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且主要發(fā)生于女性人群的惡性腫瘤,已有研究認為雌激素水平異常、遺傳等因素是引發(fā)該疾病的高危因素,此外與不良生活飲食習慣也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1]。外科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通過手術將腫瘤病灶切除,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發(fā)展。但手術治療操作范圍較大,術中需要徹底清掃腋窩淋巴結(jié),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再加上術后傷口加壓包扎、負壓引流等操作,會使患者機體產(chǎn)生明顯的應激反應與炎癥反應,增加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從而對患者術后恢復產(chǎn)生負面影響[2]。因此,對于乳腺癌手術患者,應在充分考慮手術治療需要及患者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合理選擇麻醉方式,從而最大程度地減輕手術治療對患者的負面影響,提高患者圍術期舒適度,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88例乳腺癌手術患者分為兩組,對其應用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納入88例乳腺癌手術患者,均于2020年1月-2022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根據(jù)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其中,A組44例,年齡36-72歲,平均(51.85±8.67)歲;身高154-175cm,平均(167.51±9.25)cm;體重43-65kg,平均(56.17±8.43)kg;均為女性。B組44例,年齡35-70歲,平均(52.08±8.49)歲;身高155-172cm,平均(167.68±9.36)cm;體重45-63kg,平均(55.93±8.54)kg;均為女性。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乳腺癌[3];②接受乳腺癌根治術治療;③認知正常,意識清楚;④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對本研究所用麻醉藥物過敏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⑤未全程參與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常規(guī)禁飲禁食,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路,密切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A組行全身麻醉:取0.03mg/kg的咪達唑侖注射液(規(guī)格:1ml:5mg)、1.5mg/kg丙泊酚注射液(規(guī)格:50ml:1g)、3μg/k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規(guī)格:2ml:0.1mg)及0.15mg/kg苯磺順阿曲庫銨注射液(規(guī)格:2.5ml:5mg)為患者靜脈注射,肌松效果滿意后妥善放置喉罩并連接麻醉機,行機械通氣。B組行全麻聯(lián)合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在行全麻前于手術側(cè)給予患者T3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首先,指導患者取側(cè)臥位充分暴露手術側(cè),行超聲檢查明確穿刺路徑,在超聲引導下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針到達指定位置后,取生理鹽水嘗試性注射,確認無誤后繼續(xù)向橫突韌帶穿刺,穿刺成功標準為回抽未見血液、腦脊液。之后取1μg/kg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規(guī)格:1ml:0.1mg)與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規(guī)格:10ml:20mg)制成30ml混合溶液注射,麻醉起效后15min行全身麻醉(同A組)。
1.3 觀察指標 以患者血流動力學情況、炎性因子水平、術后疼痛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作為判定指標。①血流動力學情況:以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作為判定指標于麻醉前、麻醉后30min、術畢及術后6h進行觀察并記錄。②炎性因子水平:以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作為判定指標,取患者靜脈血以ELISA法進行檢測,檢測時間同上。③術后疼痛程度:使用總分為10分的數(shù)字等級評分法(NRS)于術后2h、6h、12h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④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寒戰(zhàn)、惡心、嘔吐等作為判定指標進行觀察統(tǒng)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2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流動力學情況比較 麻醉后30min及術畢與A組比較,B組MAP、HR均更低(P<0.05),麻醉前及術后6h兩組MAP、HR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情況比較(±s)
注:較麻醉前,*P<0.05。
時間 組別(n=44) 麻醉前 麻醉后30min 術畢 術后6h MAP(mmHg)A組 86.14±9.65 95.43±10.13* 94.14±9.87* 87.53±8.95 B組 86.33±9.52 82.40±9.74 85.96±9.66 86.89±8.61 t 0.093 6.150 3.929 0.342 P 0.926 <0.001 <0.001 0.733 HR(次/min)A組 75.46±9.67 71.02±9.24 77.43±10.05 76.37±9.98 B組 75.73±9.81 66.78±9.01 68.67±9.75 75.92±9.63 t 0.130 2.179 4.150 0.215 P 0.897 0.032 <0.001 0.830
2.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術畢及術后6h與A組比較,B組IL-6水平更低,IL-10水平更高(P<0.05),麻醉前及麻醉后30min兩組IL-6、IL-10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時間 組別(n=44) 麻醉前 麻醉后30min 術畢 術后6h A組 34.28±8.64 41.10±9.95 52.48±10.38 55.01±10.17 B組 34.79±8.53 39.90±9.31 45.67±9.59 47.96±9.85 t 0.279 0.584 3.196 3.303 P 0.781 0.561 0.002 0.001 IL-10(pg/ml)IL-6(pg/ml)A組 1.86±0.42 2.48±0.63 18.12±4.15 20.04±4.82 B組 1.79±0.39 2.30±0.68 21.97±5.77 23.61±5.98 t 0.810 1.288 3.593 3.083 P 0.420 0.201 0.001 0.003
2.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2h、6h、12h與A組比較,B組NRS評分均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s,分)
表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2h 術后6h 術后12h A組 44 4.20±0.92 3.73±0.81 2.82±0.67 B組 44 1.35±0.32 1.20±0.26 1.97±0.41 t 19.408 19.727 7.718 P<0.001 <0.001 <0.001
2.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A組、B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20.45%、4.55%,B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A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外科手術目前仍是臨床治療乳腺癌最為有效的方法,通過手術治療雖然能夠?qū)⒛[瘤病灶有效切除,但同時也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影響術中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且相當一部分患者術后會出現(xiàn)明顯的疼痛癥狀,影響其術后病情轉(zhuǎn)歸。麻醉是手術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手術方式選擇合理的麻醉方法,能夠有效減輕手術治療的負面影響,對保障手術順利開展及患者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4]。
全身麻醉是最為常見的麻醉方式,其主要通過麻醉藥物抑制大腦皮層及下丘腦活動發(fā)揮麻醉作用,但無法有效阻斷神經(jīng)沖動的傳導,因此,在乳腺癌手術中僅采用該麻醉方式,容易使患者術后在麻醉失效后出現(xiàn)急性疼痛,并可能轉(zhuǎn)化為慢性疼痛[5]。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是指在患者椎旁間隙注射麻醉藥物,對交感神經(jīng)、肋間神經(jīng)及脊神經(jīng)后支的神經(jīng)沖動進行有效阻滯,使其無法向大腦皮層傳導,從而減輕患者疼痛感[6]。在本次研究中,麻醉后30min及術畢B組MAP、HR較A組均更低(P<0.05),且A組麻醉后30min及術畢MAP較麻醉前均更高(P<0.05),提示聯(lián)合麻醉方案能夠使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保持穩(wěn)定。分析原因主要是,單側(cè)胸椎旁局部神經(jīng)阻滯一方面能夠降低局部交感神經(jīng)緊張度,另一方面局部區(qū)域阻滯,不會明顯擴張容量血管與阻力血管,還能夠?qū)⑻弁葱盘杺鲗в行ё钄?,從而使心血管應激反應減輕,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7]。
手術創(chuàng)傷可導致局部細胞因子大量釋放,引起炎癥反應。IL-6是常見炎性因子,其對B細胞增殖具有刺激活化作用,同時能夠刺激肝細胞使急性期蛋白合成分泌加快,從而使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IL-10是一種抑炎因子,其能夠通過對活化T細胞合成分泌細胞因子進行有效抑制,發(fā)揮抑制細胞免疫應答的作用,從而抑制炎癥反應[8]。在本次研究中,術畢及術后6h B組IL-6水平較A組更低,IL-10水平較A組更高(P<0.05),提示聯(lián)合麻醉方案能夠進一步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分析原因主要是,聯(lián)合麻醉方案能夠發(fā)揮更好地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通過將疼痛刺激傳入大腦皮層有效阻斷,對局部細胞因子釋放進行有效抑制,從而減輕炎癥反應[9-10]。而術后2h、6h、12h B組NRS評分較A組均更低(P<0.05),也再次證實聯(lián)合麻醉方案能夠取得更佳的麻醉效果。此外,B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A組更低(P<0.05),說明聯(lián)合麻醉方案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全身麻醉聯(lián)合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麻醉效果更佳,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