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我是個很敏感的人,非常在意別人的話,同時我又很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每次都默默隱藏,就怕別人沒法理解我,說不定還會對我有不好的印象。經常我想找人傾訴,可是又不想給別人帶去煩惱。
我特別不滿這樣的自己。久而久之,我好像也沒有知心朋友了,只有每一階段一起共事的伙伴。每次遇到失敗和難題,我都自己消化。雖然一個人獨自前行很難受,但每次戰(zhàn)勝困難后我都會鼓勵自己,甚至在快掉進懸崖時也會及時把自己拉回來,可是享受完這番成就感之后,我還是會繼續(xù)感覺到孤獨。我多么想好好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啊,但就是害怕表達不好,被嫌棄。有時因為很小的事情,我都會一直矛盾糾結,腦袋里就像有兩個小人,一個是理想的我,另一個是現(xiàn)實的我。我該怎么去改變自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呢?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一名讀者
你好!
讀完這封信,我的第一個感受是:你好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呀。這封信不僅敘述翔實,講到了好幾種情況,你還用“快掉進懸崖”來表達自己的不順心,用“兩個小人”來表達兩個想法的對立。所以,你在信中講到的“很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可能會不認同哦。
但我能感受到你對自己“表達不好”這一點的相信和因此而產生的擔心。因為你用的大部分詞都好嚴格哦!“很敏感”“特別不滿”“被嫌棄”……仿佛你寫的這個人不是自己,而是你很討厭的一個人。
我們先來看看,是什么讓你現(xiàn)在這么苦惱的吧。我看到,當你提到自己的現(xiàn)狀時,寫的想法是:是理想的你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但覺得現(xiàn)實的你卻做不到,并因此而不喜歡自己。注意哦,你可能認為這是現(xiàn)實,但這其實只是你的一個想法。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做不到,那在事情面前,你就更容易放棄改變、接受“失敗”,而失敗又會強化這個想法,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huán),持續(xù)阻礙你的改變和成長。
所以,如果你想要改變,首先最重要的第一點就是:在情感上,停止對自己的討厭。
你擔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事實上,這多半只是我們自己的想象。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研究,讓身穿奇怪圖案T 恤的人走進滿是陌生人的房間,然后詢問大家有多少人記得這個人。結果發(fā)現(xiàn),衣著奇怪的人以為大部分人都會記得自己,事實上卻沒幾個人記得。也就是說,別人不會像我們自己一樣關注自己,更別提嘲笑我們了!
任何一種情緒或想法策略都有它的意義,我想這個擔心最初出現(xiàn),也許是你為了激勵自己在別人面前好好表現(xiàn),并且最初它可能也起到過這樣的作用。但現(xiàn)在,這個擔心有點過頭了,非但不能幫你改善,還讓你覺得焦慮、無力。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換一種策略了。
新的策略是: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我其實已經在信中看到了這樣的苗頭,如你所說,你一個人戰(zhàn)勝了很多困難,我覺得這很不容易,所以真的很想問問你:這么辛苦,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知道你看到這個問句,會有什么想法和反應呢?其實這個問句,就是接納、關愛自己的開始,因為這意味著你開始思考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的努力,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這么了不起。這些力量,都是非常珍貴、值得被喜愛的,而擁有這些力量的你這個人,也是如此。
其次,在認知上,換個角度看自己的“缺點”。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特質,它們本都是中性的,只是可能在一些情境中,會不太具有適應性,顯得像是缺點?,F(xiàn)在的你,就可能把自己的很多特點都解讀為了缺點。
你可以重新再看看自己寫的這封信,把那些你本不喜歡的特點都劃出來,然后做一個嘗試:是什么樣的表現(xiàn)讓你覺得自己有這個特點呢?你能不能找到這些表現(xiàn)的有利之處呢?所謂的優(yōu)點、缺點都是具有情境性的,也許在你寫信的情境中你會覺得這些特點沒什么好的,但在你今后的生活中,這些特點都有可能幫到你。比如,“默默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職場中恰恰是值得學習的“沉穩(wěn)”。
再次,在人際上,調整對朋友關系的期待。
你覺得自己沒有知心朋友,只有每一階段共事的伙伴,但你這恰恰是發(fā)現(xiàn)了朋友的本質呀!朋友本就是一個個階段的伙伴。人都在成長變化,友誼也是發(fā)展變化的,擁有一位從小到大的摯友當然是極幸運的事,但沒有這樣的朋友也是人生常態(tài)。
你也可以想想,自己理想的朋友,是什么樣子的呢?也許我們難以找到一位朋友擁有我們所有理想的特質,但我們也許可以找到幾位朋友,分別一起做不一樣的事情,讓我們在這些時候都不那么孤獨。
最后,在行為上,更專注于當下的事情。
過好當下,就是過好了最近的“未來”。當你和別人聊天時,就投入地聊,傾聽對方說的話,而不是走神去想自己表現(xiàn)得好不好;當你和朋友玩耍時,就投入地玩,最大限度地享受當下的愉快,而不是走神去擔心未來你們能不能一直是好朋友。當你更加重視當下時,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神奇的事情:不執(zhí)著于改變,改變反而發(fā)生了。這是因為,對你來說,做到“不執(zhí)著于改變”,就已經意味著,你能做到接納和喜歡自己了。
愛自己,是美好現(xiàn)實的開始。
(殷錦繡,《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欄作家) (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