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敬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的扶貧工作,脫貧攻堅任務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時期。與此同時,我國媒體也積極關注扶貧工作,期間涌現了大量的扶貧報道,在宣傳扶貧思想、推動扶貧實踐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黨中央的直屬事業(yè)單位和新聞機構,《中國日報》在對扶貧工作的海外報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新聞文本不僅是現實再現的承載物,也是意義的生產者。表面上,新聞是在特定的領域內產生的,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實際上,新聞生產受到各種社會力量的壓制。因此,新聞的理念和過程往往受新聞領域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和控制。新聞話語是事實的加工處理,而不是事實的完全再現[1]。辛斌認為,不同的媒體對當今社會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往往代表著不同的立場、態(tài)度和觀點[2]。因此,我們理應關注記者在報道中提及的人,及其提及方式和原因。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減貧受益人數占同期全球的70%以上。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教育、醫(yī)療、網絡通信水平得到極大改善?!笆濉睍r期是中國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期間脫貧成果顯著,且提前十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吨袊請蟆吩谖覈哂邢喈數臋嗤院凸帕?,期間對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本文以《中國日報》在“十三五”期間的扶貧報道為研究對象,統(tǒng)計了積極和消極動詞的出現頻率和占比。結合轉述動詞的使用情況,探討了扶貧報道中的國家形象建構,對日后的扶貧報道分析具有借鑒意義。
轉述句旨在提高報道的公正性、客觀性和準確性,報告動詞多用于使新聞報道顯得更客觀。在實證研究方面,國內多位學者對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句進行了語用分析(馬星2013;郝秀斌2014),為釋義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近年來,學者們主要從交叉學科的領域研究了轉述句,且側重于學術論文和新聞話語的分析。轉述動詞能夠引用他人的言語或觀點,進而表達作者對所轉述言語的解讀和態(tài)度。蓋斯根據語義效果將轉述動詞分為積極和消極兩類。辛斌對比研究了《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的報道動詞,重點關注不同國家對同一新聞事件的不同態(tài)度[3]。梁鐘文對比分析了《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對于釣魚島事件的報道,發(fā)現前者較多地使用積極動詞,無論是報道與中國相關內容時,還是與美國相關的內容[4]。轉述動詞的選擇背后存在著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傾向[5]。因此,學者們往往關注對同一社會事件的報道,尤其在針對具體案例分析轉述動詞和信息來源時。本文基于扶貧報道,旨在探討其中轉述動詞的使用。
扶貧報道,即以扶貧內容為主的新聞報道,是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常規(guī)重要議題。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精準扶貧戰(zhàn)略的實施,扶貧報道也成為各大媒體的重要任務。做好精準扶貧報道工作是在新形勢下講好扶貧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必然要求,也是彰顯扶貧成效的重要途徑。新聞話語分析作為一個交叉學科領域,與政治、文化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消除了絕對貧困,扶貧話語分析也成為研究熱點。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各大媒體的扶貧報道,研究扶貧報道能幫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大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
本文利用量性與質性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扶貧和脫貧為關鍵詞,對2016年至2020年五年間《中國日報》上的相關扶貧報道進行檢索,建立扶貧報道語料庫,并以日期命名檢索結果。接下來人工閱讀并篩選報告的相關性,最終識別出1250篇與扶貧相關的新聞報道。本研究使用Antconc作為語料庫處理軟件搜索相關報告動詞并計算詞頻,因此,排除了圖片、音頻、視頻等無效信息,只統(tǒng)計了文本,共計518503 字。
蓋斯將英語中常用的轉述動詞按照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進行分類: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動詞幫助塑造消息來源的謹慎、鎮(zhèn)定、堅強、嚴謹或者成功者的形象。而消極動詞則塑造一種魯莽、軟弱、不嚴謹、易沖動或者失敗者的形象[6]。本文借此分類方法,檢索語料庫中的積極和消極動詞。以三維分析為框架分析轉述動詞的使用,同時結合統(tǒng)計結果討論扶貧報道中的情感傾向及其建構的國家形象,并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中國日報》扶貧報道中使用的高頻轉述動詞是哪些?
2.這些情感傾向塑造了哪些國家形象?
3.這些轉述動詞體現了哪些情感傾向?
通過使用檢索軟件對所識別轉述動詞的不同變位形式進行檢索和統(tǒng)計,我們得到扶貧報道語料庫中高頻出現的前三個轉述動詞,按照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say、add和call。參照蓋斯的轉述動詞分類方式,我們輸入相應的積極和消極動詞再次檢索語料庫,發(fā)現扶貧報道中共有31種積極動詞,共出現 3204次。而同時在報告中只發(fā)現20種消極動詞,出現490次。轉述動詞總計3694個,其中積極動詞占88.3%,消極動詞僅占11.7%。積極動詞的使用頻率是消極動詞的6.5倍左右??梢姟吨袊請蟆贩鲐殘蟮乐蟹e極動詞使用頻率遠大于消極動詞,這與辛斌比較《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得出的結論一致?!吨袊請蟆贩e極動詞的使用頻率和占比遠高于《紐約時報》,而消極動詞則相反。
積極動詞在扶貧報道的轉述動詞中占得比重很大,尤其是動詞add的使用。如:
例1: Areas that are suffering from extreme poverty should be prioritized to ensure the targets can be met on time, he added. (20170223)
上文選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提醒有關領導干部不要低估脫貧攻堅的難度,要對特困地區(qū)給予足夠的重視。這體現了國家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和中國脫貧攻堅的決心。孫璐強調,精準扶貧是“本土化、現實化”扶貧,即在精準識別貧困目標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區(qū)域條件、貧困的原因和貧困需求進行幫扶[7]。
脫貧攻堅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極大的耐心。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必要對貧困的原因進行分類。在幫助人們擺脫貧困的過程中,一些重大疾病成為了障礙。為切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國務院扶貧辦等有關部門開展醫(yī)療扶貧項目,幫助因病致貧的個人和家庭。中國脫貧攻堅力度大、范圍大、規(guī)模大,脫貧成果舉世矚目。中國的減貧經驗值得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借鑒,同時我們也愿與他國分享經驗。
例2: Bai, manager of a company, said,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mpany cut the prices of agricultural supplies by 15% to optimize their fertilizer formula. (20200310)
例2中said的主語是扶貧當地的企業(yè)家,在及時發(fā)布信息、保證轉述內容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同時,起到加強其權威性的作用,使聽者信服。新冠疫情的爆發(fā)導致工廠停產,內蒙古村民的收入受到很大影響。在政府的積極響應下,相關企業(yè)降低了農用器具的價格,減少了當地農民的損失。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zhàn)的收官之年。在政府的領導下,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脫貧攻堅工作仍得到有序開展。
40年來,在我國的脫貧攻堅過程中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這是中國的奇跡,也是世界的奇跡。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表示,中國愿為全球減貧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全球減貧進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成就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中國的減貧經驗值得各國借鑒。
例3: “The approach was speaking of tangible results, she confirmed,and I think this informed the whole strategy.” (20190313).
例3是約翰內斯堡大學非中研究中心主任莫妮婭看到中國扶貧成果后做出此評論。轉述動詞confirm不僅能夠體現言語轉述功能,同時也能明確表達出報道者對轉述信息極高的肯定程度。中國的脫貧攻堅歷經磨難,終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扶貧工作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貧困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發(fā)展問題之一。脫貧攻堅和脫貧致富是政府治理國家能力的重要體現,中國的脫貧攻堅成就充分說明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使得全國人民都從中受益。消極動詞的缺失,凸顯了扶貧作為利國利民的積極事件的本質,也體現了中國對自身扶貧成果的認可和自豪。
消極動詞在所有轉述動詞中所占比很小,但仍值得關注。統(tǒng)計結果顯示,消極動詞call和label是出現次數最多的。如:
例4: Xi called the region to develop moder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modern services and other emerging sectors to lend fresh growth momentum. (20180306)
例4中轉述動詞call用來描述政府和相關部門為應對當時的扶貧形勢所采取的措施。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現在提倡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是集約型,其中技術的作用很大。提高經濟發(fā)展質量,才能取得更大發(fā)展成果,也符合國家倡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在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前提下發(fā)展新興產業(yè)。這不僅是為了改善現在的人民生活,也是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精準識別、精準幫扶是中國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原因。政府有確定貧困地區(qū)的指標,有判斷貧困地區(qū)是否脫貧的標準。隨著對貧困地區(qū)的多方位支持,教育、醫(yī)療、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也不斷增強。在全面繁榮的道路上,中國沒有讓任何人掉隊。
例5: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lans to spot-check 283 counties which claimed they had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last year, a senior official said at a news conference. (20190702)
這是對中央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巡視工作一幕的新聞報道,從中可以看出我們黨和國家對民生的高度關注。因為脫貧攻堅不只是說說而已,貧困地區(qū)人民的生活水平要真正提高。中國的脫貧攻堅過程和成果是真實有效的,政府也確保了脫貧地區(qū)不再返貧。國家對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和脫貧成果進行了全程監(jiān)督,確保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使全體人民受益。
保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和中性是新聞規(guī)則,所以新聞的客觀性是顯性的,而主觀性是隱性的[8]。讀者眼中的新聞內容通常是客觀和中立的。而在實際的新聞報道中,不同的立場也往往會影響新聞話語的使用。新聞報道的內容和目的以及記者的立場和態(tài)度都會影響轉述動詞的使用[9]。作為我國外宣的重要渠道,《中國日報》致力于建構脫貧的正面國家形象。中國的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是世界的偉大奇跡之一,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吨袊請蟆吩趫蟮乐惺褂玫霓D述動詞以積極動詞為主。這一現象符合中國脫貧攻堅的總體進程和實現的目標。與此同時這也是一種積極的對外宣傳,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和中國作為全球治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和觀念傳達的主要載體,要通過多角度、多元化、全方位地描繪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幫助國際社會對中國減貧事業(yè)形成一個全面了解,同時為其他國家減貧事業(yè)提供參考借鑒,也為國際媒體客觀公正地報道我國脫貧減貧事業(yè)提供更多信息來源。
本文基于扶貧報道語料庫,對《中國日報》轉述動詞進行分類,探討其情感傾向和扶貧報道中所建構的國家形象。任何新聞話語都不是客觀的,不管該新聞的來源是何處,都會帶有評價者主觀的傾向性[10]。新聞作者在新聞報道和評論中常常扮演著參與者角色。在分析中國新聞報道語言的同時,學者們也在探索中國的政治立場。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密不可分。作為我國外宣媒體,《中國日報》在扶貧報道中大量使用積極動詞,有助于突出社會主義優(yōu)勢,建構了正面的國家形象。大量的積極動詞在報道中塑造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形象,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實際得到改善的國情。轉述動詞的可選性使得新聞報道者可以通過選擇有利于表達他們立場的積極或消極轉述動詞,將個體主觀性隱秘地融入看似客觀的新聞報道中。不同情感傾向的轉述動詞的恰當使用有助于中國新聞媒體在對外宣傳和國際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11]。中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尤其要提升積極轉述動詞的使用意識,爭取國際社會主流輿論的支持,以展示中國面向世界的團結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