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利
張兆利:山東省昌樂縣司法局
近年來,隨著新型農業(yè)耕種方式的推廣,農民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樹木遮擋、排水、通行、無人機使用等鄰地關系糾紛易發(fā)多發(fā)。為推動構建和諧友好的鄰地關系,通過以下案例,引導廣大群眾依法理性地解決鄰地糾紛。
案例:唐某與郝某系同組村民,兩家自留地相鄰。前些年,郝某在自家自留地地邊陸續(xù)栽植速生楊50余株。近年來這些樹木生長旺盛,樹蔭在午后大幅遮擋唐家麥田的陽光,樹齡較長的地下根系爭肥嚴重。眼看著莊稼收成逐年遞減,在多次協(xié)商調解未果的情況下,唐某訴至法庭,請求判令郝某移除樹木,賠償農作物減產損失。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在耕地邊栽樹,造成相鄰方原告的經濟損失,存在過錯,為此判決被告移走樹木;遮光年限按照4年計算,賠償原告各項損失4800元。
說法: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相鄰各方形成的相互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目前國家對于鄰地種樹的間隔距離并無明確法律規(guī)定,對于此類糾紛大多依照不動產相鄰關系的有關規(guī)定處理。我國《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條規(guī)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痹摋l是處理相鄰關系的四項基本原則。第二百八十九條規(guī)定:“法律、法規(guī)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法律、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這是解決相鄰關系糾紛的法律依據。
按照上述規(guī)定,相鄰各方對土地、山林、草原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發(fā)生爭議,應當按照以下程序解決:一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相鄰各方應本著互諒互讓、有利團結的精神協(xié)商調解解決;協(xié)商不成的由有關國家機關和人民法院裁決。二是依照當地習慣。在缺乏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應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來處理糾紛。三是依照基本原則。對于按照法律規(guī)定和風俗習慣尚不能解決的鄰地糾紛,則應運用上述關于相鄰關系的四項基本原則來處理。本案中,郝某所栽樹木嚴重影響了鄰田作物的正常采光和生長,在調解未成的情況下,原告通過訴訟途徑,由審判機關作出維護自身相鄰權的判決。
案例:某青貯飼料加工廠坐落于農田之間,廠區(qū)周圍是農民種植的花生等作物。為方便交通,該企業(yè)在與農戶共用的排水溝上修建了一座涵洞橋。2021年汛期,在連續(xù)強降雨的作用下,該橋洞埋設的涵管管徑過細導致排水不暢形成農田內澇,積水導致3戶農民承包經營的30.5畝花生受災減產。經評估測算,確定經濟損失3.8萬元。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加工廠的橋梁、溝渠改建措施不當,存在一定過錯。同時,涉案承包地塊地勢低洼也是積水匯集的隱患之一。綜合各種造成損失因素的大小,法院判決被告企業(yè)承擔40%的賠償責任。
說法:相鄰關系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相鄰各方在行使所有權或使用權時,要互相協(xié)作,兼顧相鄰方的利益。給相鄰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消除危險或賠償損失?!睹穹ǖ洹返诙倬攀畻l第一款規(guī)定:“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钡诙倬攀鶙l規(guī)定:“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鄙鲜鰞蓷l規(guī)定是處理用水、排水、鋪設管線等相鄰關系糾紛的法律依據。本案中,受損農戶承包地與企業(yè)系相鄰關系,雙方均享有通過周邊共用溝渠排水的權利,但應當以不損害相鄰方的合法權益為原則。被告在建橋時鋪設的涵管孔徑過小導致積水,是造成農戶作物經濟損失的原因之一,故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案例:余某與閆某的水稻田毗鄰,兩家多年來共用一條供人畜通行的生產路。今年初,兩家因取水灌溉等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閆某遂將生產路路面挖斷,導致余某無法正常通行。幾經協(xié)商未果后余某訴至法院,請求判令閆某將生產路路面恢復原狀,保障通行。案件受理后,承辦法官從避免矛盾激化的角度出發(fā),多次組織雙方溝通協(xié)商,最后達成了恢復路面原狀的調解協(xié)議,雙方握手言和。
說法:通行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相鄰關系。鄰地通行權,是指由于地理條件限制,一方必須利用相鄰一方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取得通行等權利?!睹穹ǖ洹返诙倬攀粭l規(guī)定:“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痹摋l是關于相鄰關系通行權的規(guī)定。作為權利的延伸,相鄰權利人應將其權利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一是通過鄰地時,應當選擇最為經濟合理的路線。二是從鄰地通行時,不得踐踏青苗或毀損地上附著物。三是因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應改由其他更為經濟的路線通行。四是因通行等給相鄰人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本案中,法官并未簡單地“一判了之”,而是著眼于鄰里關系的修復,通過調解實現了案結事了的社會效果。
案例:江某與季某的承包地相鄰。2022年4月,季某用無人機為自家小麥噴灑農藥時,由于操作不當,致使藥霧飄落到江某的大蔥田里,造成近6畝大蔥作物受損。事后二人就賠償數額分歧較大,江某訴至法庭,要求季某賠償經濟損失3萬余元。法院審理認為,原告雖未能對大蔥減產、絕產可能造成的精確損失數額予以證明,但結合事發(fā)后現場照片、原告收入賬目以及專家評估意見,綜合考量受損面積、程度、產量、市場價格等因素,判決被告賠償原告各項損失1.8萬元。
說法:近年來,植保無人機在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因操作不當而“殃及”鄰田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睹穹ǖ洹返谝磺б话倭鍡l第一款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一千二百三十條規(guī)定:“因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發(fā)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法律規(guī)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备鶕鲜鲆?guī)定,首先,本案被告認可其侵權行為與原告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次,被告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霧化后的藥霧借助風力外溢擴散,對周邊一定范圍內的環(huán)境產生污染,故本案亦屬于環(huán)境污染糾紛,被告應當對其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承擔舉證責任,但其并未能舉證證明,因此應當對原告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第三,關于原告實際損失的認定。受農作物采收的季節(jié)性約束以及當事人證據意識不足等因素影響,受損一方往往無法對其損失的精確金額進行證明,如果就此由原告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顯然有失公允。本案中,法官結合原告舉證,依據農業(yè)生產常識和專家意見等因素,酌情確定原告損失數額并作出上述判決。
本案提醒廣大農民朋友,在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時,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充分考慮天氣、風向等綜合因素,控制好飛行高度和路線,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引發(fā)糾紛。如果由此發(fā)生損害,受損方應第一時間拍照、錄像并及時申請有關機構進行損失鑒定,條件允許的還可采用公證方式對證據加以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