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洋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4)
隔代撫養(yǎng)(grandparent caring)也稱祖父母照料、隔代撫育等,是普遍存在于我國城鄉(xiāng)家庭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參與或者獨立撫養(yǎng)孫輩的方式。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鄉(xiāng)家庭中幫助子女照顧孫輩的老人比例達66.47%。尤其是對于兩歲半以前的兒童,由祖輩老人參與撫養(yǎng)照顧的比例占總數的60%~70%,其中30%的兒童甚至由老人獨立撫養(yǎng)照顧[1]。隔代撫養(yǎng)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隔代撫養(yǎng)是指成年父母完全放棄承擔兒童教養(yǎng)責任,而由祖輩承擔“全部的養(yǎng)育責任”;廣義的隔代撫養(yǎng)泛指祖輩參與對第三代的撫養(yǎng)與教育,承擔“部分撫育責任”本文所指隔代撫養(yǎng)為狹義[2]。根據祖輩投入到撫養(yǎng)孫輩的責任大小、時間長短及角色定位的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部分轉讓,較完善替代”“部分轉讓,局部替代”“全部轉讓,局部替代”以及“全部轉讓,較完善替代”四種類型[3]。
案主自然情況:案主小吳,男,20歲,在校大一學生。
案主背景資料:小吳性格較內向,日常扮演傾聽者,較沉默寡言。家中長子,有一個小6歲的弟弟,家庭從商,擁有一家工廠,經濟情況良好。父親為初中學歷,母親為高中學歷。
小吳學習成績優(yōu)異,在年級擔任干部,受到同學和輔導員信任,處事嚴謹,思維縝密,但溝通能力欠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說話方式較不易于他人理解。個人缺乏自我認同感,自身認識較為片面,遇到挫折時習慣性貶低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低下、不成大器,有時又在做事情前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小吳3~6歲時因父母到北京工作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對陌生人產生過恐懼和無感,很樂意與親人、朋友交談。6歲時母親為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將小吳送到全日制幼兒園,每周五回家。小學期間小吳與好朋友形影不離、無話不談,與家人交流相應減少。一至三年級,父母都在身邊,小吳喜歡與母親說話,經常問母親問題,偶爾被嫌煩。四至五年級,父母帶著弟弟陸續(xù)回家鄉(xiāng)辦廠。此期間,小吳對家人的依賴繼續(xù)減少,將依賴感轉移到朋友身上。
小吳在六年級時因為升學回到家鄉(xiāng)讀書,對陌生環(huán)境和陌生人的戒備增強,和家人的交流更加少,變得不愛說話。小吳在班級里結交了一些朋友,但是此時開始依照朋友的性格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初中階段小吳認識了校園暴力,產生無力和卑微感,相較于體罰對暴力事件有了更深的恐懼感和憎惡感。許多同學愿意向小吳傾訴心事,小吳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由傾訴者轉換為傾聽者。
高中時期小吳與外界的隔閡加深,對不熟識的人沉默寡言,對熟悉的人侃侃而談。在學校就讀于競賽班,周圍同學成績優(yōu)異讓小吳自卑感增強;獲得競賽獎項后,增強了自負感。對于家人,小吳意識了自己與家人的疏離,開始嘗試理解家人,體會他們的關愛。
大學期間,小吳結交了好友,進入了一段戀情。他說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傾訴欲得到了滿足。對于家人,他也更加感激和理解,家庭責任感增強。但是在與家人的相處過程中,他對于家人身上的不足表現出反感,也做出一些比較偏激的反對,例如,大聲陳述自己的想法或者大聲指出家人錯誤,事后又對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小吳認為現在對待家人的態(tài)度有些改善,但是不知道如何與家人溝通,可以有怎樣的溝通話題。
第一,案主對父母信任度、依賴性低,不愿意主動分享自己的心事,與父母進行交談。家庭中存在親子溝通不暢的現象,父母工作忙,無暇顧及孩子,致使親子溝通的次數少,內容單一、質量差,影響了雙方在溝通上的主動性。
第二,案主對自己存在認知偏差,不能正確地面對自己的挫折,遇到問題下意識認為自己無能;做事前容易產生自負感,高估自身的處事能力,認為“這有什么難的”。
第三,案主缺乏溝通表達能力,會因為溝通陷入消極的情緒,產生焦慮心態(tài)。在講述一些較為復雜情況時,例如表達內心深層感受或者講解復雜的邏輯關系時,會感到力不從心,很難立即將事情解釋清楚。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做到親近數學、喜愛數學,進而真正地理解數學。教師還要讓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掌握數學知識的學習規(guī)律以及高效的數學學習方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無論是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是游戲情境的實踐,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明確數學教學的目的,采用合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隨著學生的成長,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合理增加知識難度和知識容量,認真做好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與實踐相結合的體驗式教法。
3.1案主個人系統(tǒng)分析。案主小時候因為父母的缺席,與父母產生心理距離,對父母缺乏信任感和依賴感。被嫌煩的經歷和長時間缺少陪伴讓他不愿意主動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小吳小時候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的經歷,讓他在一味地夸獎和警告的環(huán)境下成長,無法對自己擁有全面的了解,造成對自己的認知不足。希望自己成為最好的,失敗后又將失敗歸為自己沒有能力,導致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一定的溝通自信,擔心自己說的話產生負面的評價,擔心別人因此對他有什么不好的看法而產生溝通焦慮。
3.2環(huán)境因素分析。案主在3~6歲時接受“全部轉讓,局部替代型”的隔代撫養(yǎng),父母因北漂創(chuàng)業(yè)需要將撫養(yǎng)兒童的責任全部讓渡給祖輩,由祖輩代理父母角色,承擔案主的生活照顧、學習管理以及社會適應等責任。小吳的父母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出現在小吳身邊,小吳對于父母幾乎沒有印象。3~6歲時期正是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父母在此階段的缺席造成小吳長大后對父母可依賴性低,存在溝通不暢的情況。在隔代撫養(yǎng)家庭中往往存在著親子溝通不暢的現象,一方面,由于親子間相處時間較短,溝通頻次少、質量差;另一方面,也受親子間溝通的主動性和溝通內容的影響。
本個案采取任務中心模式。任務中心模式認為,有效的服務需符合五個基本要求:一為介入的時間有限;二為介入的目標清晰;三為介入的服務簡要;四為介入的過程清晰緊密;五為服務的效果明顯。
本研究是社工介入早期隔代撫養(yǎng)導致的溝通能力不足與自我認知偏差,案主所存在的行為容易顯出,因此,從問題出發(fā),目的性也比較明顯。筆者的開案時間即課程的有限時間內,與案主共同制定任務目標并一一去完成,選擇任務中心模式與案主的現實情況吻合。
在接案過程中,筆者運用任務中心通用模式,并結合案主實際情況,最終從確認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檢驗任務這四個步驟幫助案主解決問題。筆者和案主通過線上語音通話的方式,共同確定問題排序。其核心問題是案主對自身缺乏清晰的認知,改善親子關系是其面臨的首要問題。其次是與語言溝通相關的人際交往類問題。最后是自我認知提升問題。下一步筆者主要從家庭環(huán)境、人際交往、自我認知提升這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并對小吳進行服務,尋找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本案案主的確定主要有四個階段。第一,通過課程學習、社會觀察、閱讀文獻,注意到隔代撫養(yǎng)對于后代溝通交流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產生重要作用。第二,案主在向筆者主動傾訴與父母的關系時,筆者了解到案主有早期隔代撫養(yǎng)的經歷。第三,由于筆者與案主的好友關系,筆者留心到案主在溝通表達能力方面,案主有時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與他人的溝通之中會出現一些阻礙。案主也表示自己存在溝通焦慮。另外,案主在處事前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在遇到挫折后會有極為消極、悲觀的想法,認為自己“無能”。第四,案主有意向主動緩和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對溝通焦慮表示苦惱。
本案采用歷時態(tài)分析。歷時比較案主從確立關系到結案的家庭生活、學習經歷,以考察評估本項社工的效果。
2.1確立關系、正式開案。由于筆者自身與案主為好友關系,彼此之間存在一定默契。筆者向案主承諾會談的保密性,增強案主對筆者的信任。
2.2制定服務計劃,引導案主緩和與父母的關系。案主主動向筆者求助如何與父母進行溝通,表示自己對家人身上不好的地方產生反感,也做過一些比較偏激的反對,對此感到苦惱。筆者也在與案主日常交往中感受到案主與父母之間的隔閡。
2.3改善語言溝通能力。案主在與筆者私下溝通的過程中,案主多次出現擔心表達不好而選擇逃避不說話。
案主小時候被母親嫌煩和初中被老師批評的經歷讓他下意識地減少說話的頻率,在說錯話后不斷加深自我否定。社工為案主提供一些溝通的方法,讓案主體驗親身參與溝通互動的感覺。
2.4自我認知能力提升。筆者在與案主日常交往過程中,案主有一天遇到挫折導致情緒崩潰,不斷重復自己“沒有本事”“無能”的話。
案主由于早期隔代撫養(yǎng)的經歷,造成自我認知偏差,筆者通過讓案主列優(yōu)勢劣勢表的方法,向案主直觀地展示自身的長短處,對自身有初步、較為全面的了解。
在結案之前,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共同梳理已完成的計劃任務,讓案主對這段時間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呈現的效果有一定的認知。為了照顧案主的情緒,社會工作者征求案主的意見,確定服務是否可以結束,并詢問案主是否有信心處理好未來要面對的困難。社工與案主共同回顧這段時間的服務過程,幫助案主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遇事處理得當。
從關系的建立來說,社會工作者與筆者在開案前就已經很熟悉。社會工作者在保持與案主之前和諧的關系基礎之上,多次表明不必將彼此關系過分工作化,重點在于平等相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服務過程中,案主對社會工作者知無不言的表現可以說明,關系的建立是較成功的。
從服務過程來說,受時間限制服務的次數不能很好地有效保證,只能初步解決案主面臨的問題。案主的問題未來根據需要可能會延長服務期限。
正式開案,社工一開始通過簡單的問答方式進行,案主由一開始的一問一答,到后面主動思考、分享自己的心事,體現出積極改正行為的欲望。社會工作者在每一次服務前都向案主明確本次訪談的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并方便評估每次服務的成效,因此,本研究的社工實務方法的選擇是有效的。在任務制定過程中,社工服務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案主個人身上,而切實地解決案主的偏差行為需要多方的支持,還包括家庭支持、社會支持等,因此,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不夠全面。
總體來說,三次社工個案服務都按照預期完成了目標任務,整個社工服務過程下來,無論從方法的選擇、服務的連貫與否還是成效顯著方面,各個階段都較為順利。結案后,社工帶領案主共同認識并制訂了結案后的計劃,以彌補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本案主要是幫助案主解決親子關系、溝通表達、自我認知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問題,本案社工服務效果的評估主要從社工對案主原先了解程度的比較以及案主自身在被服務前后的表現兩方面進行。
在親子關系方面,案主從原來覺得和父母交流可有可無到后來主動與父母交談,分享自己的生活、請教與人溝通方法,提高了與父母交流的主動性。筆者注意到小吳自身做出的努力,小吳也表示父母和他說的話比以前要多,可以看出小吳的舉動也帶動著父母改變自身的行為,雙方都在增加親子之間的互動。通過社工服務,小吳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正在逐漸緩解。
在溝通表達方面,筆者覺得小吳從較不善于表達,沉默寡言到后來能夠自發(fā)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運用同理心。
小吳也表示慢慢嘗試換到說話者的立場來看問題。然后,想到或者做到以前沒注意的事情。通過社工服務,小吳的溝通表達能力在逐漸提升。
在自我認知能力提升方面,案主從對自己缺乏全面的自我認知,過度自卑和自滿,到對自己有較充分的認知,認識到環(huán)境與個人行為之間的關系,不盲目地將所有事情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問題。小吳也表示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能夠先冷靜下來,仔細分析錯誤的原因。通過社工服務,小吳的自我認知能力在逐漸提升。
幼兒期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時期,隔代撫養(yǎng)模式下成長的幼兒在行為習性、情感和社會性交往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隔代撫養(yǎng)問題不僅關系到個體家庭,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隨著社會的轉型和變遷,隔代撫養(yǎng)家庭的數量正在快速增加,隔代撫養(yǎng)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根據本案例可看出隔代撫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疏遠了子女與父母的關系,降低了子女成長后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而且在自我認知層面,案主缺乏對自我有全面的認知。因而也反映了早期隔代撫養(yǎng)對幼兒成年之后的情感溝通能力、社會性交往以及個人自我認知存在著影響。關于這個課題的學習,筆者計劃查閱更多國內外先進的文獻研究,學習更多介入方法,充分運用人與環(huán)境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在個案中尋找差異,在不同個案中找尋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