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清 王永偉 丁瑩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明確提出“雙減”政策。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半p減”政策給學校美育帶來了可能的“雙增”,讓美育得到全社會更多的關注與重視。“雙減”政策的出臺,旨在讓人們回歸教育的本質,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這與美育的初心不謀而合。本文基于“雙減”背景下,分析學生體驗美、感知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價值,從當前美育的現狀分析,進一步探索學校美育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新探索,全面提升學生審美與人文修養(yǎng),真正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標。
1 研究背景
2021年7月,國家出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雙減”政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雙減”政策的重大決策部署和高度重視[1]。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有人稱之為情操教育或心靈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落實立德樹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等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2]。
當前,伴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美育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诖?,“雙減”背景下,學校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體驗美、感知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修養(yǎng),不斷加強美育的教育與引導,讓學生感受美的熏陶與熏染,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
2 研究價值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關于學校美育發(fā)展相關政策及文件,學校美育從先前穩(wěn)中求進的階段,進一步發(fā)展到當前提質增效、攻堅破題的新階段。由此可知,學校美育實踐根本遵循的政策、方向均已明確,而在當前“雙減”大背景下,如何把學校美育推向縱深發(fā)展,從而取得突破性進展是美育的研究價值所在。美育的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方面,具體如下:
2.1 學術價值
(1)美育提供一個新穎的研究視角,增添廣泛、多元、豐富而又鮮活的元素。美育,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內容涉及廣泛,本身具有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屬性。而學校美育也涵蓋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方方面面”,研究內容豐富多樣,包括人格教育、道德規(guī)范、行為舉止、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等。
(2)美育不僅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規(guī)律,還充分運用美的規(guī)律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感知、體驗與創(chuàng)造能力,實現真善美的統(tǒng)一。學生在接受美育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和踐行美,從而感受到“美”的真實,進一步實現“以美啟德”,最終實現真善美的統(tǒng)一,最終實現學校美育探索與實踐高質量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2.2 應用價值
(1)現實需求層面。面向人人的美育是教育的一種“剛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逼渲械摹懊篮蒙睢?,反映出人民大眾對“美”的更高追求和向往。而美育同時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美育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實現“情理交融”。
(2)國家戰(zhàn)略層面。注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面向未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時代,國家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未來各行各業(yè)更需要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性復合型人才。而“雙減”政策的本質是,要讓教育回歸本源,使學生享受到真正有質量的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最終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美育本身就具備這樣的教育目標和內容范疇,美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為此,“雙減”背景下的各級各類學校美育創(chuàng)新探索與實踐顯得十分重要。
3 學校美育現狀分析
從當前各大學校實踐情況來看,現存的主要問題有:
3.1 對美育教育認識不足,受重視程度均有待加強
具體表現在學校管理層和教師對美育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有待提升,教師自身審美素質與能力不足,以及美育創(chuàng)新實踐重點領域、方式方法、教學評價與激勵機制等方面均有待加強。甚至,在持續(xù)推進“雙減”教育工作過程中,仍有部分學校未有將美育納入到學校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中或是重要議程上來,美育相關工作仍流于表面形式。
3.2 美育內容與形式較為單一,傳統(tǒng)方式依然存在
從全國學校美育工作實際開展情況來看,目前國內部分學校依然還在使用傳統(tǒng)的美育理念和方式方法開展工作,“一刀切灌輸”教育還存在,美育實施成效有待考證。少部分學校使用所謂的“高效快捷”方式開展工作,甚至還有學校把美育直接等同于藝術教育,簡單粗暴開設美術、音樂、舞蹈若干門課程敷衍了事。
3.3 就現有實踐來看,“美育”依然是“五育”當中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近年來,盡管國家對美育教育不斷大力支持和引導,但“美育”在現實中的實踐情況依然不容樂觀,美育要么被狹隘“一刀切”等同于藝術教育,一度演變成為工具主義,要么被認為是“無用”的教育,常處于“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重要”的狀態(tài),而對面臨升學壓力的學校來說更是如此。
3.4 面向新時代,尚未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與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們日常生活早已離不開網絡,“技術賦能”更加顯得格外重要。豐富多樣的信息技術手段與平臺能夠為美育提供更加形式多樣、高校新穎的呈現方式,讓學校美育資源更加立體多元,同時增強課程教學情境感。但從當前各地學校實際開展情況來看,還存在媒體技術與形式單一,內容較缺乏新穎和創(chuàng)意的現象。
4 學校美育的實踐探索
基于“雙減”背景下,學校美育的創(chuàng)新探索與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
4.1 立足地方和校本特色,優(yōu)化“美育四大載體”
美育特色內容與創(chuàng)新實踐是研究的重點探索內容。立足當地特色文化內涵與民俗風情,并結合學校自身優(yōu)勢和特色文化內涵,著重探索“美育四大載體”,即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實現課堂內外可持續(xù)聯動,從而形成一體化的特色探索與創(chuàng)新實踐,打造具有輻射效應廣、社會好評的美育特色品牌。
4.2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平臺和技術手段多元化
“秒新秒異”時代,如何最大程度發(fā)揮融媒體技術優(yōu)勢和特點,為美育提供“技術賦能”是當前眾多學校都在布局的重大戰(zhàn)略。美育實踐要在融媒體技術多平臺重點持續(xù)發(fā)力,樹立“用戶思維”“品質思維”,凸顯信息技術底色,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和先進性,實現信息技術與審美、科學知識與藝術素養(yǎng)相結合。例如,學校借助“互聯網+教育”平臺,獲取各類優(yōu)質教育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增強教學情境感,為學生提供智慧課堂,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借助大數據技術開展精準學情分析,及時掌握學生學習需求與特點,分層分類彈性布置課后作業(yè),等等。
4.3 探索美育共同體,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雙減”背景下的美育實踐,還需要努力探索美育共同體,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從而真正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贝送?,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也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家校社協同育人能夠提高教育質量與效果,擴大教育規(guī)模,從而為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服務。有研究指出,家校社協同育人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3]。在家校社協同育人過程中,要突出整體思維,實現優(yōu)勢互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為孩子全面成長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家長要和學校密切聯系,及時關注孩子成長發(fā)展,實現家校共育。此外,學校還要激活資源,發(fā)揮社會教育功能,努力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參與,激活美育協同育人共同體,讓所有人都參與到這項事業(yè)當中來。
4.4 整合社會美育資源,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
學校美育實踐要發(fā)揮學校美育的價值與功能實現,同時也需要借助社會力量,整合社會美育資源,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整合社會各界美育資源,有效緩解了各級各類學校美育實踐發(fā)展轉型過程中的“生長痛”,從而實現社會美育資源與學校美育各類資源有效互補。為此,學校要加大力度與社會有關部門、社會群體溝通交流,尤其要注重引進優(yōu)秀的社會美育資源,整合社會師資,構建美育資源共享平臺,為學校美育發(fā)展提供可持續(xù)、動態(tài)源的發(fā)展力量。
4.5 提升教師自身學科素養(yǎng),樹立“美”的形象與風范
教師是有效落實和推進“雙減”政策的重要力量,而要想實現“減負增質”效果,教師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提升是關鍵。學校美育工作,離不開每一位教師的努力,即“人人時時處處”育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甚至是“無意識的”,而正是這種“無意識”的一言一行卻對學生產生了不可估摸的力量。尤其是,美育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領域,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對教師自身人格塑造、道德情操、心靈境界、審美與人文修養(yǎng)等綜合素養(yǎng)要求更好。為此,教師自身要有針對性地持續(xù)學習,自覺參加各類專業(yè)培訓,搭建協作學習平臺,在不斷深化學習交流中實現自我提高,樹立“美”的形象與典范。
4.6“細雨潤無聲”,構建“處處皆美”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很長時間都在學校學習和同伴玩耍。為此,構建一個“處處皆美”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營造“美”的教育氛圍,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美”的環(huán)境里受到熏陶和渲染,對提升學生感知美、體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而這股“潛移默化”的力量會更加持續(xù)有力,引導學生從小開始學會品味生活與人生,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感悟?!?/p>
引用
[1] 周洪宇,齊彥磊.“雙減”政策落地:焦點、難點與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1):69-78.
[2] 孫勇,范國睿.我國學校美育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18(10):70-75.
[3] 李運林.協同教育研究引領教育發(fā)展進入新時代[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3):5-11.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融媒體時代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2021GXSZ188);深圳市教育科學2020年度規(guī)劃課題一般項目“先行示范區(qū)建設背景下高校美育教學改革探索研究”(ybzz20012);2022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鄉(xiāng)村美育,振興鑄魂”實踐團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宋曉清(1988—),女,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王永偉(1986—),男,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丁瑩(1985—),女,湖南益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