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連
南昌市洪都中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0)
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骨折、骨病、運動系統(tǒng)損傷、先天性骨科疾病等,其中以骨折較為常見[1],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但手術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加之骨骼的組織結構及功能有一定特殊性,術后恢復期較長,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不利于預后,故對臨床護理提出較高的要求[2]。紅外線照射通過對局部皮膚照射,可促使照射部位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及代謝;中藥穴位貼敷是中醫(yī)特色護理方法,可通過穴位刺激與藥物吸收,起到推行氣血、舒經活絡等作用[3-4]?;诖?,本研究旨在探討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在骨科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骨科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男31例,女20例;年齡32~70歲,平均(52.51±8.36)歲;體質量指數(shù)19.2~28.9 kg/m2,平均(24.08±1.92)kg/m2;原發(fā)?。荷现钦?3例,下肢骨折11例,股骨頭壞死6例,膝關節(jié)炎7例,半月板損傷11例,其他3例。觀察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31~72歲,平均(52.58±8.41)歲;體質量指數(shù)18.9~29.1 kg/m2,平均(24.06±1.85)kg/m2;原發(fā)?。荷现钦?5例,下肢骨折10例,股骨頭壞死5例,膝關節(jié)炎9例,半月板損傷10例,其他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邔Ρ狙芯績热葜?,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第8版)》[5]中關于骨科疾病診斷標準;經X線、CT等檢查確診;精神狀態(tài)、認知、溝通能力正常;術后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能耐受紅外線照射及穴位貼敷。排除標準:合并器質性疾??;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存在習慣性便秘;臨床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1)健康宣教:護理人員以口頭宣教的形式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手術方式、術后注意事項及護理措施,囑患者加強重視。(2)飲食指導:以高蛋白、富含膠原、微量元素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如瘦肉、蛋黃、豆制品、新鮮蔬菜瓜果等。(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從患者角度出發(fā)引導其提出疑問,并及時解答,注意保持態(tài)度親切和藹。(4)康復訓練: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鼓勵其盡早下床進行功能鍛煉,均以患者能耐受為宜,不對訓練頻次、強度做要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1)紅外線照射:采用紅外線照射燈(重慶航天火箭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型號:CQ-30)對患處進行照射,將光源與皮膚之間的距離保持在35 cm左右,0.5 h/次,1次/d。(2)中藥穴位貼敷:取當歸10g、蒼術10g、白芷10g、生草烏10g、生川烏10g、人工麝香8g、冰片5g、麻黃5g,研為細末,經浸泡、煎煮、濃縮、收膏,制成尺寸為2.5 cm×2.5 cm的藥膏,貼敷在氣海穴、中極穴、關元穴、阿是穴,5 h/次,于術后6 h左右進行;貼敷前,做好皮膚清潔,1次/d。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1個月。
(1)負性情緒:于兩組干預前后,分別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6]評估負性情緒;SDS共包含20個項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評分,滿分為100分,以53分為分界值,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程度越嚴重;SAS共包含20個項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評分,滿分為100分,以50分為分界值,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程度越嚴重。(2)疼痛程度:于兩組術后6 h及術后7 d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評估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疼痛無法忍受,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嚴重。(3)術后恢復情況:記錄兩組傷口愈合時間及腫脹消失時間。(4)并發(fā)癥:記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傷口感染、血栓形成及尿潴留等。
干預前,兩組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DS、S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DS及SAS評分比較(分,
術后6 h,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VAS評分均低于術后6 h,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6 h、7 d VA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腫脹消失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手術是治療骨科疾病患者的有效方式,可改善患者相關功能,但手術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術后疼痛,增加患者痛苦,且易導致患者產生多種負性情緒,不利于術后恢復,故加強骨科患者術后護理尤為重要[8]。常規(guī)護理多從健康宣教、飲食、心理、康復訓練等方面對患者加以護理,在促進術后恢復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骨科術后患者患處存在明顯的腫脹癥狀,可加劇疼痛,影響創(chuàng)口愈合,而常規(guī)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難以及時改善局部疼痛、腫脹癥狀,整體護理效果有限[9]。
中醫(yī)學認為,患者發(fā)生骨折后,會出現(xiàn)氣血運行不暢,水濕津液停滯,濁氣聚集,從而可引發(fā)一系列的氣滯、血瘀證[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D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腫脹消失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表明,在骨科術后患者中采用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可減輕其負性情緒及疼痛程度,促進其術后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中藥穴位貼敷是將多種中藥研成粉末后,加入一定的溶媒,調成糊狀或膏狀,貼敷固定在相應穴位,通過穴位刺激、經絡傳導,可有效調節(jié)臟腑陰陽平衡,促使氣血循環(huán)暢通。本研究中,我院選擇氣海穴、中極穴、關元穴、阿是穴為治療穴位,其中,氣海穴為先天元氣匯集之處;任脈屬陰脈之海,主要調節(jié)陰陽氣血;中極穴、關元穴均為任脈穴位,具有調節(jié)臟腑、恢復膀胱開合功能等作用;阿是穴隨病而定,多位于病變附近,是病邪由表入里的傳注途徑,也是減輕病痛的最佳刺激點[11]。我院所使用的中藥膏由當歸、蒼術、白芷、生草烏、冰片、麻黃、生川烏、人工麝香組成,其中,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蒼術可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白芷可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生草烏可祛風除濕、消腫止痛;冰片可開竅解郁、消腫止痛;麻黃可祛瘀散寒、利水消腫;生川烏可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人工麝香可活血通絡、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活血通絡之功。紅外線照射屬淺層熱療,主要通過溫熱效應發(fā)揮療效,與灸法類似;可促使患者局部皮溫升高,改善切口周圍供血、供氧情況,進而加快局部滲出物吸收,減輕局部腫脹、疼痛程度,并可增加膠原組織延伸性,促使傷口盡早愈合。中藥穴位貼敷與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應用,可互相補充,增強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效果,從而可促進患者肢體腫脹、疼痛癥狀消退,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少手術造成的負面影響,減輕負性情緒,促進術后恢復。但本研究尚存在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等不足,后續(xù)臨床還應不斷完善試驗設計,增加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
綜上所述,紅外線照射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可有效減輕骨科術后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疼痛程度,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術后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