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植物獵人”楊宗宗的日程跟著“花歷”走。他住在新疆烏魯木齊,四月積雪融化,他便動身前往北疆尋找野生郁金香和獨尾草,等這些早春的“短命植物”都過去,他又會去阿勒泰或伊犁尋找野生的新疆芍藥和豬牙花。及至夏天,他會驅車前往帕米爾高原等待翠雀花和克什米爾雪蓮的盛開,而當秋天來臨,烏魯木齊周邊的藜科植物又成了他新的樂園。
過去8 年,從小熱愛新疆植物的楊宗宗一共發(fā)現(xiàn)了8 個新物種、拍下了2000 多種罕見植物開花。2021年起,他將遇到的稀奇古怪的植物與他了解的植物知識都發(fā)布在了抖音上:生長在戈壁灘上的扭果花旗桿、初夏時散落在阿爾泰山的全緣鐵線蓮、牧場上鮮艷的天山紅花、盛放在冰川腳下的雪蓮花……有些植物,人們在生活中常見卻不認識,還有一些則是國家級瀕危物種。
“我做抖音科普,就是想喚醒大家對植物保護的認識。”楊宗宗說。對于他來說,記錄并分享這些植物的生命歷程,不是別人賦予的責任,而是自己的選擇——雖然沒走上學術道路,但他仍然確信自己是那個被植物選中的人。
1984 年出生于烏魯木齊的楊宗宗第一次對植物產生濃厚興趣是在6 歲那年,那時家里有一本叫《新疆中草藥手冊》的書。書上的繪圖讓楊宗宗見到了植物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他覺得它們既神秘又安靜。
讀中學后,楊宗宗對植物更加癡迷。14歲時,他在海拔2000 多米的山地采集到一種零星分布的奇怪植物,花很小很密,萼片呈卵狀、花瓣呈匙形,他回家翻遍各類植物書都沒找到相關文獻記載,只得將植物標本寄給中國蘭科植物研究泰斗陳心啟教授。一個月后,陳教授回信,確認這是新發(fā)現(xiàn)的物種“小花鳥巢蘭”。
楊宗宗的探索精神很快兌現(xiàn)成了榮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lián)賽全疆第一名……高二時,楊宗宗便被保送至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但楊宗宗的數(shù)理化基礎薄弱,跟不上課程。大二下學期,他選擇離開學校。那幾年,楊宗宗相當沮喪。他燒掉了幾乎所有與植物相關的書籍與標本。
之后楊宗宗做健身教練、開健身房,生活逐漸富足穩(wěn)定,然而那種缺失感卻始終如影隨形。2014 年,奶奶要搬家,讓楊宗宗去拿自己的東西。就在以前居住的那個房間里,楊宗宗找到了一本《中國植物志(第六十八卷)》。
“以前發(fā)誓不再研究植物了,結果發(fā)現(xiàn)還是放棄不了?!蹦莻€夜晚,楊宗宗翻開了這本用牛皮紙包的書,他發(fā)現(xiàn),世界一下子安靜了。
失而復得,使楊宗宗越發(fā)珍惜與植物的感情。有次從國外網(wǎng)站買了套《哈薩克斯坦植物志》,書皮書頁全磕掉了,他便自學書籍修復與裝幀,用毛筆蘸乳膠,一張一張粘好。他買了幾大摞制作標本的白色卡紙,每個周末都去山里采集標本,以前他更偏愛那些好看的,如今卻更愿意采集那些難度大的?!翱赡軟]有無緣無故的失而復得,所以好像更能沉浸下去,更有使命感了。”
那幾年,現(xiàn)實也逐漸嚴峻起來。楊宗宗去拍新疆郁金香,發(fā)現(xiàn)很多人在挖采,他告訴他們白色的鱗莖含有秋水仙堿,吃多了容易中毒,他們卻說:“什么郁金香?這是野菜!我們都吃了多少年了!”
很多人對植物一無所知,對一些瀕危物種也缺乏認知。比如,阜康阿魏在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曾遍布伊犁中部,但因其較高的醫(yī)用及經(jīng)濟價值而遭到濫挖販賣,到2016 年楊宗宗決定尋找阜康阿魏時,它在百度上已經(jīng)被注明“瀕?!?。
這兩件事深深地觸動了楊宗宗,他意識到研究植物不能只是行走荒野與埋頭書齋,還需要面對人群。
在楊宗宗眼中,做植物科普比動物科普更困難?!靶茇?、雪豹、猴子各有特點、自帶屬性,可以影響到人的感情,可植物是中性的,人類的關注點只在于好不好看、能不能吃,所以我現(xiàn)在更要告訴大家它背后的故事,以及我們?yōu)槭裁匆Wo它?!?/p>
2017 年,楊宗宗創(chuàng)辦“自然里植物學社”,全身心投入到植物科普教育工作中。2021 年,他又與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出版了《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圖鑒》——這是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成立24 年來第一次支持民間個人團體著書。楊宗宗急迫地想讓人們接受真正的知識,他說:“我們要科普的不僅是植物的實用性,還有它的生態(tài)價值,以及對社會、對整個地球命運的重要意義。”
2021 年,楊宗宗入駐抖音,他不僅講解植物,也把自己尋找植物的過程發(fā)布在了賬號上。雖然呈現(xiàn)出來的多是成功案例,但其實每次拍攝,都有一半的概率無功而返。
有一次,楊宗宗與搭檔雷一鳴一同在阿勒泰地區(qū)找阿爾泰雪蓮。汽車開到哨卡附近便無法前行,兩人只能在碎石坡上手腳并用爬行,終于爬到海拔3000 米的冰川,但雪蓮仍然沒有蹤跡。他們決定分頭行動,結果沒多久,楊宗宗就遇到了兩三米高的巨石陣。而此時已過晚上7 點,太陽眼看就要落下,風越刮越大,楊宗宗沒有找到雷一鳴,只得往下撤,可一路上任憑他喊破嗓子,也沒找到同伴?!氨恍艿鹆??從山坡上滾下去了?”
楊宗宗心里晃過很多糟糕的結果,后來一直走到冰川下的山坳里,他才看到對面山頭有一個移動的身影。
“出發(fā)以后,驚喜與失望總是參半?!睏钭谧谡f,“所以我們的視頻永遠是未知的,沒有腳本、沒有文案,記錄的都是現(xiàn)場發(fā)生的真實情況?!?/p>
視頻里,楊宗宗經(jīng)常穿運動T 恤出鏡,因長途跋涉,他介紹植物時總是氣喘吁吁,有時蹲在地上,有時趴在懸崖上,有時娓娓道來,有時則會因欣喜若狂而語無倫次。
楊宗宗逐漸發(fā)現(xiàn),這樣直接的表達非但沒有影響觀感,反而發(fā)揮了短視頻的優(yōu)勢?!岸桃曨l直觀、生動,特別適合植物,因為植物本身不會動,所以通過動態(tài)展示,能更好地讓人們接受它。而且短視頻會記錄我們探索的過程,有驚喜、有失望,人們能感同身受。”
楊宗宗不僅想把抖音賬號做成一個單向輸出的科普課堂,也想把它做成一個植物愛好者的交流平臺。有人說自己原先不感興趣,多看了幾個視頻竟喜歡上了植物;有一個以馬齒莧為課題參加科技比賽的孩子來求教,楊宗宗不僅給出了專業(yè)建議,還讓他把不懂的問題發(fā)到粉絲群,發(fā)動大家一起解決。
每發(fā)現(xiàn)一個新物種,對于楊宗宗而言,這就如同發(fā)現(xiàn)了宇宙中的某個小行星一樣興奮,雖然它一直存在,但是是一個叫楊宗宗的人確認了它的存在——“就好像是我把它生下來的感覺”。
植物也以自己的方式慰藉著楊宗宗,每次心里不痛快,他就會坐在工作室,在一盞黃光的小臺燈下做標本。
他說:“植物很安靜、不攀比,只生活在自己該生長的地方。為了繁衍后代這個目標,它進化出很多本領,這對于人也是一種啟發(fā)——當我們決定去做一件事,假如不能改變惡劣的環(huán)境,那就去適應它,同時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敝参锸沁@樣,楊宗宗也是這樣。
(心香一瓣摘自“中國新聞周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