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主題闡釋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青少年大膽質疑、求知探索、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其中,“求知”就是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能,豐富并充實自己;同時,要保護好自己的好奇心,并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如果說“求知”是為了明確知識的邊界,那么“探索”則是為了跨越邊界,青少年的使命就是進一步拓展人類知識的前沿和邊界??梢哉f,求知欲和探索欲是幸福的源泉,助力人們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人物傳奇
王亞平:用知識點亮浩瀚宇宙
成為一名航天員最難的是什么呢?楊利偉的回答只有兩個字——學習。兩次登上太空的航天員王亞平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兩個字的分量。在她入選航天員大隊的第一年,需要系統學習空氣動力學、天文學、高等數學、航天醫(yī)學等三十多門課程。白天排滿了課程,晚上加班完成作業(yè),書桌上的臺燈從來沒有在凌晨12點前熄滅過。這樣高強度、高難度的學習,不但沒有使她退縮,反而更加激發(fā)出她對太空探索的欲望與熱情。她說,知識儲備就像蓋房子,要一點一點來,沒有捷徑可走。她渴望自己能夠再次飛向太空,完成新的探索,繼續(xù)書寫中國航天事業(yè)的新輝煌。
●解讀
王亞平用了10年的時間飛上太空,為了能熟練掌握飛行技術,她不但要學習實際操作,而且還要學習理論知識;為了能看懂英文書籍,她在刻苦訓練之余,每天還要保證至少四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日積月累的努力,才造就了她今日的輝煌;永不停歇的求知探索,讓她成為中國第一位進入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中國第一位出艙的女航天員、中國第一位在軌超過100天的女航天員……
宇宙探索,永無止境。從農村女孩到“太空女神”,王亞平的成功,離不開她的天賦,更離不開她勤奮求知、勇于探索的寶貴精神。
蘇炳添:百米飛人的學習觀
2021年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跑出了9秒83的成績,成功闖入決賽并打破亞洲紀錄,同時也打破了“9秒85是黃種人極限”的說法。蘇炳添認為,加強學習、提升素養(yǎng)、科學訓練是運動員成長的必經之路。在平時訓練中,運動員不僅要學會總結比賽經驗,還要通過學習對體能、技術等環(huán)節(jié)適時進行調整,從而制定出科學的訓練方案。正是基于求知和探索,他做出了起跑腳從左腳改為右腳的重大決定。這一改變,也讓他的競技能力有了質的飛躍,為日后取得傲人的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解讀
身高沒有優(yōu)勢,也已超過短跑的“黃金年齡”,并飽受傷病的困擾,但蘇炳添卻通過自身的努力與科學的訓練創(chuàng)造了了不起的中國速度。蘇炳添一直都把讀書學習當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除了刻苦訓練外,他還加強心理、科技等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訓練的認識與理解,提升自身素養(yǎng)。蘇炳添的成功也啟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求知,勇于探索,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迎接人生的新挑戰(zhàn),擁抱人生的新機遇。
詹文龍:工人的逆襲
詹文龍從小偏愛物理學。1974年高中畢業(yè)后,在廈門市東方紅紙制品廠工作的三年時間里,既當車工、造紙工,又當搬運工。當時工廠有許多廢舊書刊,詹文龍從中挑選出物理學方面的教科書和期刊,在工作之余認真自學。他一邊學習,一邊實踐,還學會了組裝修理收音機、擴音器。“這些為我后來報考大學和從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p>
有耕耘就有收獲。在恢復高考后,詹文龍考入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學習核物理專業(yè),他無暇欣賞黃土高原的奇異風光,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畢業(yè)后,詹文龍婉拒國外的優(yōu)渥待遇,率領研究團隊于1993年底建成了我國第一條、世界第五條中能放射性束流線,成功獲得了氦、鋰、鈹等元素的30余種放射性核素。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和支持下,采用多元符合測量方法,以多達169個參數的規(guī)模,進行了中能重離子碰撞核反應機制實驗研究,獲得了大量重要的實驗信息。
●解讀
從紙制品廠的工人到原子核物理學家,詹文龍在“求知”中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通過讀書實現了自我價值,為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胺菍W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崩硐氲膶崿F,離不開樹立遠大的目標,更離不開對擅長領域的不懈探索與追求。通過學習,可以產生新認知、新方法、新思路、新思考;通過學習,也可以在知識的不斷更新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
郭恒勛:讓精神世界更豐富
“不是學者,卻藏書萬冊;不是詩人,卻寫下數千詩篇;不是老師,卻完成了百場演講;不是文人,卻有12部專著……”這是對“全國十大讀書人物”獲得者郭恒勛老人的真實評價。光自己愛讀書還遠遠不夠,郭恒勛說:“我想做一個‘行走的圖書館,引導更多的人去讀書、愛讀書,讓大家能喜歡讀書。”退休以后,他成為了一名志愿者,先后在中小學校舉行了一百多場報告會,他用自身的經歷激勵青少年熱愛學習,以實際行動引導更多青少年讀書圓夢。
●解讀
郭恒勛嗜書如命,“數千詩篇”“百場演講”“12部專著”……這些數字就是郭恒勛日復一日求知、從未停止探索的最好證明。自己讀書是向內汲取,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而他的了不起還在于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讀書經驗向外輸出,傳遞給更多的人,尤其是成長中的青少年。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社會責任,引導青少年在“求知”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探索”屬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