是絲質披肩、亮片披肩、細絨披肩等,其中以藏羚羊底絨制成的“沙圖什”(shahtoosh 羊絨之王)是世界上公認的最為柔然也最為昂貴的披肩,這也是導致大量藏羚羊慘遭獵殺的重要原因。
3.1.2 服裝的風格形象
上文曾提及,女子男裝化是唐朝女性自由與開放的集中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自由民主風氣的盛行,女性社會地位逐漸加強,這與唐朝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及相互比肩。為充分展現(xiàn)女性干練果敢的特征,在對女裝的設計方面,常常將男性服飾特征加入女裝中,如女子職業(yè)裝設計、女版修身中山裝等。其實不僅僅是女裝的風格上的男性化,有時為了彌補男裝服飾缺陷,設計師有時也會將唐朝女裝款式細節(jié)上的荷葉邊、疊襟、領口繡花等引入到男裝中來,在保持男性陽剛、高大形象的同時也為其添加一抹陰柔之美。
3.1.3 服裝色彩的搭配
在現(xiàn)代服裝色彩搭配設計方面,絢麗多彩的唐代服飾能給予設計師新的靈感。唐朝服裝中按色彩色度與純度劃分,從高到低,依次作出了明黃、暗紫、緋紅、墨綠、淡青、暗灰色彩排序,其中黃色最亮,對于人體視覺感官的沖擊也最強。另外為凸顯服裝顏色特性,唐裝在充分利用不同色彩的映襯效果的基礎上,以多種色彩進行相互比對,如緋紅與淡綠、粉橙與湛藍、明黃與暗紫等,強烈的色彩對比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暖色與冷色的彼此銜接,交相呼應,讓人既能感受到其華美富麗的服裝特性,又不失青春明麗色彩基調。
唐服層次分明卻又相互映襯的色彩對比,為現(xiàn)代服裝添加了新的時尚元素,如服裝設計“敦煌系列”[3],其以斐綠做底,輔以朦朧的金紗暗色,配上色彩斑斕的花卉彩修,整體服裝線條柔和細膩,凸顯非凡的流麗色彩,呈現(xiàn)唐代敦煌意境。
3.1.4 仕女題材的再現(xiàn)
盛唐時期繪畫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性,其中以《簪花仕女圖》為代表的仕女題材更是其繪畫的經典,通過觀賞唐代仕女圖,能清晰對其仕女服裝所具備的豐富絢麗的色彩元素、優(yōu)雅端莊的短袖襦裙風情、華美富麗而不失干練的胡服特性有著深入的認知,可以說即使放到現(xiàn)代服裝藝術設計,仕女風格的服裝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遺產。為此,在未來服裝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借鑒仕女風格與題材作品,采用廣袖短襦、曳地長裙、輕柔紗衣等多種設計元素進行大膽服飾設計創(chuàng)新。
為進一步提升現(xiàn)代服裝設計創(chuàng)意水平,豐富其創(chuàng)作靈感,需對唐代服飾予以更深層次創(chuàng)意吸收與借鑒。
唐代服飾之所以影響深遠,不單單是因為服裝設計的個性化特色,更為重要的是其服飾與唐朝盛世文化間深厚的淵源。要想提高現(xiàn)代服裝設計的時代影響力與競爭力,必須要重視對于其服飾文化與藝術個性建構?,F(xiàn)在國際上很多大牌服飾都開始運用其中國傳統(tǒng)服裝設計元素,如織錦刺繡、潑墨山水畫等,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服飾特性在世界上的重要影響力,也正是鑒于此,在對我國未來服裝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當前我國民族精神與文化個性,在運用傳統(tǒng)中國元素如祥云、彩鳳、金龍團的同時,對中國文化所特有的風格氣質予以應用。在具體設計手法中,可采用傳統(tǒng)服飾中對襟、盤扣、滾邊等服飾細節(jié)設計手法,展現(xiàn)中國深厚的服飾特性。
綜上所述,唐代服飾對于我國現(xiàn)代服裝設計所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設計元素與創(chuàng)新改革上,更深層次的是對一個文化、一段歷史的傳承與融合。為此要想提升我國現(xiàn)代服裝設計水平,不但要加強對于服飾基礎裁剪設計手法的重視,更為重要的是要博采眾長,在兼容并蓄的藝術創(chuàng)作前提下,充分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與時代特性,為創(chuàng)新性服裝設計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