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婷,馮志海,李 健,馮文帥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3; 2.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內分泌科,河南 鄭州 450003;3.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中醫(yī)學院,天津 301617)
頑固性失眠多指病程超過2年以上的慢性失眠,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重型睡眠障礙型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睡眠時間和 (或) 睡眠質量嚴重不足,并引起身體機能低下的一種綜合征[1-2],具有病程長、病情復雜、易反復、治療難度大等特點,易誘發(fā)多種軀體與精神疾病,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頑固性失眠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升高[3]?,F代醫(yī)學多用鎮(zhèn)靜藥、安眠藥對癥治療,長期使用易產生依賴性。中醫(yī)學將頑固性失眠歸于“不寐”“不得臥”“目不瞑”“不得眠”的范疇,中醫(yī)藥在治療本病方面具有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依賴性小的優(yōu)勢?,F基于案例分析中醫(yī)藥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規(guī)律,為有效地治療頑固性失眠提供臨床參考。
計算機檢索CNKI、Wanfang、VIP、PubMed數據庫收錄的中藥治療頑固性失眠的文獻。檢索時間為198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文檢索詞為“頑固性失眠”“失眠”“不寐”“不得眠”“驗案”“病案”“案例”“醫(yī)案”“經驗”;英文檢索詞為“Intractable insomnia”“insomnia”“medical record”“case”“clinical experience”。檢索方法:在上述各數據庫中采用主題、篇名、關鍵詞并以AND/OR為連接詞構建邏輯檢索式檢索。以CNKI為例,檢索式為(主題:“頑固性失眠”O(jiān)R“失眠”O(jiān)R“不寐”O(jiān)R“不得眠” AND 主題:“驗案”O(jiān)R“病案”O(jiān)R“案例”O(jiān)R“醫(yī)案”O(jiān)R“經驗”) 。
納入標準:①所選文獻均為中醫(yī)藥治療頑固性失眠的臨床病案,符合《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中診斷標準[4];②治療處方為中藥湯劑且具有明確的藥物組成、劑量;③文獻中認定此方劑服之療效確切。排除標準:①綜述、科技成果、會議等文獻;②重復發(fā)表的文獻僅取信息最全的1篇。
1.3.1 中藥名規(guī)范化 根據2020年版《中國藥典》[5]和《中藥學》[6]對中藥名稱進行規(guī)范。為方便數據處理,本研究不針對藥物炮制進行具體分析,為保證數據的聚合程度,按照藥物原名稱錄入,如將“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規(guī)范為“半夏”,“生龍骨、煅龍骨”規(guī)范為“龍骨”,“生牡蠣、煅牡蠣”規(guī)范為“牡蠣”,“制附子、炮附子、淡附片”規(guī)范為“附子”,“生黃芪”規(guī)范為“黃芪”等。
1.3.2 中醫(yī)證型規(guī)范 參照《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7]對納入醫(yī)案中涉及的證候名稱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并參照《中醫(yī)藥學名詞》[8]與《中醫(yī)診斷學》[9]進行完善。如將“痰火上擾證”“痰火擾心證”“痰熱內擾證”統(tǒng)一為“痰熱擾神證”,將“瘀血內阻證”統(tǒng)一為“瘀血阻絡證”等。
運用“古今醫(yī)案云平臺(2.3.5)”的數據挖掘模塊對藥物四氣、五味、歸經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Excel 2013軟件對中藥處方中的高頻中藥(頻次≥20)類型進行用藥頻次及醫(yī)案中涉及的高頻證型進行頻數分析;運用EpiData、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5.0建立數據庫及對頻次≥20的高頻中藥進行關聯、聚類分析。
共檢索到文獻7 961篇,其中,CNKI 3 018篇,Wanfang 3 142篇,VIP 1 801篇,PubMed 0篇。按照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最終納入文獻125篇,收集到醫(yī)案處方共158例,挖掘中藥211味,用藥總頻次2 089次。
158診次的頑固性失眠案例中,有中醫(yī)證型描述的醫(yī)案有154診次。158診次的中醫(yī)證型以心腎不交證為主(頻數17)。中醫(yī)證型排列在前七的見表1。
表1 中醫(yī)證型統(tǒng)計Tab. 1 Statistics of TCM syndrome types
對158診次頑固性失眠醫(yī)案的中藥進行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共有中藥211味,用藥總頻次2 089次,提取頻次≥20的藥物,總計38味藥物,高頻中藥使用頻次及頻率見表2。將提取的高頻中藥進行分類統(tǒng)計見圖1、表3。
表3 治療頑固性失眠高頻中藥類別分析結果(頻次≥20)Tab. 3 Result of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chinese medicine for intractable insomnia(frequency ≥20)
表2 治療頑固性失眠高頻中藥頻次分析結果(頻次≥20)Tab. 2 Result of frequency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chinese medicine for intractable insomnia(frequency ≥20)
對納入的211味中藥進行四氣統(tǒng)計,結果顯示平性藥頻次最多(678次),溫性藥次之(431次),寒性藥(357次)。五味統(tǒng)計結果顯示,甘味出現頻次最多(1 099次),其次是苦味(709次),辛味(647次),酸味(249次)。歸經統(tǒng)計中,排名前五的歸經依次是:心經(973次),肝經(927次),脾經(727次),肺經(696次),腎經(506次)。
利用 IBM SPSS Modeler 18.0 中 Apriori 算法對高頻中藥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設置支持度≥15%、置信度≥80%、提升度>1,按支持度由高到低排序,共得出37組關聯度較高的藥物組合,其中二項關聯分析結果、三項關聯分析結果分別得到10組、27組,分別見表4、表5。
表4 治療頑固性失眠高頻中藥二項關聯分析結果Tab. 4 Result of binom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chinese medicine for intractable insomnia
表5 治療頑固性失眠高頻中藥三項關聯分析結果Tab. 5 Results of three-item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nsomnia
采用SPSS Modeler 18.0 Web進行復雜網絡分析,設置可顯示的最大鏈接數為80,強鏈接下限為35,弱鏈接上限為15,鏈接大小顯示強/正常/弱類別。當閾值為絕對、強鏈接較粗時,生成組方用藥整體網絡圖,見圖2。
圖2 治療頑固性失眠用藥整體網絡圖Fig. 2 Overall network diagram of medication for intractable insomnia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對頻數≥20中藥進行聚類分析,運用平均組間連接聚類法將38味高頻中藥聚為6類最為合理,見圖3、表6。
表6 高頻中藥聚類分析結果(頻次≥20)Tab. 6 Results of high frequency Chinese medicine clustering analysis(frequency ≥20)
圖3 高頻中藥聚類分析圖(頻次≥20)Fig. 3 Cluster analysis diagram of high frequency Chinese medicine(frequency ≥20)
本研究共納入158例頑固性失眠案例,涉及的中醫(yī)證型中以心腎不交證為主,排名第二至第七的分別為:氣滯血瘀證、肝郁化火證、痰熱擾神證、心脾兩虛證、瘀血阻絡證、肝郁脾虛證。根據朱文鋒教授的《證素辨證學》[10]對本研究中頑固性失眠案例高頻中醫(yī)證型進行證素劃分,涉及病位證素5個,分別為:心、腎、肝、脾、心神(腦),病性證素九項,分別為:陰虛、陽亢、血瘀、痰飲、氣滯、氣虛、血虛、火、氣閉。高頻藥物中使用頻次排名前五的藥物為甘草、酸棗仁、茯苓、柴胡、黃連。甘草,味甘性溫,有補心氣、養(yǎng)心血的功效,常與茯苓配伍,增強寧心定悸之效。酸棗仁主入心、肝經,具有益肝血、養(yǎng)心陰、寧心安神之功,與柴胡配伍以達解郁安神之效,與黃連相配以奏清熱安神之功。藥性以平性藥為主,其次為溫性藥、寒性藥?,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平性藥具有抗炎、抗菌、鎮(zhèn)靜、鎮(zhèn)痛、影響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作用[11],故有寧心、養(yǎng)心、定悸等中醫(yī)功能?!夺t(yī)學啟源》載:“平,其兼氣溫涼寒熱?!逼叫运帉嵸|在“平”,具有五味、升降、歸經之“偏”,兼寒、熱之性,具有和合調平作用,與溫性藥、寒性藥搭配,更有利于平衡臟腑氣血陰陽,使陰平陽秘而達治療頑固性失眠的作用[12]。藥味以甘、苦、辛、酸為主。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為平調陰陽之佳品,常用于治療頑固性失眠[13]??辔端幠茉铩⒛苄?、能堅,具有清熱泄火、降泄氣逆、燥濕堅陰、通泄大便的作用。辛味藥能散、能行,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的作用,有助于順應升發(fā)之肝氣。酸味藥能斂、能收。辛味藥常與苦味藥、酸味藥相配,燮理樞機,使氣機散收有度,神凝志藏,方得安臥歸經?!堆C論》謂:“肝藏魂,人寤則魂游于目,寐則返于肝”,肝在機體睡眠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肝藏血攝魂,魂有所舍,則夜寐安?!督饏T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可從脾胃入手而治百病,脾居中焦,運化水谷以充養(yǎng)五臟,脾旺則五臟得養(yǎng)。脾胃亦為氣機升降樞紐,脾胃調和則陰陽平衡而寐。
關聯規(guī)則結果顯示,兩項關聯中支持度、置信度最高的分別是龍骨-牡蠣、竹茹-半夏,與半夏-陳皮、陳皮-竹茹等藥對組合共同體現了化痰重鎮(zhèn)安神的治法。其中牡蠣、龍骨鎮(zhèn)潛固澀,養(yǎng)陰攝陽,使陰陽交合,神魂得藏而寐[14]?,F代研究表明[15],牡蠣與龍骨不僅化學成分近似,且都具有催眠、鎮(zhèn)靜、抗驚厥的藥理作用。三項關聯中支持度、置信度最高的分別是首烏藤-酸棗仁-甘草與牡蠣-茯苓-龍骨,體現了養(yǎng)心安神與重鎮(zhèn)安神并舉之法。其中以牡蠣、龍骨2味潛陽鎮(zhèn)心安神藥搭配養(yǎng)心安神藥、利水滲濕藥、清熱燥濕藥、補氣藥組合共有7組,體現了頑固性失眠多因陰陽失衡、陽不交陰所致,夾雜痰濕、氣虛、火熱等病理產物。
高頻藥物聚類分析共得到6組中藥聚類組合,C1藥組(紅花-桃仁-牛膝-赤芍-桔梗-川芎-枳殼-生地黃-當歸-柴胡)是以清代《醫(yī)林改錯》中的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體現從瘀論治頑固性失眠的治法,常用于氣滯血瘀證和瘀血阻絡證。著名國醫(yī)大師王琦教授從體質學說與失眠相關性出發(fā),指出血瘀既是頑固性失眠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亦是導致頑固性失眠的結果[16]。C2藥組(肉桂-黃連-牡蠣-龍骨-黃芩)是以明代韓懋《韓氏醫(yī)通》中的交泰丸為基礎方,方中肉桂溫腎陽而引火歸元,黃連瀉心火而堅陰,使心腎相交、陰陽平衡,加黃芩以增強黃連清心火作用,加牡蠣、龍骨以固護心腎,鎮(zhèn)靜安神,常用于心腎不交證。C3中知母清熱瀉火,百合養(yǎng)陰清心,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三藥配伍共奏養(yǎng)陰清熱安神之功。C4中補血藥白芍、補氣藥甘草搭配活血祛瘀丹參以添補血生血之效,合歡皮、首烏藤、柏子仁、茯神搭配梔子以增強養(yǎng)心安神之效。C5中黃芪、白術、黨參為補氣藥,配大棗以增強益氣安神之效。其中,C3 +C4 + C5由歸脾湯化裁而來,適用于心脾兩虛型頑固性失眠。C6藥組(陳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實-石菖蒲-遠志-郁金)以姚增垣《集驗方》中溫膽湯為主方合上《圣濟總錄》中遠志湯為基礎方,方中溫膽湯清熱豁痰,遠志湯中遠志鎮(zhèn)心止驚,菖蒲開竅啟閉寧神,配郁金以增強清心安神之效,體現從痰論治頑固性失眠的治法,應用于痰熱擾神之證。
頑固性失眠多因陰陽失調、陽不交陰所致,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臟腑肝、脾、腎、心神,瘀、郁、火、痰、虛是主要的病理因素,臨床常相兼為患。治療方面遵調和陰陽、寧心安神之法,重養(yǎng)心安神和重鎮(zhèn)安神之治,隨證兼顧疏肝健脾、潛陽補腎、養(yǎng)血益氣、活血化瘀、清熱瀉火、化痰開竅等諸法,整體體現了臟腑同治、氣血同調、寒熱同用、辛開苦降、補瀉兼施。本研究選擇的案例數量樣本雖不大,但研究方法科學有效,可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一定的依據,以期為研究治療頑固性失眠藥物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