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婦科 (福建廈門 361000)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宮頸惡性疾病。近年來,宮頸癌患病年齡呈低齡化趨勢[1]。臨床主要采用根治手術治療該病,但部分患者術后可出現較多并發(fā)癥,影響預后[2]。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宮頸癌術后患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可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命質量。有研究表明,采用循證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宮頸癌術后患者下肢DVT發(fā)生率[3],但單一采用該護理模式的效果有限??諝獠▔毫χ委焹x可通過對患者肢體施加壓力,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預防下肢DVT。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聯合循證護理對宮頸癌術后患者下肢DVT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1—12月在我院婦科行手術治療的80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年齡40~60歲,平均(49.95±4.62)歲;病程1~3年,平均(2.04±0.46)年。對照組年齡40~60歲,平均(49.70±5.55)歲;病程1~3年,平均(2.12±0.4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研究。
納入標準:符合《腫瘤診治指南》[4]中宮頸癌相關診斷標準;宮頸癌分期為Ⅰ期;術前未發(fā)生下肢DVT;意識清楚,能正常交流;年齡40~60歲。排除標準:非首次治療;臨床資料不全;存在溝通障礙;患有其他嚴重惡性疾病或嚴重心腦血管疾?。话橛心δ苷系K。
術后,對照組采用循證護理: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組員包括1名婦科護士長(組長)和4名工作年限≥5年的護士(組員),對小組成員進行循證護理相關培訓;小組成員間進行討論,確定核心問題為“宮頸癌患者術后下肢DVT的相關因素”“如何通過針對性護理方案降低宮頸癌患者術后下肢DVT發(fā)生率”;小組成員在數據庫中搜索相關資料,整合試驗及文獻資料的真實性和實用性,并結合自身專業(yè)知識、臨床實踐經驗及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并實施針對性護理方案,如常規(guī)維持住院環(huán)境的整潔與衛(wèi)生,給予患者及家屬護理注意事項宣教(包括傷口護理,低鹽、低脂、高蛋白清淡飲食等),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協助患者進行小范圍運動(如縮肛、屈腿、踝泵等運動),同時給予患者肢體按摩類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干預方案,并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給予心理疏導。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北京歐萊聯合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IC-1545-DL)干預:干預前,對患者身體情況進行評估,確定其具備空氣波壓力治療儀使用指征,并向患者講解治療儀使用目的、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在患者意識清醒、無抵觸情緒的狀態(tài)下,將治療儀配套的充氣護套穿戴在其相應肢體,確定穿戴牢固且相連儀器狀態(tài)良好后,啟動電源,設置壓力為120 mmHg(1 mmHg=0.133 kPa),充氣間隔時間為20 s,干預時間為20 min,每日上午及下午各干預1次;干預期間,密切觀察患者情況,若患者出現不適、皮膚青紫等現象,及時調整儀器參數或終止干預。
兩組均干預至出院,并在出院1個月后進行跟蹤隨訪。
(1)凝血功能:干預前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1.8 ml,并用0.2 ml枸櫞酸鈉對樣本血液進行抗凝處理,震蕩后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然后對復溶劑進行加熱,設定溫度為37 ℃,隨后各取50 μl測試樣本以及質控血漿,測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需將患者樣本置于37 ℃環(huán)境中孵育180 s,取50 μl試劑滴入其中,開始計時;測量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需將患者樣本置于37 ℃環(huán)境中孵育60 s,取100 μl試劑滴入其中,開始計時;測量儀器選用全自動血凝儀(福州鑫陽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C0atrin1800),凝血測定試劑盒為百奧萊博GL1847型試劑盒。(2)下肢DVT發(fā)生情況:干預后,分別對兩組進行靜脈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若血管管腔未被探頭壓癟,管腔內可測得低回聲或不均勻回聲信號,病變靜脈段無信號或少量信號,脈沖多普勒提示無血流或血流圖譜未隨呼吸變化,以及出現下肢腫脹、小腿后方或大腿內側有明顯壓痛的臨床表現,則視為發(fā)生下肢DVT。
2.1凝血功能干預前,兩組APTT與P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APTT與PT均長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APTT與PT比較
2.2下肢DVT發(fā)生情況
干預后,觀察組下肢DVT發(fā)生率為15.00%(6/40),低于對照組的37.50%(15/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30,P=0.022)。
DVT是臨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液在靜脈血管內異常凝結所致,好發(fā)于下肢,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肢明顯腫脹、按壓有疼痛感,活動后癥狀可加劇,病情嚴重時可見明顯的皮膚顏色改變(可呈青紫色或白色);另外,部分DVT患者初次發(fā)病即可出現由血栓因子脫落導致的肺栓塞,出現突發(fā)性呼吸急促、胸部明顯疼痛,甚至出現暈厥或咯血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下肢DVT是宮頸癌術后患者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率高達30%[5]。近年來,臨床常采用循證護理預防宮頸癌術后患者發(fā)生下肢DVT,該護理模式是近年來通過循證醫(yī)學研究總結出的一種高效護理方案,相較于傳統(tǒng)護理方案,其具有全面性、綜合性等特點[6]。循證護理護理范圍不僅包括對傷口病情的處理,還著眼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從多角度提供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7];且循證護理還具有個性化定制的特點,可依據臨床環(huán)境、患者情況等進行針對性調整;此外,針對宮頸癌術后患者,護理過程中通過指導其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同時給予肢體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下肢DVT[8]。但就臨床數據反饋顯示,單純采取循證護理對患者下肢循環(huán)的改善效果較為局限,故考慮聯合其他方案進行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APTT與PT均長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下肢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為,空氣波壓力治療儀通過護套循環(huán)充氣,按照由遠心端向近心端的順序對患者的肢體進行施壓,可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患者的肌肉活性,減少其出現退行性萎縮[9];且有序的加壓按摩可加快患者血液回流速度,進而幫助患者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減少下肢DVT發(fā)生,延長患者PT、APTT[10]。故相較于單純循證護理,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聯合循證護理在宮頸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更顯著。
綜上所述,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聯合循證護理可顯著改善宮頸癌術后患者的凝血功能,預防患者發(fā)生下肢D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