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山西路橋集團 晉南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某公路工程,采用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60 km/h,路基寬度 24.5 m。主線K3+000—K3+270段路塹左側二級邊坡上為改路,改路左側為深挖方,最大挖深約40 m。2019年8月14日,主線K3+100—K3+270段挖至路基設計標高后,改路路基上發(fā)現裂縫。17日,路塹邊坡以及距離主線K3+100路基設計線左側200 m處的山坡上發(fā)現多處裂縫。隨后專業(yè)人員對滑坡體及其外圍開展了大量的現場調查工作,對滑坡的各要素、裂縫、滑面、前緣隆起,特別是后緣裂縫、側壁裂縫、前緣剪出口、前緣坡面鼓脹裂縫、巖土體構成等進行了詳細觀察、測量、調查和記錄。22日,主線K3+070路基上發(fā)現7 m長剪出裂縫。23日,觀測坑內,滑面油漆線錯動近1 cm。24日,主線K3+150路基上發(fā)現14 m長剪出裂縫,主線一級邊坡上不斷有巖塊掉落現象發(fā)生,K3+080處出現少量(2~3 m3)巖體塌落。
該邊坡短時間內發(fā)生較大變形與明顯位移,且正值雨季,為確保施工安全及處治效果,需盡快制定處治方案并及時進行處治。
滑坡區(qū)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歷年最大降水量661.8 mm,且短時間集中降雨量較大,根據氣象資料,當年依然維持這一規(guī)律。由于人為種地整修,滑坡中部地形呈峁狀,形成了較大面積的匯、積水區(qū),加上地表徑流條件不佳,地表土質松軟、多孔隙,降雨時,雨水逐漸入滲,對黃土層增濕增重,遇到砂質泥巖和泥質砂巖,特別是泥頁巖軟弱巖層等相對隔水層時,在砂、泥巖接觸帶的軟弱結構面上形成暫時性富水帶,不僅嚴重降低了巖土體的抗剪強度,還大大增加了上方巖土體的重量,一方面使下滑力增大,另一方面使抗滑力減小,灰綠色-紫紅色泥頁巖軟弱結構面上的下滑力超越了抗滑力,從而產生了滑移運動,這是誘因之一。
由于公路路基開挖,形成高約40 m的人工邊坡[改線以上邊坡進行了刷坡和少量卸荷,主線一、二級邊坡(16 m)進行了開挖卸載],使多層泥頁巖軟弱夾層在一級邊坡上出露;路基施工時挖除了部分起到反壓抗滑作用的坡腳巖土體,使抗滑力減小,同時,開挖使邊坡變陡,順坡構造更加明顯,巨大臨空面的產生,為滑坡形成和滑動提供了空間條件。
該路段處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滑坡運動,中間有地質巖性破碎、松散,不成紋理的夾層,且向下傾斜,朝向路塹臨空面。受兩山夾一河的地形限制,公路線形只能選在河邊一側半山腰處,傍河或穿河而過。這是該滑坡產生的潛在基本條件。
滑坡區(qū)整體呈扇形,由于滑坡處于蠕變階段,沒有發(fā)生大距離的滑動破壞,仍然保持了原始地貌特征。沿滑坡邊界線(特別是后緣、側壁)已發(fā)育5~20 cm寬的拉張、拉剪、鼓脹、沖剪裂縫。滑體后緣發(fā)育出一條長度約80 m、高度0.1~0.2 m的弧形陡坎或裂縫(錯臺),坎壁滑痕清晰可見。滑坡側壁裂縫在山坡上基本貫通,并不斷向前緣發(fā)展延伸。前緣位于該路左側邊坡西側6~8 m處,局部形成明顯的鼓脹剪出口,隆起部分的走向與公路中線平行,前緣局部形成崩坍體散落于道路上,道路邊溝被掩埋,二級邊坡平臺上(改路路面)出現多條拉張裂縫,裂縫走向不定,弧形彎曲,寬度較大,呈網狀、羽狀發(fā)育;一、二級邊坡上發(fā)育多條垂直向擠壓鼓脹裂縫(見圖1)。
圖1 滑坡形態(tài)圖
根據地勘報告,滑坡后緣最遠處裂縫距主線左幅中線約240 m,滑坡左側壁裂縫順南側溝谷外跨越小山脊向下延伸至ZK3+270左約30 m處,右側壁裂縫順北側溝谷外跨越較大山脊向下延伸至改路GLK0+040處,滑坡主滑方向為233°,后緣和兩側壁裂縫發(fā)育較完整;滑坡前緣寬度約310 m,前緣剪出口局部形成。
滑坡平面上呈扇形。坡面上由于人類生產活動和工程活動被改造成臺階莊稼地。
根據工程地質調查及勘探,該滑坡體縱向長度約240 m,橫向寬度10~310 m,平均寬度約250 m,面積約 60 000 m2,滑體平均厚度約 18 m,總體積約108萬m3。按滑體體積分類,該滑坡屬巨型滑坡。
a)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扎實根治,不留后患[2]。
b)因地制宜,采取降荷、支擋防護等綜合治理措施,保證滑坡穩(wěn)定。
c)動態(tài)設計,信息法施工,現場實際與設計不符時,及時反饋有關信息。
依據鉆孔地質剖面,對該滑坡進行了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計算結果表明,穩(wěn)定系數均小于1.0,該滑坡為不穩(wěn)定狀態(tài)。坡腳剩余下滑力高達5 000~8 000 kN,難以直接對其進行支擋防護,因此對滑坡體采用應急臨時反壓+卸載+支擋+坡面防護+防排水+監(jiān)測的方案進行綜合治理。
4.2.1 應急臨時反壓
據現場調查情況及監(jiān)測數據分析,初步判斷,該滑坡體正處于后緣張拉、側壁拉剪、前緣剪出口逐漸形成的蠕動階段,其快速滑移的危險性很大。為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采取了臨時反壓加卸載的應急處治措施。
從改路三級邊坡平臺(標高738 m)以上區(qū)域開始卸載,同時在主線路塹左側坡腳(路基標高以上)回填反壓,反壓回填高度為12 m,底面寬度25 m,反壓邊坡坡率采用1∶1,反壓土方須分層回填、分層碾壓,壓實度不小于85%.首先進行反壓,確保坡腳兩層邊坡穩(wěn)定,反壓土方直接利用卸載土方。反壓段落為ZK3+038—ZK3+228段,高 16 m。
4.2.2 滑坡體卸載
對滑坡體后緣采取卸載的方式,降低滑坡體下滑力。卸載方案為:在改路碎落臺一側,增加12 m寬平臺,由下向上,坡率1∶1.5,高度為8 m,設置45 m平臺;坡率 1∶1.5,高度為 8 m,設置 30 m平臺;坡率1∶1.5,高度為8 m,設置30 m平臺刷至滑面;坡率1∶1刷坡至坡頂,具體卸載方案如圖2所示。
圖2 卸載方案圖
4.2.3 支擋措施
a)依據對滑坡推力計算,對滑坡體ZK3+060—ZK3+190段采用抗滑樁進行支擋,抗滑樁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布置方式如下:
(a)ZK3+060—ZK3+100段,主線左側坡腳位置設置抗滑樁,抗滑樁截面尺寸均為1.5 m×2.5 m,樁中心距6.0 m,樁長20.0 m,共布置6根樁。
(b)ZK3+100—ZK3+160段,主線左側坡腳位置設置抗滑樁,抗滑樁截面尺寸均為2.0 m×3.0 m,樁中心距6.0 m,樁長20.0 m,共布置10根樁。
(c)ZK3+160—ZK3+190段,主線左側坡腳位置設置抗滑樁,抗滑樁截面尺寸均為1.5 m×2.5 m,樁中心距6.0 m,樁長20.0 m,共布置5根樁。
b)在抗滑樁之間ZK3+059—ZK3+231段路基部分采用擋土墻進行支擋,墻身采用C20片石混凝土,頂部采用片石鋪砌。
c)依據滑坡推力計算情況,在 ZK3+001—ZK3+060段主線左側一級坡平臺采用微型樁進行支擋。微型樁布置間距1.5 m,矩形布置,微型樁孔徑φ200 mm,孔深16~26.7 m,孔內插入φ146 mm鋼管,鋼管壁厚6 mm,管內插入3根φ25的鋼筋組成的鋼筋籠,灌漿,頂面采用厚20 cm的C25水泥混凝土現澆頂梁連接。
不是每個男人都能坦然地把小舅子養(yǎng)在家中的。但誰能想到呢,這個被姐姐姐夫疼著愛著的許仙,竟然鬧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兒來。他和一條蛇,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4.2.4 坡面加固
為保留邊坡二級已施工的護面墻,在ZK3+060—ZK3+245段設置框架錨桿防護,框架間距為3.0 m×3.0 m,采用C30混凝土。經計算錨桿采用長度12 m,錨固端應設錨斜托、錨墊板,通過螺帽將錨桿固定并用混凝土封錨。
4.2.5 防排水設計
為防止地面水及地下水進入滑體,保證滑體穩(wěn)定,該次排水設計采用截水溝和排水溝等排水設施,并與天然溝渠等構成綜合排水系統,以減輕地表及地下水對滑坡體的危害。
4.2.6 邊坡監(jiān)測
該段滑坡范圍內布置5個監(jiān)測斷面,每個斷面的坡頂、坡腳、邊坡平臺等處設置位移觀測樁,監(jiān)測邊坡的變形情況。
在路線調整后,利用路側余寬,在樁后位置填土反壓,填土頂面與樁頂標高齊平。其后填土應分段間隔12 m開挖并回填夯實,夯實采用小型機具,壓實度不小于94%.填土上采用30 cm厚C20片石混凝土封閉。
4.2.8 裂縫封閉
對滑坡體表面未涉及開挖及回填的裂縫用2∶8灰土人工回填夯實,壓實度應滿足規(guī)范要求,進行封閉,處置深度和寬度均不得小于0.5 m,防止?jié)B水。
4.2.9 生態(tài)防護
針對改路以上的4級邊坡,采用噴播植草防護。噴射厚度20 cm,噴播客土中含植物種籽的基材混合料。
4.2.10 復墾
該次設計在卸載后邊坡平臺上進行復墾。
該次滑坡監(jiān)測和滑坡治理后的監(jiān)測分為施工安全監(jiān)測、防治效果監(jiān)測及運營長期監(jiān)測。建立以地表位移監(jiān)測為主、深部位移監(jiān)測為輔的監(jiān)測網。
監(jiān)測點根據滑坡和后期邊坡變形地段、塊體及組合特征等沿監(jiān)測斷面進行布設。對地表變形劇烈、滑坡體穩(wěn)定性起關鍵作用的中腰地段和塊體、抗滑支擋結構物進行重點控制。
該滑坡工程處治完成后,經持續(xù)監(jiān)控測量,滑坡體位移曲線趨于平緩,且運營兩年來累計位移量僅有3 cm,可見原滑坡體得到了有效控制。該滑坡處治工程的成功實施,證明所采用的應急臨時反壓+卸載+支擋+坡面防護+防排水的綜合處治方案確實有效,可以確保滑坡處治后的長期穩(wěn)定,保證公路的運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