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有個長項,就是特別擅長把復雜的科學知識介紹給外行。眾所周知,要向大眾講清復雜的科學知識,做好科普,是非常困難的。
舉個例子,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為了讓大眾最大程度地了解他的科學成果,寫作了著名的《時間簡史》。在他寫書時,編輯就告訴他,書里不能有數(shù)學公式,因為只要出現(xiàn)一條公式,讀者就可能減少一半。可是結果,大家還是很難看懂《時間簡史》,即使里面沒有公式。
但是卡爾·薩根就不同了,他有本事讓人理解復雜的科學知識。比如,我們常聽到一個生動的表述:如果把宇宙138億年的歷史,壓縮成一年的12個月,那么人類就是在新年鐘聲敲響前的幾秒鐘才出現(xiàn)的。這個表述形象又精準,讓人能夠非常直觀地認識到自己在宇宙面前是多么渺小。這個天才的表達方法的首創(chuàng)者,就是卡爾·薩根。
卡爾·薩根一生中,做過大量類似的精彩表達。他對外行講話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有這么神奇的效果?簡要概括,就是兩個妙方:一是創(chuàng)造概念,二是建立形象。
先來看看“創(chuàng)造概念”法,顧名思義,就是把復雜的、難以理解的信息封裝到一個直觀的概念中。
大家耳熟能詳?shù)母拍睢硕?,就是卡爾·薩根最先提出的?!昂硕臁钡拇笠饩褪牵绻l(fā)核戰(zhàn)爭,爆炸會讓大量灰塵覆蓋住天空,全球會持續(xù)很長時間低溫,會讓人類有滅頂之災。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美國和蘇聯(lián)對核戰(zhàn)爭的危害都估計不足。他們雖然知道核武器的厲害,但仍心存僥幸。當時有很多科學家都對核戰(zhàn)爭的危害進行了深入研究,也得出了不少確定性的結論,但這些結論只能得以在科學家內部傳播,畢竟科學理論太復雜,很難向公眾做出清晰易懂的解釋。
于是,卡爾·薩根聯(lián)合幾位科學家一起提出了“核冬天”的概念。他將核戰(zhàn)爭后的危害與人類最本能的恐懼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冬天會怎么樣?會面臨缺少食物的饑餓和深入骨髓的寒冷,這是生物從爬上陸地開始就刻在基因里的記憶和恐懼。只用這么一個概念,人們一下子就能聽懂核戰(zhàn)爭的危害。后來時任蘇聯(lián)總統(tǒng)的戈爾巴喬夫說過,蘇聯(lián)開始限制核武器發(fā)展,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了核戰(zhàn)爭會導致“核冬天”,而這會危害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核冬天”這個概念的表達非常成功,但還是有些專業(yè)人士認為它不夠嚴謹。比如,美國氫彈之父惠勒就說,核大戰(zhàn)爆發(fā)后,溫度下降的程度和持續(xù)的時間都沒有這么可怕,如果精確一點,應該把“核冬天”的概念改成“核秋天”。但是這樣一改,雖然嚴謹許多,但哪里還有可以向公眾傳播的恐懼感?
卡爾·薩根的第二個方法是“建立形象”法。
在人類太空探索史上有一個經(jīng)典形象,叫“暗淡的藍點”。有一張享譽全球的照片——漆黑宇宙中,有一個只有幾個像素大小的暗淡藍點,這就是地球。這是一張地球最遠距離的自拍照。
力主拍下這張照片的人,就是卡爾·薩根。
1989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快要飛出太陽系時,卡爾·薩根提出讓探測器轉一下身,回頭給地球拍一張照片,這個想法當場就被NASA的科學家否決了。因為當時旅行者1號已經(jīng)越過了海王星,距離地球60億公里,即便是回頭看也看不到什么,而且真要拍攝,從給它下達指令,到它轉身拍照,再把照片傳回地球,要花6個月的時間。中間任何一個步驟出現(xiàn)問題,都有可能讓旅行者1號永遠失去聯(lián)系,這個險值得冒嗎?
不過,卡爾·薩根仍然堅持這個想法,最后他說服了NASA的主管,拍下了這張照片。
卡爾·薩根是怎么算這筆賬的風險和收益的呢?要是站在科學家群體的內部視角看,這當然不值,從這張照片上看地球,就是一個小點,什么信息也沒有。但如果從公眾的心理來看,這張照片就價值連城了。
后來有很多人滿懷詩意地指著這張照片上的淡藍小點說:
“看看這個淡藍色的小點,歷史上所有的帝王將相,悲歡離合,都只發(fā)生在這一個微小的藍點上。在浩瀚的宇宙劇場里,地球只是一個極小的舞臺,為什么我們要把自己的眼光和想象力局限在這么小的一個小點上呢?在你的身邊,有這么一群人,耗盡一生,努力讓人類走到更遠的地方,你難道不覺得幸運嗎?他們不應該受到尊敬嗎?”
天文學歷史上,每當有人質疑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去探索宇宙時,這張照片都會被拿出來說服他們。正是這一個畫面,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探索宇宙的科學家。人類的航天探索事業(yè),也因為這個畫面,吸引到了大量的資源。
由此,我們就能夠理解卡爾·薩根當初的堅持了。作為一名天文學家,他非常清楚探索太空的必要性是很難通過抽象的語言向公眾表達的,但只要有了一個真實的畫面,公眾就能深切地理解這種必要性了。因為一個具體的形象能蘊含的內容是無比豐富的。
這就是卡爾·薩根運用“創(chuàng)建概念”和“建立形象”這兩個方法,創(chuàng)造出的過人之處。在實際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向公眾傳達一些業(yè)內觀點,也不妨使用他的方法,說不定能取得驚人的效果。
(心香一瓣摘自《羅輯思維》,文匯出版社,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