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奕萍
眼病多達149 種,臨床發(fā)病率高、反復性強[1-2]。大多眼病因其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常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情緒,甚至并發(fā)情緒障礙等精神疾病,有證據[3]表明,干眼患者焦慮或抑郁程度隨病情加重而嚴重,日久易患情緒障礙等精神疾病。但臨床眼病治療發(fā)展緩慢,漸入瓶頸,且對于患者情緒問題不夠重視。中醫(yī)學認為,眼內連經絡、臟腑,和其他組織器官保持密切的關系,消極情緒長期主導會損傷臟腑,一旦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可反映于眼部,引起眼病加重,難以治愈[4]。因此,情志失調是此類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5],基于中醫(yī)學情志理論,應用情志療法論治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或能開啟一個新的治療角度,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6-7]。
眼病的情志防治思想可追溯到《黃帝內經》?!饵S帝內經》[8]載:“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和喜怒而安居處……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道出情志與眼睛的關系。
歷朝歷代的著名醫(yī)家也已經出現情志防治眼病的思想的臨床應用。如宋代陳無擇[9]提出:“目病有三因,喜怒不節(jié),憂思兼并,以致臟腑氣不平,郁而生涎,隨氣上厥,乘腦之虛浸淫目系,陰注于目……如數冒風寒,不避暑濕,邪中于項……若嗜欲無節(jié),飲食不時,頻食五辛。”將目病病因歸納為三,情志因素居首位。明代傅仁宇著《審視瑤函》[10]提出:“夫目屬肝,肝主怒,怒則火動痰生,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是以二目昏朦”,認為心神在目,發(fā)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視萬物。七情致心神不寧,神光不得發(fā)越,目病即生,常見有暴盲、眼底出血性疾病等。清代劉耀先則著《眼科金鏡》[11],指出:“七情者,過喜傷心,過怒傷肝……目病即生焉。”他認為,在七情之中怒與思傷人最多,怒氣傷肝,怒則氣上,思則傷脾,思則氣結,怒思太過,目病生焉。清代吳謙著《醫(y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12]曰:“內障皆因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臟腑內損精不注,初為內障久成風?!敝赋觥皟日辖砸騻咔椤?,強調內障眼病的產生多是因為“傷七情”。
此外,《審視瑤函》[10]還提出“久郁生病”“久病生郁”?!对瓩C啟微》[13]則謂:“今為物之所傷,則皮毛肉度之間,為隙必甚,所傷之際,豈無七情內移,而為衛(wèi)氣衰憊之原,二者俱召,風安不從?!币虼?,心神不寧,臟腑氣機失調,異常情志活動必然會導致眼病。眼為視覺器官,外邪可通過眼內應于軀體,引起心神散亂等情志異常,誘發(fā)或加重眼病[14]。
肝主疏泄,調暢情志,體陰而用陽,能疏能斂,且司疏泄與主藏血的功能互用,調控人體精神情志[15]?!夺t(yī)碥》[16]指出:“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薄堆劭平痃R》[11]指出:“目病之起因,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傷也;外感有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也”,強調情志失調可為某些眼病的直接發(fā)病原因或誘因,并可影響眼病的治療效果。《靈樞經》[17]記載:“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睆娬{肝氣沖和條達之后,眼才能辨色視物。如果暴怒傷肝,疏泄失常則可引起多種眼病[18],肝失疏泄調節(jié)情志功能出現異常,會導致情志癥狀表現,而情志失?;颊叨喟橛醒奂?。此外,肝開竅于目,肝的功能異常也會導致眼疾,反之亦然。
此外,《黃帝內經》[8]稱目為“精明”“命門”,有“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的記載?!渡窬慕浾摗穂19]中也記載:“目者司視之竅也,肝竅在目,故論目必首肝?!毖鄄《嗯c肝相關,足厥陰肝經“連目系”,肝開竅于目,目為肝之外候,肝氣通于目,肝和則條達有度,肝受血則目能視,肝又可化液為淚,潤澤目珠;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氣機郁滯,則不能升發(fā)陽氣于目,氣滯易血瘀,清凈之血難以上達于目,目不受血故視物不清[20]。另外,肝主淚液,能濕潤滑澤眼珠。而肝開竅于目,故淚從目出。所以,當肝主疏泄或藏血功能失調時,可見眼科的各類疾患[21-22]。
雙目結構和功能的正常,全賴氣血的濡養(yǎng),而目竅居高,氣血要通過經絡上注于目,有賴于氣升降功能正常。若情志內傷,導致氣機紊亂、升降失調,雙目失去氣、血、津液的推動和濡養(yǎng),則會出現視覺障礙或目的結構異常。
異常情志引發(fā)眼病的病理機制主要有2 個方面:一是通過影響氣機導致眼病,如《素問·舉痛論》[8]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異常的情志活動引起氣機升降出入失調。而《秘傳眼科龍木論》[12]云:“病者喜怒不節(jié),憂思兼并,致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隨氣上歷,逢瞻之虛,浸淫目系,蔭注于目,輕則昏澀,重則障留,眵淚澇肉,白膜浸睛”,誘發(fā)眼病。二是損傷臟腑而致眼病,如中醫(yī)學認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情志異常損傷臟腑,使臟腑精氣不足濡養(yǎng)目珠,精氣不足,目失濡養(yǎng),則發(fā)為眼病。
基于情志與眼疾的相關性,臨床治療中,可采取多種方法預防,亦可立肝調情為基本基調[23-24]。
黃秀蓉[25]認為,眼雖為一局部器官,但眼與臟腑經絡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眼病需從肝論治。鄭榮領[26]則提出:“據中醫(yī)學肝病理論,很多免疫性眼病、代謝性與退行性眼病、干眼及與全身病相關眼病可通過情志調暢,保證肝血充足使之疏泄有度,使失衡的肝臟功能恢復正常,從根本上防治各種眼病。”臨床上也陸續(xù)出現清肝明目法治眼疾[27]、疏肝養(yǎng)血潤目針灸法[28]、清肝祛風泄?jié)釓亩標幒翔祻母握撝窝奂驳认嚓P研究[29]。如陸芝蘭[30]以疏肝清熱、軟堅散結為主治療Graves 眼病,辨證為肝火旺盛、瘀血阻滯,自擬由生地黃、赤芍、浙貝母、穿山甲及三七粉等中藥組方療效顯著。
另有張月等[31]提出甲狀腺相關眼病患者的中醫(yī)體質以氣郁質、陰虛質居多;活動期甲狀腺相關眼病以氣郁質、痰濕質居多,具有傾向性。易京紅[32]提出,甲狀腺相關性眼病常因情志不暢、肝郁化火傷及肝腎之陰,虛火上炎,上沖二目而發(fā)病,當以柔潤滋水為主,采用滋陰平肝清熱法治療,為甲狀腺相關性眼病辨證治療提供思路。疏肝健脾法能有效改善甲狀腺相關性眼病患者臨床活動性評分、眼球突出度癥狀[33]。王東等[34]也提出:甲狀腺相關眼病相當于中醫(yī)學的癭病眼疾,并從肝郁脾虛對其進行論治,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王旭[35]認為甲亢突眼的發(fā)病與肝、脾、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基本病機為“肝郁化火生痰,痰火上擾空竅,日久損及脾腎”,主張從肝脾腎分期論治甲亢突眼,常用清肝養(yǎng)肝、健脾祛濕、化痰祛瘀、滋補肝腎等治療方法。
在用藥上,霍勤[36]認為干眼癥病位在目,與肝關系密切,可辨證為肝經風熱、肝郁脾虛、肝膽火盛、肝膽濕熱、肝腎陰虛、肝經虛寒證,分別選用新制柴連湯、逍遙散、龍膽瀉肝湯、甘露飲、杞菊地黃湯、當歸四逆湯等為基礎方加減治療??簼煞錥37]也提出干眼患者可用養(yǎng)血潤目湯及仙方活命飲作為基礎方劑進行加減。臨床上,亦見丹梔逍遙散、調肝潤目湯、滋陰清熱平肝方、杞菊地黃湯加味、四逆散等治療立論在肝相關眼疾,都取得不錯的療效[38-41]。
現代研究[42]發(fā)現,眼疾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情志異常,80%的閉角型青光眼的急性發(fā)作是情緒作用的結果。臨床診療特別強調,保持情志正常是防止眼病發(fā)生的重要條件,情志異常可導致或引發(fā)多種眼病,現代心理治療正是強調影響或改變患者的感受、認知、情緒和行為,調整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以達到治療目的。近些年研究[43-44]表明,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等針對性治療,緩解眼病患者焦慮狀態(tài),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疾病恢復。黃敏等[45]通過對青光眼患者的情志護理療效對比,發(fā)現情志護理能有效減輕患者焦慮狀態(tài),并促進恢復。邱波[46]重視情志調節(jié),治療暴盲、胞輪振跳、瞳神緊小、視瞻昏渺、消渴內障等各種眼科疑難疾患。從情志神傷的角度而言,選穴百會、四神聰、印堂、內關(雙)、三陰交(雙)、合谷(雙)、太沖(雙)等針刺調神,可從“形神合一”減輕患者眼病癥狀[51]。
眼病絕非單一器質性病變,同時夾雜心理及情志改變,正如中醫(yī)學所強調的“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眼病正是如此,其視覺改變與心神有關,更與情志相關,正所謂“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情志與眼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因而,臨床常見眼病患者伴有情緒異常,若不加干預,易共生情緒障礙,進而加劇眼疾,不易恢復。所以,對于眼病患者及風險人群而言,注意情志的調養(yǎng),避免精神刺激,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對于維持人體的健康,預防眼疾的發(fā)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精神內守,病安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