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萍,張文雋,郝 哲,馬婧嘉,梁海燕,李雅茹,吳亞召
(1.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西安 710043;2.榆林市農(nóng)墾服務中心,陜西榆林 719000)
靈芝(Ganodermalucidum)隸屬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Agaric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靈芝科(Ganodermataceae)靈芝屬(Ganoderma),別稱赤芝、紅芝、木靈芝、萬年蕈、靈芝草等[1],是一類珍貴的藥用大型真菌。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記載和應用歷史[2],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靈芝主治胸中結、益心氣、增智慧、不忘、延年[3]。現(xiàn)代研究表明靈芝含有多糖、三萜類、甾醇類、黃酮類、酚類、氨基酸類、糖苷類等活性成分[4-5],其具有抗腫瘤、抗衰老、抗氧化、保肝護肝、降血糖血脂、治療慢性腎病等顯著的藥理功效[6-13],已被開發(fā)成多種藥品和保健品,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的熱點。
目前,中國已發(fā)現(xiàn)靈芝科4個屬種質(zhì)資源103種,占世界已知靈芝科種類的88%[14]。但現(xiàn)階段中國人工栽培的靈芝菌株基本引自韓國和日本等地,存在菌種活性退化、產(chǎn)量低、品質(zhì)差、抗雜抗病能力不強等問題,適宜中國各產(chǎn)地栽培、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優(yōu)良品種缺乏[15]。同時野生靈芝形態(tài)特征常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而發(fā)生變化,不同靈芝科的不同種經(jīng)常共有許多鑒別性特征,僅利用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學鑒定較為困難,有必要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鑒定其種屬。本研究對采自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山區(qū)的一株野生靈芝進行ITS序列分析鑒定,并系統(tǒng)研究其適合生長的培養(yǎng)條件,分析比較人工栽培子實體主要活性成分,以期為野生靈芝種質(zhì)資源的科學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基礎。
1.1.1 供試菌株 2020-06-28于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山區(qū)一棵枯樹樁基部采集野生靈芝子實體,組織分離獲得純菌絲,編號為靈芝-LG;對照菌株靈芝SW01和泰山靈芝為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保藏菌種。
1.1.2 培養(yǎng)基 PDA培養(yǎng)基:馬鈴薯(去皮、浸汁)200 g,葡萄糖20 g,瓊脂粉20 g,蒸餾水1 000 mL,pH自然;基礎培養(yǎng)基:葡萄糖20 g,蛋白胨5 g,磷酸二氫鉀1 g,硫酸鎂0.5 g,維生素B110 mg,瓊脂粉20 g,蒸餾水1 000 mL,pH自然;栽培培養(yǎng)基:木屑44%,棉籽殼44%,麩皮5%,玉米粉5%,蔗糖1%,石膏1%,料水比1∶1.2。
1.2.1 基因組DNA提取 取0.5 g菌絲體置于研缽,加入液氮充分研磨,將樣品粉末移入盛有CTAB的小管55~65 ℃孵育1 h,放置室溫后加入等體積氯仿/異戊醇抽提,12 000 r/min、室溫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加入1倍體積NaAC和異丙醇沉淀DNA,12 000 r/min、4 ℃離心20 min棄上清液,70%乙醇洗滌沉淀2次,干燥后加入TE緩沖液溶解,以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質(zhì)量和濃度。
1.2.2 ITS序列擴增及檢測 采用通用引物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和ITS5(5′-GGAAGTAAAAGTCGTAACAAGG-3′)進行rDNA ITS區(qū)段的PCR擴增[16]。擴增條件:94 ℃預變性4 min,94 ℃變性60 s,56 ℃退火40 s,72 ℃延伸40 s,30個循環(huán);72 ℃反應10 min,10 ℃終止。用1.0%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對PCR產(chǎn)物進行電泳檢測。
1.2.3 rDNA ITS序列克隆與測序 擴增產(chǎn)物經(jīng)1.5%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以PCR純化試劑盒回收后連接入pEASY○R-T1載體,使用TOP10轉(zhuǎn)化連接產(chǎn)物,培養(yǎng)1 h后涂平板培養(yǎng),隨機挑選陽性克隆送至北京天一輝遠生物公司進行序列 測定。
1.2.4 分子鑒定與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對所得ITS序列進行校正,在GenBank核酸序列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同源性比較搜索(BLASTn)。根據(jù)搜索結果下載與之相關的序列,以ClustalX(1.83)進行序列比對,采用MEGA 7.0進行系統(tǒng)學分析,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1.3.1 碳源選擇試驗 按照基礎培養(yǎng)基,分別以葡萄糖、蔗糖、甘露醇、乳糖、D-麥芽糖、可溶性淀粉、玉米粉各20 g/L作為碳源,以不加碳源作為對照。采用直徑80 mm的培養(yǎng)皿,每個培養(yǎng)皿分別加入20 mL培養(yǎng)基,制備好平板培養(yǎng)基后于中央接種一塊直徑0.5 cm的菌種塊,26 ℃恒溫培養(yǎng),每個處理6次重復,觀察記錄菌絲生長情況。
1.3.2 氮源選擇試驗 按照基礎培養(yǎng)基,分別以蛋白胨、酵母膏、硝酸鉀、硫酸銨、硝酸銨、尿素、麩皮各5 g/L作為氮源,以不加氮源作為對照。方法同上。
1.3.3 無機鹽選擇試驗 按照基礎培養(yǎng)基,分別以磷酸二氫鉀、硫酸鎂、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硫酸鈉各1 g/L作為無機鹽,以不加無機鹽作為對照。方法同上。
1.3.4 初始pH選擇試驗 配制PDA培養(yǎng)基,以濃度1 mol/L HCl和1 mol/L NaOH調(diào)節(jié)初始pH分別為:5.0、5.5、6.0、6.5、7.0、7.5、8.0、8.5和9.0。方法同上。
1.3.5 溫度選擇試驗 以PDA培養(yǎng)基制備平板,采用直徑80 mm的培養(yǎng)皿,每個培養(yǎng)皿分別加入20 mL培養(yǎng)基,制備好平板培養(yǎng)基后于中央接種一塊直徑0.5 cm的菌種塊,分別于18 ℃、 20 ℃、22 ℃、24 ℃、26 ℃、28 ℃、30 ℃、32 ℃和 34 ℃條件下恒溫培養(yǎng),每個處理6次重復,觀察記錄菌絲生長情況。
1.3.6 正交優(yōu)化試驗 在單因素篩選的基礎上,選擇最佳碳源(葡萄糖∶蔗糖=1∶1)、氮源、無機鹽及初始pH進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試驗因素及其各水平見表1。
1.3.7 測定方法 待菌絲萌發(fā)2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繼續(xù)培養(yǎng)5 d再測量一次并計算菌絲生長速度。計算公式如下:
菌絲生長速度(mm/d)=菌落半徑增長度(mm)/菌絲生長時間(d)
1.4.1 樣品制備 按照栽培培養(yǎng)基制備栽培袋,分別接入待測菌種和對照菌種,菌絲滿袋成熟后常規(guī)管理方法出芝,待子實體成熟采收。于65 ℃鼓風干燥箱中烘干至恒質(zhì)量,粉碎,過孔徑為 0.25 mm(60目)篩網(wǎng),收集粉末密封保存,備用。
表1 L9(34)正交試驗的因素及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its levels in L9(34) orthogonal test
1.4.2 多糖含量測定 準確稱取樣品0.5 g于250 mL具塞錐形瓶中,加入15 mL蒸餾水,95 ℃水浴提取2 h,過濾,濾液置50 mL容量瓶,濾渣重復提取1次,過濾,合并兩次濾液于同一容量瓶中,加入蒸餾水定容至刻度,搖勻,即得水提液。吸取5 mL水提液加入95%乙醇20 mL,4 ℃醇沉24 h,離心,沉淀用蒸餾水定容至10 mL,搖勻,即得供試品溶液。以葡萄糖為標準品,采用蒽酮-硫酸法測定多糖含量[17]。
1.4.3 三萜含量測定 參考《中國藥典》2020年版靈芝三萜含量測定方法[18]。準確稱取樣品2.0 g于250 mL具塞錐形瓶中,加入90%乙醇50 mL,超聲處理(功率140 W,頻率42 kHz)45 min,過濾,濾液置100 mL容量瓶,90%乙醇分次洗滌濾器和濾渣,洗液并入同一容量瓶中,加入90%乙醇定容至刻度,搖勻,即得供試品溶液。以齊墩果酸為標準品,采用香草醛-冰醋酸法測定三萜含量。
1.4.4 蛋白質(zhì)含量測定 準確稱取樣品0.25 g放入凱氏定氮瓶中,同時加入6 g硫酸鉀和0.4 g硫酸銅,然后加入10 mL濃硫酸,充分搖勻。采用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zhì)含量[19]。
采用ClustalX(1.83)和MEGA 7.0軟件,對待測菌株和與之相關的ITS序列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采用SPSS 17.0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對相關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通過ITS序列檢測分析,確定靈芝-LG菌株的ITS片段序列長度為635 bp;通過GenBank數(shù)據(jù)庫同源性比對,結果表明靈芝-LG與Ganodermalucidum(GenBank號EU021456.1)序列同源性為100%;下載與之相關的靈芝屬菌株ITS序列,利用MEGA 7.0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由圖1可以看出,靈芝-LG與Ganodermalucidum以100%支持率聚在一起,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與同源性比對結果表現(xiàn)出較高的一致性,進一步說明系統(tǒng)進化樹的可靠性。因此,可以確定該野生菌株靈芝-LG為赤芝[Ganodermalucidum(Curtis) P.Karst.]。
圖1 基于rDNA ITS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1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rDNA ITS sequence
2.2.1 碳源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 試驗考察不同碳源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靈芝-LG菌絲在7種培養(yǎng)基上均能生長,且優(yōu)于空白對照。其中以玉米粉為碳源時菌絲生長速度最快(7.69 mm/d),但菌絲生長勢較差,菌絲白色、較纖弱無力、較稀疏、邊緣較整齊;當以葡萄糖、蔗糖為碳源時,菌絲生長速度次于前者,分別為5.59 mm/d和5.56 mm/d,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且菌絲生長勢均較好;以乳糖作為碳源時,菌絲生長速度最慢(2.95 mm/d),菌絲生長勢也較差,菌絲白色、較纖弱無力、較稀疏、邊緣較整齊。因此,綜合考察菌絲生長速度和生長勢,靈芝-LG菌絲生長最適碳源為葡萄糖和蔗糖。
表2 碳源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carbon source on mycelia growth of G.lucidum-LG
2.2.2 氮源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 試驗考察不同氮源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靈芝-LG在7種培養(yǎng)基上均能生長,不添加任何氮源則菌絲幾乎不生長,各組之間差異顯著。其中,以酵母膏為氮源時菌絲生長速度最快(7.30 mm/d),菌絲生長勢好,潔白、粗壯有力、濃密、邊緣整齊;以麩皮為氮源時菌絲生長速度次之(7.01>mm/d),但菌絲生長勢差,菌絲白色、纖弱無力、稀疏、邊緣較整齊;以硝酸銨為氮源時菌絲生長速度最差(2.91 mm/d),菌絲白色、較纖弱無力、較稀疏、邊緣不整齊。因此,綜合考察菌絲生長速度和生長勢,靈芝-LG菌絲生長最適氮源為酵母膏。
表3 氮源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nitrogen source on mycelia growth of G.lucidum-LG
2.2.3 無機鹽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 考察不同無機鹽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靈芝-LG在6種無機鹽培養(yǎng)基上均能生長,且不添加任何無機鹽時菌絲仍然可以正常生長,各組之間差異顯著。其中,以磷酸二氫鉀為無機鹽時菌絲生長速度最快(5.43 mm/d),菌絲生長勢好,潔白、粗壯有力、濃密、邊緣整齊;以硫酸鎂為無機鹽時菌絲生長速度次之(5.04 mm/d),菌絲生長勢也好;以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硫酸鈉為無機鹽時,菌絲生長速度均較不添加任何無機鹽時還差,其中以氯化鉀效果最差,菌絲生長速度2.74 mm/d,菌絲生長勢也較差,菌絲潔白、較纖弱無力、較稀疏、邊緣較整齊。因此,綜合考察菌絲生長速度和生長勢,靈芝-LG菌絲生長最適無機鹽為磷酸二氫鉀。
表4 無機鹽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inorganic salts on mycelia growth of G.lucidum-LG
2.2.4 初始pH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 考察培養(yǎng)基不同初始pH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如表5所示。靈芝-LG在初始pH 5.0~9.0之間均能生長,其中初始pH為7.0時菌絲生長速度最快(6.32 mm/d),菌絲生長勢好,潔白、粗壯有力、濃密、邊緣整齊;初始pH為7.5時菌絲生長速度次之 (6.01 mm/d),菌絲生長勢較好,潔白、較粗壯有力、較濃密、邊緣較整齊;當初始pH為5.5和5.0時,菌絲生長速度均最差,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初始pH 5.0的菌絲生長勢更差,菌絲潔白、較纖弱無力、較稀疏、邊緣較整齊。因此,綜合考察菌絲生長速度和生長勢,靈芝-LG菌絲生長最適初始pH為7.0。
表5 初始pH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initial pH on mycelia growth of G.lucidum-LG
2.2.5 溫度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 考察不同培養(yǎng)溫度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結果如表6所示。靈芝-LG菌絲在溫度18~34 ℃之間均能生長,其中26 ℃、 28 ℃條件下菌絲生長速度均最快,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分別為5.23 mm/d和5.17 mm/d,菌絲生長勢均較佳;培養(yǎng)溫度為30 ℃時菌絲生長速度次之(3.12 mm/d),但菌絲生長勢較弱,24 ℃菌絲生長速度較前者稍慢(2.75 mm/d),但菌絲生長勢較好;18 ℃時菌絲生長速度與生長勢均最差。因此,綜合考察菌絲生長速度和生長勢,靈芝-LG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26~28 ℃。
2.2.6 正交試驗優(yōu)化結果與直觀分析 根據(jù)單因素篩選試驗結果,選取最佳碳源、氮源、無機鹽及初始pH進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結果見表7。由表中可以看出,4個因素碳源、氮源、無機鹽和初始pH的極差R分別為2.19、1.23、0.89和0.92,所以影響靈芝-LG菌絲生長的因素依次為A(碳源)>B(氮源)>D(初始pH)>C(無機鹽);其中,碳源均值由大至小依次為X3>X2>X1,氮源為X2>X1>X3,無機鹽為X2>X1>X3,初始pH為X1>X3>X2,可以得出最佳因子組合為A3B2C2D1,即靈芝-LG的最佳培養(yǎng)條件為葡萄糖15 g/L、蔗糖15 g/L、酵母膏5 g/L、磷酸二氫鉀1 g/L、初始pH 6.5。
表6 溫度對靈芝-LG菌絲生長的影響Table 6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mycelia growth of G.lucidum-LG
考察試驗菌株靈芝-LG與對照菌株靈芝SW01、泰山靈芝人工栽培子實體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結果見表8。同等培養(yǎng)條件下,靈芝-LG的多糖含量最高(1.42%),泰山靈芝次之,靈芝SW01最差,三者之間差異顯著;靈芝-LG的三萜含量也最高(3.05%),靈芝SW01和泰山靈芝次之,前者與后兩者之間差異顯著,后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靈芝-LG的蛋白質(zhì)含量為17.74%,稍低于對照菌株靈芝SW01(18.43%),泰山靈芝最差,三者之間差異顯著。綜合考察3種主要活性成分多糖、三萜和蛋白質(zhì)的總含量,靈芝-LG明顯高于2個對照菌株靈芝SW01和泰山靈芝,為一株活性成分含量較高的栽培品種。
表7 L9(34)正交試驗結果直觀分析表Table 7 Intuitive analysis table for result of L9(34) orthogonal test
表8 不同靈芝活性成分含量比較Table 8 Comparison of active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kinds of G.lucidum
靈芝是一類具有重要經(jīng)濟價值的藥用真菌,在我國應用歷史悠久,目前文獻記載可栽培或有利用價值的靈芝屬種類大約有17種。靈芝屬傳統(tǒng)分類方法以子實體的外部特征、形態(tài)結構解剖及擔孢子的特征為主,易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無法客觀的區(qū)別各菌株間的類源關系,分子生物學鑒定手段具有客觀性、穩(wěn)定性、準確性,是傳統(tǒng)分類手段的重要補充[20]。本研究采用ITS序列分析技術對靈芝-LG菌株的ITS序列進行同源性比對和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確定采集自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山區(qū)的野生菌株靈芝-LG為赤芝[Ganodermalucidum(Curtis) P.Karst.],明確了該野生菌株的分類學地位。
菌絲生長速度和長勢是優(yōu)質(zhì)菌株選擇的重要指標之一[21]。本研究通過單因素試驗,確定了野生菌株靈芝-LG菌絲生長最適碳源為葡萄糖和蔗糖,最適氮源為酵母膏,最適無機鹽為磷酸二氫鉀,最適初始pH為7.0,適宜培養(yǎng)溫度為26~ 28 ℃;進一步正交優(yōu)化得到最佳培養(yǎng)條件:葡萄糖15 g/L,蔗糖15 g/L,酵母膏5 g/L,磷酸二氫鉀1 g/L,初始pH 6.5。與其他研究結果對比發(fā)現(xiàn)不同種類的靈芝培養(yǎng)條件有一定差異,馬博等[22]報道有柄靈芝最適碳源為果糖或葡萄糖,氮源為酵母提取物,溫度為30 ℃,pH 5.5;陳旭等[23]報道鹿角靈芝優(yōu)質(zhì)碳氮源分別為可溶性淀粉、蛋白胨,最佳培養(yǎng)條件為初始pH 6.0和 30 ℃;蘭玉菲等[24]報道靈芝、樹舌靈芝和紫芝的最適碳源分別為蔗糖、葡萄糖和麥芽糖,最適氮源均為酵母膏,靈芝菌絲最適培養(yǎng)溫度為25 ℃,樹舌靈芝和紫芝為25~30 ℃。不同靈芝菌株菌絲培養(yǎng)條件之所以存在差異,可能和菌株所在生境長期馴化有關。因此,只有研究明確野生菌株的生物學特性,才有利于進一步研究應用。
中國野生靈芝種質(zhì)資源豐富,但由于其不合理的開發(fā)利用,近年來成功商業(yè)栽培的靈芝種類有限,部分菌種出現(xiàn)菌種退化現(xiàn)象,有必要選擇性能優(yōu)良的野生菌株進行進一步馴化栽培,開發(fā)活性物質(zhì)高的栽培品種[25]。本研究中同等培養(yǎng)條件下,靈芝-LG人工栽培子實體多糖、三萜含量分別為1.42%和3.05%,明顯高于對照菌株;蛋白質(zhì)含量為17.74%,雖稍低于對照菌株靈芝SW01,但3種主要活性成分多糖、三萜和蛋白質(zhì)的總含量明顯高于2株對照菌株靈芝SW01和泰山靈芝。綜上所述,野生菌株靈芝-LG為一株活性成分含量較高的栽培品種,可進一步系統(tǒng)研究其栽培特性和藥理功效,以期通過科學的栽培管理更好的提高活性成分含量,并充分開發(fā)利用其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