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艷,蔣曉娟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婦科 (福建廈門 361000)
全子宮切除術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等婦科疾病患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手術切除范圍較大,易損傷淋巴管及神經,誘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而下肢DVT若未得到有效的干預,可進一步引發(fā)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發(fā)生下肢DVT,縮短其術后康復進程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多元化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綜合生理、社會功能等方面因素對患者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2]。但由于部分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不高,加之手術應激的影響,術后往往不愿進行運動鍛煉,導致護理效果不甚理想??諝獠▔毫χ委焹x是一種理療儀器,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通過給予患者肢體持續(xù)循環(huán)的壓力,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預防下肢DVT的目的[3]?;诖?,本研究旨在探討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聯(lián)合多元化護理預防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下肢DVT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全子宮切除術的8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年齡34~52歲,平均(40.52±4.22)歲;體質量指數(shù)19~24 kg/m2,平均(21.74±2.03)kg/m2;疾病類型,子宮肌瘤20例,子宮內膜癌24例。對照組年齡32~50歲,平均(40.97±4.19)歲;體質量指數(shù)19~24 kg/m2,平均(21.66±2.12)kg/m2;疾病類型,子宮肌瘤23例,子宮內膜癌2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吆炇鹬橥鈺1狙芯拷涐t(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診;具備全子宮切除術指征;認知狀況良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血栓疾??;合并凝血功能異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術前長期服用雌激素、孕激素等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合并精神障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對照組術后采用多元化護理。(1)體位護理:術后6 h,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取半臥位,協(xié)助患者翻身(每2小時翻身1次);適當抬高患者腿部,以促進下肢淋巴回流。(2)飲食護理:合理安排患者膳食,給予患者清淡、易消化、低脂、低膽固醇的食物,并囑患者多食用黑木耳、洋蔥、茼蒿等富含吡嗪類食物,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指導患者每日飲用2 000~3 000 ml水。(3)生活護理: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協(xié)助其步行和上下樓梯;每日定時幫助患者按摩,按照由遠端至近端、由跟腱至足踝順序按摩,重點按摩腓腸肌、比目魚肌等部位,30 min/次,2次/d;每日記錄患者雙下肢腫脹程度、顏色、皮溫、腿圍等的變化情況,若有異常,及時告知醫(yī)師進行處理。(4)運動護理: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用手握住患者腳尖,做足背屈、足跖屈和足踝環(huán)繞運動,20 min/次,2次/d;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屈伸及拉伸運動(指導患者坐在椅子上,踮起腳尖,保持5 s后再放松,然后將患者一側小腿放在對側膝蓋,手放在足背面,輕輕將腳向下壓或向上拉,感受小腿伸展,20 min/次,2次/d),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jié)伸直,踝關節(jié)盡量背伸,緩慢抬起下肢,堅持15 s后再放下,雙下肢交替進行,30 min/次,2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北京龍馬負圖科技有限公司,型號IPC600D-13090017)干預: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將其雙下肢放入壓力護套中,調節(jié)壓力按鈕,設置壓力為60 mmHg(1 mmHg=0.133 kPa),充氣速度為3級,依次對大腿、小腿、足部進行充氣,30 min/次,2次/d。
兩組均連續(xù)干預7 d。
(1)下肢DVT發(fā)生情況:參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三版)》[4]評估兩組干預期間下肢DVT發(fā)生情況,診斷標準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小腿后方和大腿內側有壓痛;D-二聚體檢測結果呈陽性;經超聲檢查確診;符合上述全部標準即可診斷為下肢DVT。(2)血流動力學:干預前及干預7 d后,分別采用飛利浦EPIQ7超聲診斷儀檢測兩組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與血流量。
觀察組干預期間下肢DVT發(fā)生率為4.54%(2/44),低于對照組的18.18%(8/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61,P=0.044)。
干預前,兩組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及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7 d后,兩組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均高于干預前,下肢血流量均大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均高于對照組,下肢血流量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下肢DVT是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據文獻報道,我國下肢DVT發(fā)生率約為15.6%,且婦科惡性腫瘤術后患者DVT發(fā)病率更高[5]。下肢DVT患者若未得到有效護理,可進一步誘發(fā)血栓后綜合征及肺動脈栓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多元化護理強調一切以患者為中心,關注患者基本需要,通過對患者實施運動、飲食等護理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下肢DVT發(fā)生率,提高護理質量。但由于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在進行運動鍛煉時易牽拉傷口,出現(xiàn)疼痛、出血等現(xiàn)象,可降低其進行運動鍛煉的積極性,不利于術后康復[7]。
空氣波壓力治療儀主要應用于血管性疾病的干預中,通過空氣波的反復膨脹與收縮,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清除血液中的代謝廢物[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期間下肢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及血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7 d后,兩組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均高于干預前,下肢血流量均大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下肢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均高于對照組,下肢血流量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聯(lián)合多元化護理可有效預防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下肢DVT發(fā)生,改善其血流動力學。分析其原因為,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利用氣囊反復充、放氣,可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huán),增加下肢營養(yǎng)及氧氣供給,增強下肢血管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從而可加速病理產物代謝和滲出液回收,減輕患者雙下肢水腫程度,降低下肢DVT發(fā)生率;而且,該治療儀的工作速率與血流速率接近,通過對患者進行從足尖到大腿部的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流量,提高下肢血液流速,從而促進患者下肢靜脈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9];將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與多元化護理聯(lián)合應用對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進行干預,可協(xié)同增效,加強患者下肢肌肉運動,加速淋巴液流動,進而可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動力學,預防發(fā)生下肢DVT[10]。
綜上所述,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聯(lián)合多元化護理可降低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下肢DVT發(fā)生率,改善下肢血流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