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高春燕,熊希,張 玥(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婦產科,重慶 400037)
病例女,33歲,因體檢發(fā)現盆腔包塊4 月余來我院就診,患者既往體健,無家族遺傳史。常規(guī)超聲所見:子宮大小103 mm×68 mm×57 mm,宮內膜8.4 mm,子宮肌層回聲不均質。宮頸右側方可見38 mm×34 mm×29 mm 類圓形囊實性包塊,包膜完整,與宮頸右側壁相鄰,有界限,與右側卵巢有距離,包塊內見分隔,形成多個分房,部分分房內呈囊性改變,透聲好,部分分房呈類實性改變,呈均質等回聲,CDFI:其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囊壁上及包塊分隔上見細條樣血流信號(圖1)。雙側卵巢大小形態(tài)正常,盆腔未見明顯游離液性暗區(qū)。超聲造影所見:13 s 宮頸右側方包塊囊壁及分隔開始增強,早于子宮肌層,23 s 達峰,包塊類實性部分回聲呈彌漫性高增強(圖2),范圍27 mm×19 mm,33 s 包塊開始廓清,早于子宮肌層。超聲診斷:宮頸右側方囊實性占位:附件腫瘤?輔助檢查:腫瘤標志物:(-)。婦科檢查:右附件區(qū)可捫及30 mm×20 mm 包塊,無壓痛,左附件區(qū)未捫及異常,無壓痛。術中發(fā)現:子宮增大,右側盆底腹膜后見約40 mm×30 mm 包塊凸起(圖3)。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外觀形態(tài)未見異常。術后病理:(右側盆底腹膜后腫物)梭形細胞腫瘤伴囊性變,考慮神經鞘瘤(圖4)。
圖1 常規(guī)超聲包塊CDFI 圖像。 圖2 超聲造影包塊實性部分高增強圖像。 圖3 術中圖像(黃色箭頭:子宮體,白色圈注:盆底腹膜后包塊,黑色箭頭:右側輸卵管)。 圖4 組織病理圖(HE)。
討論神經鞘瘤又稱Schwann 細胞瘤,是一種起源于周圍神經鞘膜細胞腫瘤,常見于20~50歲,多見于頭頸、四肢遠端[1],多為單發(fā),形狀為圓形,生長緩慢,直徑一般<5 cm,表面光滑,常伴出血、囊腫和鈣化等繼發(fā)性改變[2]。發(fā)生于腹膜后的神經鞘瘤占所有神經鞘瘤的0.7%~2.6%[3],占腹膜后腫瘤的0.5%~12%[4],女性盆底腹膜后神經鞘瘤更罕見[5],腹膜后神經鞘瘤位置較深,患者通常無癥狀,腫瘤通常也是偶然發(fā)現[6],腫瘤較大壓迫神經時可能出現腹痛、腰背痛等[7]。且患者無特異性影像學檢查表現,所以術前很難確診。術后的病理學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本例患者超聲發(fā)現宮頸右側方囊實性占位,易考慮卵巢、輸卵管來源的腫瘤或漿膜下子宮肌瘤,但本例雙側卵巢形態(tài)正常,包塊與卵巢及子宮有明顯界限,且位置較深,形態(tài)規(guī)則,邊界清晰,無附件區(qū)壓痛,進一步提示腫瘤可能來源于腹膜后。腹膜后常見腫瘤包括纖維肉瘤、脂肪瘤、畸胎瘤及神經鞘瘤等,而纖維肉瘤及脂肪肉瘤等惡性腫塊體積大,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界不清[8],內部回聲雜亂,血供較豐富;脂肪瘤內部多呈強回聲,腫塊較小時內部多無液性改變,血供稀疏,超聲造影多呈極低增強;腹膜后畸胎瘤可以表現為囊性為主,內見帶狀或點狀強回聲,可見脂液分層征等,超聲造影囊性部分無增強,實性部分多呈不均勻低增強,部分致密分隔及囊壁則呈高增強[9]。而此次病例常規(guī)超聲顯示包塊不大且形態(tài)規(guī)則,類實性部分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僅隔上見細條樣血流信號,可排除纖維肉瘤及脂肪肉瘤;借助超聲造影顯示包塊呈高增強,并且增強及廓清均早于子宮肌層,故排除畸胎瘤及脂肪瘤。因本病例超聲檢查包塊與子宮關系密切,術前易誤診為附件來源病變。
綜上所述,超聲醫(yī)師亦應加強對盆腔腹膜后占位病變的認識,對體檢時位置低深,活動不佳,邊界不清考慮盆腔腹膜后占位病變,可聯(lián)合CT 或MR 檢查[10],因盆底腹膜后神經鞘瘤臨床和影像學檢查都不特異,術前診斷困難,最終本病確診需依靠術中探查及術后病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