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時文引路
①《周禮·冬官考工記》載:“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原典意義上的“坐而論道”與“作而行之”,對應了彼時治國理政的主體——王公與士大夫?!巴豕敝白迸c“士大夫”之“作”只是表象,其深層邏輯在于某種樸素意義上的政務與事務分工,前者的判準在于“論道”,后者的判準在于“行事”,職司明確方可施治有序。但隨著時代發(fā)展,此典語義本身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今人已慣用“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表達了“行動勝于空談”的意思。
②古代帝王在決定關乎江山社稷、朝綱皇權的大事時,常邀文臣武將一同“論”之。歷史上有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等,都可謂“坐而論道”,“論”出了大道理、好策略。這種“論”不是空論,是有根有據的論?!罢摗焙箜毬鋵嵉叫袆由?,僅論不做是成不了事的。
③清朝進士彭端淑所著《白鶴堂文稿》講了一個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徽咴唬骸釘的陙碛I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這個故事說明“坐而論何如起而行”。
④“坐而論道”與“做而論道”,雖一字之差,但卻是“空談”還是“實干”的作風之別。新時期的“時代楷模”廖俊波剛到政和縣時,很少呆在辦公室,“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這是他的口頭禪。廖俊波不是不開會,而是在開會作決策前,將瓶頸問題一一找到,有的放矢。也正是把準了癥結,他利用四年時間,讓政和縣從“省末位”跨入“省十佳”。
⑤“做而論道”,不僅貴在“做”,更在“做”后堅持“論道”,及時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摸出規(guī)律,留給后來者作路標。古代大禹治水的“疏導法”,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魚嘴分堤法”,都給后人留下了治水之道。當代蘭考鎖風沙的泡桐樹、太行山的“綠嶺核桃”,不就是人民公仆靠邁開雙腳,深入基層,扎根群眾,訪民問計才摸索出的脫貧之道嗎?
⑥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社會,就應從“做而論道”開始。
(選自《北京日報》2021年12月28日)
◆技法提煉
我們在寫議論文時,一定要重視對論據的闡釋,也就是要把握好“敘”的角度和分寸。“敘”與“議”實現無縫對接,除了要選擇合適的材料、恰當的“敘例”角度以外,還要對論據進行準確闡釋。
本篇持論“‘做’而論道”,文章標題已如旗幟般昭示了讀者。我們先看看本文是怎樣立論,怎樣展開論述,怎樣收束全篇的;然后研究文本又是怎樣對論據進行闡釋的。
第一部分(①②段)由《周禮·冬官考工記》中的“坐而論道”引出作者觀點:“論”后須落實到行動上,僅“論”不做是成不了事的。第二部分(③~⑤段),分析論證所持觀點,采用層進結構:第③段引用了清人彭端淑文章中“兩個蜀僧”的故事,論證“坐而論何如起而行”的分論;第④段進一步論證,舉廖俊波崇尚實干,讓政和縣從后進縣變?yōu)橄冗M縣的典型例子,倡導不要停留在空談的“坐而論道”,而要實干的“做而論道”;第⑤段更進一層,列舉四例,揭示論證“做而論道”不僅貴在“做”,更在“做”后堅持“論道”的論點,呼應標題。第三部分(第⑥段)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發(fā)出號召。
看清了文章的脈絡結構,再來研究本篇怎樣闡釋論據,就分外清晰了。第②段列舉三例,前有“古代帝王在決定關乎江山社稷、朝綱皇權的大事時,常邀文臣武將一同‘論’之”這一句,引渡到所列舉的三個論據;后有“都可謂‘坐而論道’,‘論’出了大道理、好策略……‘論’后須落實到行動上,僅論不做是成不了事的”這兩句闡釋,分析揭示出所列論據的含義。假如沒有論據前的引渡和論據后的闡釋,同樣是列舉三個論據,其功效就大打折扣了。第③④⑤段和第①段中均有對論據的闡釋,請同學們自己去鎖定內容,并作探究分析,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