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杰
(尋甸縣第二中學,云南 昆明 655214)
高中物理教師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程教學應該具有獨特的“魅力”和“魄力”。而課堂教學語言就是體現(xiàn)這兩個“力”的形式之一。物理課程的教學中,要把抽象的課本知識理論講得形象生動、趣味橫生,從而引領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物理智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提升物理課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們老師不能“教死書,死教書”,學生不能“讀死書,死讀書”,特別是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下的課堂,要能夠達到這些教學目的,老師除了要具有堅實的物理專業(yè)知識,使用良好的教學方法及相關手段外,還應該具備精湛的課堂語言表達能力,這個顯得十分的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具備精湛、優(yōu)良的課堂教學語言呢?下面就從筆者的物理課堂教學談一談課堂教學語言。
各種課程的教育都離不開相應課程特定的概念、術語、基本原理、規(guī)律,作為以實驗為主,動手能力要求較強的物理學科更是如此。老師的課堂語言也就必須適合本學科的專業(yè)特色,不要用一般日常用語去作為專業(yè)用語[1]。
在進行“光的反射定律”教學時應該注意:當照射光被物體表面反射時,只有部分光被物體反射回來,而另大部分光卻被體表面吸收了。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平面鏡吸收太陽光溫度就會升高。另外,必須闡明的一個事實是,光不單是照在平面鏡上才會產生反射,照射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都會產生反射,只是有的物體表面對光的反射強些。如平面鏡、光滑的金屬表面等,有的物體表面對光的反射弱些,如深色的衣服、黑色油毛氈等。這里的“物體”“反射”“平面鏡”不能說成是“東西”“反光”“平的鏡”等。在某種程度上,也許這些日常說法更方便學生理解,但使用這些日常用語不符合科學,因為這些都是物理專有術語,這種物理教學過程使用的詞語就脫離了物理學的專業(yè)術語規(guī)則。為此,只有在物理課上講解了這些術語后,我們才能運用生活用語。這樣,用了物理術語講透了物理概念,再用日常生活用語來輔助理解,既不脫離物理學科特色,又能很好地與生活相聯(lián)系。
我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探究課堂語言的科學而又合理化的運用,但又不能夠生搬硬套,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用與學生語言接受能力相符合的教學語言。所以物理老師要密切地結合教材內容,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語言水平,恰當使用自己的課堂話語,有目的地、自覺地對學生開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教學。許多物理規(guī)律和定律的得出,都會對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對待事物的方法、價值觀等方面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對待物理科學研究要不怕失敗、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當然,物理教學語言的思想性也應寓在科學技術的教育內容中,不能附加于其外,使科學性和思想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教學中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傳遞信息的、最重要的載體是語言,沒有語言作為載體,教學將無法進行。物理學研究的是物質運動最基本、最普遍的規(guī)律,而物理規(guī)律的表達形式一般都有對稱、簡潔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進行物理教學時,必須用準確、簡潔、規(guī)范的語言來表達具有深刻意義的物理規(guī)律和定律[2]。
在講解“歐姆定律”時,“導線中的電流跟導線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定律中的“跟”就必須做到準確、簡潔、規(guī)范。因為導體中要有電流必須首先要有電壓,電流和電壓在順序上存在一個先后關系,有電壓不一定有電流,但有電流一定對應有電壓,不能把它改為“與”。同樣,在講解牛頓第二定律時“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定律中的“跟”也是做到相當?shù)臏蚀_、簡潔、規(guī)范。因為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先有力才有加速度,也不能把跟改為“與”。還有物理中的規(guī)律是在物理實驗的基礎上,歷經(jīng)很多個科學家艱苦卓絕的思想活動和思維而總結出來的??梢哉f,物理規(guī)律很多時候雖然簡潔,但內涵卻十分的深刻,這就要求我們物理老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運用教學語言要生動準確、簡單精練,學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接受課堂教學內容,知道科學可以應用于生活實際,但又和生活實際有很大的不同,讓學生知道科學可以使人進步,生活也可以使人進步,它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物理中常常把矢量分解,把標量投影。在講解磁通量時,當磁場與面積不垂直時,老師們可以講:將磁場分解到與面積相垂直和平行兩個方向,然后選取與面積垂直的分量進行運算,又或者將面積投影在與磁場垂直面上,取磁場和投影面積來計算。在講解功的計算時,可以說把力分解在和位移垂直方向和平行兩個方向,取與位移平行方向的力進行計算,又或者把位移分解在和力相同方向和垂直兩個方向上,取和力相同方向的位移進行計算。這樣就用準確、精練的語言把它講清楚了。
物理是一門嚴謹?shù)淖匀豢茖W,物理教科書中用于表述概念、定理、規(guī)律的語句都是非常精煉和準確的,教師在講解時應該規(guī)范和符合邏輯,并符合語言修辭[3]。物理課堂教學語言既要嚴謹,又要有邏輯,還要有很強的針對性,并且教學過程中使用過渡句能引起高度重視。
講解“功等于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不可以講解為“功是力和距離的乘積”。動能定律“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改變量”絕對不能說成“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改變量”?!凹铀俣鹊扔谖矬w速度變化量與引起這一變化量所用時間的比值”,不能講解為“加速度等于物體速度變化與引起這一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教學語言必須要得體,符合針對性原理。因為課堂語言首先要受到課文內容的約束,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其次,還受到學生年齡特征和語言能力的約束,針對各個年齡段的學生,老師需要使用多樣化的話語形式,才會對學生更有吸引力[4]。再次,還要受到課程上學生所學知識的約束,這就需要物理老師的話語形式要具有靈活性、隨機性,而不要我行我素,自我欣賞。
針對性的話語形式,從心理教育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因材施教。比如,在講解枯燥的物理公式時,學生狀態(tài)不佳,氣氛沉悶,教師可以適當穿插一個小故事或者小幽默來緩解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會相對好一些。比如,講解“慣性”知識時,可以講笑話——有一個男孩坐公交車,公交車突然剎車時他倒向了前面一位女孩。女孩很生氣的說:“瞧你那德性”。男孩說:“不是德性是慣性”。這是生活例子,當然也是教育例子,充分融進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是教育”思想。講解左、右手定則時,學生總是分不清何時使用左手何時使用右手。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力”“電”兩字,告訴學生“力”字是向左飄,判斷力的相關問題時使用左手定則,“電”是向右飄,判斷電的相關問題時使用右手定則。
話語的興趣性正是話語美學的技能性問題。課堂教學則是進行對話語的激發(fā)。在學生大腦中對記憶的形象加工修改,以產生全新的印象,并調動學生的再造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想象力。也就是說,要以說話的趣味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學生的求知欲[5]。話語淺顯易懂、人物形象生動活潑,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求知欲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而激活學生的表現(xiàn),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如此就給學生以審美享受,讓學生專注聽講,積極思考,仔細觀察,有意識而輕松地完成任務。
講解重心的概念中,教師手拿一個玩具鳥,其重心在它的嘴尖上,當講解時教師僅以手指頂住鳥嘴,而小鳥雖然搖晃,甚至打轉但就是不落,大家對此非常好奇,七嘴八舌爭相發(fā)言,氛圍熱鬧非凡,教師趁機介紹重心的定義與方法,氛圍一下子就活躍起來。通過運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描述,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思維活動余地,既增加了對物理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想象力,還提高了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濃厚興趣。為以后學生物理方面的繼續(xù)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講解“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時,同學在已經(jīng)知道有些摩擦是有利的,但有些摩擦是有害的以后,就及時詢問:怎么樣才能增大有利摩擦,又怎么樣才能減小有害摩擦?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同學探索思考:下雨天走泥濘的路為什么要墊面積較大的物體在路面上?廚房使用的菜刀用久了為什么要打磨?通過老師的指引,徹底打開了學生的疑惑之窗,使同學們發(fā)散思維,讓同學主動積極的學習。
講述“反應時間”時,讓同學兩個為一組,每一組中的一個同學把直尺拿在手中準備自由釋放,另一個同學在直尺下端準備接住直尺,當直尺釋放后,讀出同學捏住直尺的長度,用自由落體規(guī)律求出時間,這個時間教近似等于捏住直尺同學的反應時間。這樣一做,同學興趣高漲,參與度相當高,課堂教學氣氛相當活躍。
教育經(jīng)驗證明,當老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強調教學語言的直觀形象與具體形象,就能夠將抽象的概念系統(tǒng)化,將乏味的科學知識趣味化,因而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群體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啟迪學生的心智,增加其學習的能力,[6]顯然,物理課堂語言只要把啟發(fā)性與興趣性柔和為一體、靈活的使用,就能加強課堂教學語言的多方刺激和引導作用。興趣引導的課堂語言
在講解“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時引入《三國演義》進行分析: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后,張飛對自己排到老三極其不服氣。某一天,張飛酒后借著酒勁卷起袖子就要和關羽比一個高低,他說:誰能自己將自己抬起,誰的力量就大,并且要大哥做個見證。只見話音剛落,張飛就用自己的雙手抓住自己的頭發(fā),猛力地往上提。雖然他憋得滿面灰紫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了,甚至還把頭發(fā)都抓掉了一大撮,但最終也沒能把自己完全提離地面。關羽思量并且觀察了一會兒,就找來一條繩索,將繩索的一頭拴在了自身腰上,另一端則跨過了一條樹杈,將自己的手用力地向下拽,結果身體就逐漸離開了地面。故事中張飛為何失利呢?下面我們做一次受力分析,首先張飛用雙手向上拉扯著自身的發(fā)絲,然后雙手給發(fā)絲一個方向向上的作用力,而最后發(fā)絲同樣地也給雙手一個反作用力,這兩種作用力大小相同,但方向卻相反,而且都是直接作用于張飛的自身頭上。關羽借助著樹杈使他的身軀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所以能將自己提起來。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隨著老師進入相關內容的學習中。同時,還能讓學生學到有計劃、有條理的行動是能夠打開成功大門的金鑰匙。
抑揚頓挫,就是教學語言音調應該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具有強烈節(jié)奏感與感染力。把無聲無形的表情、手勢語言和語言高低、輕重等有聲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師的教學過程有聲有色[7]。通過這樣的語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使課堂教學氛圍更有節(jié)拍、有規(guī)律、更有起伏,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美的體驗,從而進一步地將學生的學習情感引向了高潮。
語速也是形成語音節(jié)拍的基本要素之一,過快或太慢的語速,都會對教學效果形成不好的影響。例如,上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老師可以突然放慢語速或者提高音調來提示學生。這樣既達到提示作用,又不影響其他同學的思維活動。
作為一名物理老師,要讓自己的課堂語言富有較高的藝術性、邏輯性和趣味性,除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增強自身掌握語言的本領之外,還應該提高準確表達教學內容的技能、有一顆熱愛教育事業(yè)的赤誠之心,正所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語言水平不是天生就有,需要我們通過實踐不斷地進行錘煉和提高,多鉆研所教教材、多了解所教學生、多進行教師之間的切磋交流、多讀課外書、多寫心得體會。唯有懷著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并提高課堂語言的藝術性、邏輯性和趣味性,方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并達到優(yōu)秀的教學效果。作為老師=應該提倡陶行知先生提倡的讓學生學會從容學習的教育理念,做成一個學生喜歡、教學成績很好的優(yōu)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