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
讀大學時,有段時間我很癡迷于臺灣偶像劇。從偶像劇“始祖”《流星花園》,到《王子變青蛙》《公主小妹》《轉(zhuǎn)角遇到愛》……可謂閱片無數(shù)。
不到20 歲的女孩,對愛情還沒咂摸出個味道來,身邊的男同學臉上冒著青春痘、身上散發(fā)出讓人不想靠近的體味,一個個笨嘴拙舌、臉上掛著熬夜打游戲后略顯呆滯的神情。
而此時,你在電視劇里看到的男主角們,一個個劍眉星目、挺鼻如峰,雖家財萬貫、言語霸道,但對“灰姑娘”女主一往情深、癡心不改。女主哭泣,他提供肩膀;女主開心,他眉開眼笑;女主遇險,他火力全開;女主生氣,他鞍前馬后;女主提分手,他如喪考妣……
總之, 放著貌美、多金、對他愛得死去活來的女二號不愛,男主們就是愛慘了“一無所有”的平凡女一。
見識和生活閱歷都不多的女生們, 哪見過這種反套路、反常識,甚至反智商的愛情啊。所以,我和室友們隔著屏幕一臉花癡地愛著偶像劇里的男主角們,暗戳戳幻想自己是那個幸運的灰姑娘。
后來,社會教會我們?nèi)松牡览?,生活也讓我們明白放棄幻想、認清現(xiàn)實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屏幕里的良人多完美無缺,都不能與你在現(xiàn)實生活里并肩作戰(zhàn)。偶像劇便與自己漸行漸遠。
就在我以為這輩子都不再與偶像劇有瓜葛的時候,沒想到它又與我共振了。只不過,過去我是和男女主角統(tǒng)一戰(zhàn)線——天大地大, 愛情最大;現(xiàn)在,我是和主角的爹媽們擦出了火花——“我怎么生出了你這么個不省心的娃!”
前些天,我重溫了經(jīng)典偶像劇《斗魚》的幾個片段,百感交集。女主17 歲,乖巧漂亮,家住附帶花園的小別墅,爸爸是音樂學院著名教授,媽媽溫柔賢惠。女兒是學校的資優(yōu)生,從小學琴十幾年,父母把她未來的人生道路安排得明明白白:高中畢業(yè)去維也納深造,成為一名鋼琴家。
可以說,女主的品性、樣貌、家世、父母的疼愛樣樣到位,可謂一出生就拿到了天牌。但誰能想到,手握天牌的女主因為意外救了被打的男主,竟然和學渣、小混混男主雙向奔赴了。
驚心動魄的初戀,無論父母怎么勸、怎么罵,女主都心如磐石地跟定了男主。最后,索性學也不上、琴也不學,和男主偷偷私奔了。
女主和男主在愛的小窩里生活了四年多,其間她經(jīng)歷了男友加入黑社會、自己被強暴、男友的好兄弟為救她坐牢、她成為“大哥的女人”、男友酒后出軌、她選擇原諒、男友被對頭殺死、她懷了遺腹子等一系列狗血故事。
大學第一次看這部偶像劇,當帥酷十足的男主穿著白襯衫校服、騎著摩托車,在眾目睽睽之下帶女主上下學時,花癡如我,尖叫聲十足?,F(xiàn)在再看,我承認男主依然很帥,但已為人母的我只想狠狠削他!
孩子,我知道你是真心愛我女兒,為了給她提供生活保障,吃了很多苦,但你的“大好前途”,運氣好點可能在牢房唱“鐵窗淚”,運氣差點就是橫尸街頭。而我女兒的美好人生在維也納、演奏廳啊。
女兒,你的手是彈鋼琴的,他的手是拿砍刀的,你和他是兩個世界的人。爸媽不是嫌貧愛富,你以為用愛真的能發(fā)電嗎?電費是要用真金白銀繳納的。林子很大,你只見了一棵樹,就情愿在這棵外強中干的樹上“吊死”了?
以前看偶像劇,我很討厭劇中阻攔、摧毀男女主愛情的父母,他們動用監(jiān)禁、武力甚至金錢收買,使出渾身解數(shù)拆散愛得死去活來的苦命鴛鴦。我從此得出一個結(jié)論:哪里是法海不懂愛,明明是家長們不懂愛。
但當媽后,我特別想和劇中的家長抱拳相認:我懂,我都懂!誰愿意他們以愛情之名,讓自己精心養(yǎng)育的娃被拐上偏路啊!
就像讀《紅樓夢》,以前我會喜歡林黛玉、史湘云、平兒、柳湘蓮……但現(xiàn)在,我卻想站隊寶玉的父親賈政。在年輕人眼里,賈政是“封建制度的衛(wèi)道士”“虛偽的老學究”;但現(xiàn)在的我看來,他就是一個對母親盡孝、與妻子相敬如賓、對兒子有要求的“嚴父”罷了。
試想, 如果自己的兒子十三四歲了,每天不上學、不做功課,對高考的知識點知之甚少,流行歌詞卻背得滾瓜爛熟,還只喜歡在紅粉佳人堆里“廝混”,有多少爹媽能樂意?就算家大業(yè)大,孩子也總要學個一技之長、謀生之道以防萬一。
所以,現(xiàn)在我每次讀《紅樓夢》,只想嘆呼:寶玉啊,你可長點兒心吧。
站在家長的角度來說,多數(shù)爹媽并不要求孩子“聞達于諸侯”,只是希望他的人生能在正軌上行駛。何謂“正軌”?就是孩子不該在花樣年華就走下坡路,不該去承受與年齡不匹配的痛苦與哀愁。
《斗魚》的結(jié)尾,女主在深愛的男友被殺后幡然醒悟,帶著肚里的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她拉直了大卷發(fā)、擦掉濃妝,成為一名幼兒園的音樂老師。她有退路,只是因為爹媽愿意給她兜底。面對自己的孩子,父母永遠是愛得最多、也“輸”得最慘的那一方。
我們終將從幻想自己是偶像劇女主角,到成為女主角的家長,這并不悲哀,因為人總要學著寫好“責任”二字。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陳卓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