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濤,趙彥起
(1.郯城縣第一人民醫(yī)院手足外科,山東 臨沂 276199;2.郯城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山東 臨沂 276199)
跟骨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多由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引起,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跟骨骨折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1]。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跟骨骨折重要方式,能夠實現(xiàn)骨折解剖復位,為骨折愈合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研究顯示[2],跟骨骨折術后早期開展負重鍛煉,能加快足部功能康復。但跟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易出現(xiàn)紅腫、感染等并發(fā)癥,加重術后疼痛,不僅影響骨折愈合,還會影響功能鍛煉的開展及進行;而長時間臥床制動會導致關節(jié)活動受限、踝關節(jié)僵硬、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跟腱無力等并發(fā)癥,進而造成足部功能復舊不良,影響術后生活質量[3]。紅外線治療儀可通過紅外線照射患處,升高局部溫度,加快血液循環(huán),利于骨折愈合。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2021年9于我院行跟骨骨折內固定術的患者92例為對象,通過隨機分組對照,探討早期部分負重鍛煉聯(lián)合紅外線治療對其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于我院行跟骨骨折內固定術的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6例。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3~50歲,平均年齡(36.68±5.77)歲;骨折至就診時間2~9 h,平均就診時間(5.30±1.17)h;20例左跟骨骨折,26例右跟骨骨折;跟骨骨折分型:10例I型,16例Ⅱ型,20例Ⅲ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7.02±5.64)歲;骨折至就診時間2~10 h,平均就診時間(5.42±1.15)h;21例左跟骨骨折,25例右跟骨骨折;跟骨骨折分型:11例I型,17例Ⅱ型,18例Ⅲ型。兩組的各項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4]中跟骨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經CT、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均接受跟骨骨折內固定術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陳舊性、病理性骨折;存在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患有皮膚疾病,對光、熱不耐受。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石膏托固定,取平臥位,抬高患肢,局部冰敷,遵醫(yī)囑換藥;術后均接受止血、消腫等常規(guī)處理。指導患者進行常規(guī)康復鍛煉:術后初期將患肢抬高,24 h后于最大范圍內行足趾被動活動,15 min/次,3次/d;拆線后增加踝關節(jié)與距下關節(jié)主、被動運動,15 min/次,3次/d,持續(xù)至術后第4周。
對照組進行早期部分負重鍛煉。在上述常規(guī)康復鍛煉基礎上,自術后第4周開始,指導患者雙手扶住平行桿,開始負重鍛煉。初始負重量為25%身體重量,約10~20 kg,后逐漸遞增重量,直至患者可拄拐三點式行走;術后第12周起開始進行完全負重站立及行走鍛煉,持續(xù)12周。此外,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在負重鍛煉期間輔助增加抗阻、直腿抬高等鍛煉,30 min/次,3次/d。持續(xù)鍛煉至術后2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紅外線治療。自術后拆線的第2天起,使用紅外線治療儀(徐州信達醫(yī)療電子設備有限公司,XD-3000B+型,蘇械注準201522 60213)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儀燈頭距離照射部位30~50 cm,15 min/次,1次/d。持續(xù)使用至術后第4周,并隨訪至術后24周。
(1)術后恢復情況:記錄兩組的骨折愈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及腫脹消失時間。(2)足部功能: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評分系統(tǒng)(MFS)[5]對患者進行評價,包括疼痛、運動功能、外觀狀態(tài)、足部功能四個部分,分別計45分、15分、10分、55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足部功能恢復效果越好。分別于術后第4周即部分負重鍛煉開始時,術后第24周即治療結束后進行。(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切口感染、關節(jié)僵硬、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切口裂開等。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骨折愈合時間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及腫脹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機體恢復情況的比較[(±s),d]
表1 兩組機體恢復情況的比較[(±s),d]
組別骨折愈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 腫脹消失時間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值P值94.02±6.52 101.51±7.39 5.086 0.000 19.40±3.27 25.77±4.26 8.045 0.000 20.21±4.03 26.55±5.35 6.420 0.000
術后4周,兩組的MFS各項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周,兩組MFS中的疼痛、運動功能、外觀狀態(tài)、足部功能評分均高于術后4周,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F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MF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術后4周相比,aP<0.05
組別疼痛術后4周 術后24周觀察組(n=46)對照組(n=46)t值P值13.27±2.43 14.03±2.52 1.472 0.144 35.51±3.17a 28.80±4.44a 8.342 0.000運動功能術后4周 術后24周外觀狀態(tài)術后4周 術后24周5.22±0.48 5.18±0.54 0.376 0.708 11.64±1.12a 9.73±1.49a 6.950 0.000 3.02±0.24 3.05±0.20 0.651 0.517 7.79±1.12a 6.04±1.36a 6.737 0.000足部功能術后4周 術后24周27.99±3.72 28.13±2.98 0.199 0.843 45.81±3.23a 40.24±3.22a 8.283 0.000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跟骨在人體行走與負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跟骨骨折發(fā)生后若不及時處理,易發(fā)生跟骨畸形愈合,導致負重能力下降,影響足部功能[6]。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效果確切,可進行強有力的骨折端固定,促進骨折愈合,為關節(jié)功能的康復奠定良好基礎。但骨折術后恢復期較長,若不能規(guī)范進行康復鍛煉,亦會影響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7]。
跟骨骨折術后開展功能康復鍛煉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預防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進而降低關節(jié)僵硬等的發(fā)生風險,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負重鍛煉則是功能鍛煉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適當的負重鍛煉可促進骨質再生,加快骨折愈合[8]。但負重鍛煉的開始時機尚存在爭議,過早開始可能會加重局部疼痛,影響骨折愈合,甚至會造成骨折對位關系改變,引起骨折再次位移。而骨折術后負重鍛煉過晚,肌肉泵鍛煉減少,則會影響患處血液循環(huán),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早期部分負重鍛煉是將負重時間提前至骨折愈合前,采取循序漸進負重的鍛煉方案,使患者骨折處逐漸適應負重程度,既能避免早期負重過度影響愈合及引起骨折移位,預防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又能逐漸增加骨折斷端的應力刺激與骨細胞形成,進而改善骨折處血供,促進骨折愈合[9]。早期部分負重鍛煉還能縮短患者的臥床制動時間,降低關節(jié)僵硬等的發(fā)生風險。但跟骨骨折內固定術后紅腫、疼痛明顯,會影響功能鍛煉的開展。故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早期部分負重鍛煉開始前,先給予患者紅外線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腫脹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MFS中的疼痛、運動功能、外觀狀態(tài)、足部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早期部分負重鍛煉聯(lián)合紅外線治療在跟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確切,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加快疼痛及腫脹消失,促進骨折愈合及足部功能康復。紅外線治療屬于光療法,使用治療儀照射患處時,紅光能穿透皮膚直接作用于皮下組織,促使局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huán),增強局部組織新陳代謝能力,利于肌肉細胞生長與切口愈合。局部組織吸收的紅外線還能產生熱效應,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局部微循環(huán)的灌注量,從而改善切口周圍組織供血、供氧,利于滲出物吸收,促進疼痛、腫脹消失,縮短切口及骨折愈合時間,減少切口裂開、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0]。早期部分負重鍛煉聯(lián)合紅外線治療,可互相補充,盡早減輕患者術后的局部紅腫、疼痛,加快切口及骨折愈合,有利于鍛煉的順利進行,從而促進足部功能恢復。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納入研究病例有限、觀察指標少等,后續(xù)需增加樣本量與觀察指標,進一步分析早期部分負重鍛煉聯(lián)合紅外線治療的應用價值,旨在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
綜上所述,早期部分負重鍛煉聯(lián)合紅外線治療能減輕跟骨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的疼痛、腫脹,加快骨折愈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足部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