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野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話、短信、微信等快節(jié)奏的即時聯(lián)系方式被人們大量的應用,“家書抵萬金”的時代仿佛已成過往,書信只存在于歷史文化的記憶當中,成為了一種高閣上的文學樣式。人們很少再拿出那薄薄的紙張,鋪平、展開,用筆尖在上面寫下一行行流淌著深情的字跡。而對于現(xiàn)在學生來說,書信更是只作為作文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難于寫作、浪費時間、不利得分……這樣一個個標簽甚至讓作為教師的我都無力反駁,直到這一屆學生開始……
她,姑且稱為小旭吧,一個內向、文靜的女孩,這是我在高一開學時對她的第一印象。她平時的話很少,總是默默無聞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從來沒有看到她在課堂上主動發(fā)過言,也沒有看到課下她跟哪位同學一起聊天、吃飯、回宿舍,每次都是形單影只,獨自低頭行走在潞園的角落。我曾多次找她談話聊天,但也只是我問她答,僅此而已。我知道自己的話沒有走入她封閉的內心,她也只是礙于我是她的班主任而進行了禮貌性的、不得不說的回答。
國慶假期期間的家訪,她成了我名單上的第一位。天很熱,但到了她的家中,我卻感受不到一絲熱氣。她家住在通州區(qū)馬駒橋鎮(zhèn)下屬的一個農村,幾間平房,但并不寬敞,家里也沒有什么裝修,陳設也有點亂。在她媽媽的哭泣聲中,我漸漸了解到她的家庭。父親早逝,治病時欠了不少債,爺爺癱瘓在床,奶奶年齡也不小了,全家只靠著媽媽在朝陽區(qū)的一家小公司打工和國家給的低保維持生計。我一下子明白了這種環(huán)境對一個十六歲的女孩意味著什么,明白了她內向、缺乏自信,甚至自我封閉的原因。理解、同情、心疼……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讓人無法說清究竟是什么滋味。
開學后,每次看到小旭,我都有想和她說說話、鼓勵鼓勵她的想法,但總是感覺無從開口。正好那時我的教學計劃安排到《陳情表》《與妻書》,“不如就給她寫封信吧”,我心中暗想。
拿出自己久違的信紙,我開始落下了第一筆:
我親愛的學生女兒:
看到這封信,你沒想到我是這么稱呼你吧。其實我不知道這樣的稱呼方式,你愿意不愿意。只是仗著自己年已不惑,冒昧如此。
說實話,老師佩服你!佩服你的堅強和勇敢,你小小的身軀里藏著讓人難以置信的力量……
老師心疼你!在本應無憂無慮的年齡背負了太多同齡人所不應有的壓力,這些壓力抑制了你的快樂與恣意……
老師期待你!期待一個無比堅強、聰慧的少女,在實現(xiàn)自己人生目標的同時,能夠找回那份自信,那抹微笑……
望快樂幸福,老師永遠在你旁邊看著你,等著你,傾聽你,幫助你。
老師爸爸
一封不是很長的書信,也并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的言語,我只是讓自己灌注了一個父親對女兒、老師對學生的情感,把這些情感融成一個個的文字,不去說教,不去發(fā)微信,一個信封,一張郵票,一頁信紙,一腔衷情,僅此而已。
當我看到她的回信的第一行中寫著“老師爸爸”這四個字的時候,她的內心給我打開了一絲縫隙……
再叫她小扎吧,一個從遙遠的新疆來到北京讀書的小女孩,靦腆、害羞是她的標簽。離開了她熟悉的家鄉(xiāng),一個人走在求學的路上,讓她總是在角落里成為那孤單的一小只。初識她,只覺得她有些內向,不善言辭。但隨后的周記中,我逐漸了解到她對親人和家鄉(xiāng)的思念,對北京生活的不適和回新疆的迫切愿望,甚至在疫情封校前后不斷表達對生命消逝的無畏。這讓我看到了一絲不好的苗頭,于是我當機立斷,在班級布置了一篇“寫給父母的信”的大作文,要求同學們盡情書寫對父母的心聲。作文交上來后,我仔細的感受她信中的言語,并在隨后的面批面改中問到:
“小扎,如果你父母給你回信了,他們會寫到什么呢?”
她沉默的好久,才緩緩抬頭道:
“我也不知道,應該不會回信吧!他們不太識字?!?/p>
當晚,我又以她父親的口吻,給她寫了一封回信:
親愛的女兒:
見字如面!
不知道你現(xiàn)在在遙遠的北京還適應嗎?功課吃力嗎?和同學在一起相處得融洽嗎?……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想你……
聽你的老師說,你現(xiàn)在長大了,很堅強,很刻苦……
爸爸等著關于你學習、生活的好消息,等著你學成歸來,為我們祖國的美麗新疆做出自己的貢獻……
愛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借著這封信,我模擬了父親對她生活的關心,對她學業(yè)的期待,對她長大成人能夠獨立自強的欣喜,對她將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棟梁之材的欣慰……
后來的課間,我看到她在樓梯口獨自一人默默哭泣,并珍視地拭去了信封上的淚痕,把信紙貼身揣在了懷里。后來的課間,她找到了我,鞠躬,“謝謝”,說自己此刻很開心、幸福,很有動力……
到了這學期的后期,我發(fā)現(xiàn)小旭和小扎雖然還比較內向,但已經不再封閉,不再孤單,她們會在座位上微笑著看著同學們開玩笑,她們會在課堂討論中積極發(fā)言,她們會在校園里結伴吃飯、聊天、玩?!?/p>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用各種方式說各種話,課堂、課下、手機、微信……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獨特的功效,但每一種方式時間長了可能都不容易走進對方的內心,有的時候換個“陳舊過時”的方式,也許反而有更好的效果。
“家書抵萬金”,古來如此,現(xiàn)在亦然。因為,心近了,情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