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勇超
陳軍是我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他專注于探索中國特色的母語教育教學之路。他的中國教育精神六義說、學友論、點撥法等,以其鮮明的民族性、思想性、科學性、前瞻性,影響廣泛。最近他的新作《我的語文生活》出版了,這本書剖析了他的語文人生之路,讀來獲益良多。
我們時常強調(diào)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陳軍說:“把日子過成語文,把語文過成生活。”我對此的粗淺理解是:語文學習呈現(xiàn)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天生離不開生活的浸潤、熏陶;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承載著育人的根本職責,固然會對人的生活、工作產(chǎn)生重大影響,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經(jīng)歷怎樣的語文學習,就會造就怎樣的人生。陳軍直面語文教學“育分不育人”的痼疾,強調(diào)語文教學“育人”的宗旨。提煉語文人生,建構(gòu)人生語文,是陳軍做了一輩子的事。他回顧父親的言傳身教對自己語文人生的影響:一是學,打好基礎(chǔ),一輩子踏實寫字、讀書、著文;二是教,耳濡目染,自成風格,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優(yōu)雅的體態(tài)與授課內(nèi)容的完美契合;三是思維,教學“習慣從字詞入手,力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找準切入口,布局全篇;四是人格,堅守初心,特立獨行,不媚俗,不阿附。陳軍總結(jié)的這四個方面,構(gòu)成了一個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生命底色。陳軍勤于發(fā)掘各種語文活動的育人價值,比如,他對寫字就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練字重在練“筆性”,“手上的書寫敏感,無疑是生命里悄然而生的小小觸須”。陳軍強調(diào)的是,學語文、教語文,處處在教人,事事在育人。他還探索出獨特的“三讀法”,以讀《論語》為例:20到30歲讀“字”,讀通《論語》;30歲以后讀“理”,研讀教育教學道理;40 歲以后讀“人”,用當代的眼光思考人的教育問題。這個“字”“理”“人”三讀法,就是分階段、有重點地讀,這就指引了語文教師學語文、教語文的路徑。
先賢韓愈呼吁重師道,陳軍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貞涀约焊魑欢鲙煹狞c點滴滴,陳軍闡述的不僅是恩師對自己的學業(yè)栽培,談的更多的是恩師對自己人格的培養(yǎng)與熏陶,展現(xiàn)的是這當中所蘊含的語文真義。教私塾的父親不僅教給了陳軍語文學習的不二法門——寫字、誦讀,更讓陳軍耳濡目染了語文教育一言一行皆重啟蒙的莊嚴感與儀式感。陳軍的中學老師許昌太老先生重教書,尤重育人,他的孜孜教誨,助力陳軍考上了“師專”;他言傳身教,在陳軍心中播下了“感恩”的種子:感恩親人,感恩師友,感恩人生,感恩社會,感恩自然……蔡澄清老先生是陳軍語文路上的重要導師,陳軍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談及對蔡先生的深深敬意。陳軍與蔡澄清先生合作研究中學語文點撥教學法,這讓陳軍的語文人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師徒二人共研共學,共建中國語文教學的理論大廈。
我們?nèi)绾巍鞍讶兆舆^成語文,把語文過成生活”?陳軍做了精彩的詮釋,他總結(jié)自己近四十年語文教育教學生涯之“磨課”“習法”“訪學”“立論”等四種語文生活狀態(tài)。這四種語文生活狀態(tài),呈現(xiàn)出“實踐—理論—實踐……”循環(huán)往復、螺旋式上升的態(tài)勢:“磨課”,立足課堂,抓住基礎(chǔ);“習法”,提煉經(jīng)驗,升華教學;“訪學”,質(zhì)疑思辨,貫通古今;“立論”,觀點鮮明,自成一家。
我們的磨課局限于“術(shù)”,陳軍的“磨課”重在“術(shù)”“道”結(jié)合。比如“磨”線索,陳軍就以三次教朱自清的《春》為例,詳細敘述了自己磨課不斷深入的過程,闡釋了線索點撥的含義,剖析了行文線索與教學線索的辯證關(guān)系,明確了讀文章與教課文的不同著力點,強調(diào)了“磨”線索就是要找準教學的突破口,突出課文的教學價值,以自己的閱讀智慧為思考的“酵母”,使學生的思考更具生命力。這種磨課案例突顯了陳軍的磨課觀點: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課,是教師的人生,更是學生的人生。
有思想、有特色的教師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陳軍的“習法”主要聚焦于中學語文點撥教學法的研究。陳軍與蔡澄清先生合作研究點撥法,成就卓越,影響深遠。
部分語文教師習慣于閉門造車,充耳不聞天下事,囿于成規(guī)原地踏步。陳軍的訪學給了這種方式“一記重拳”。他的訪學記錄游歷名勝書院之“訪”,闡發(fā)人生語文之“學”。這樣的“訪學”是在為中國語文教學溯源。本書4個“訪學”案例,就是4個研學樣本,讓我們知曉了因何訪學、訪學什么、如何訪學,頗得古人游學之真諦。這些對我們理解語文項目式學習及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絕佳的范例。其中的一篇《婺源訪“疑”散記》頗有代表性。這篇訪學作品,以作者訪中國最美鄉(xiāng)村江西婺源為背景,落地于語文式的“學”。文章從質(zhì)疑“源”字開始,搜查《說文解字》《辭?!贰稘h字源流精解字典》等書,詳解其義。接著擴展到質(zhì)疑“婺源”之得名,對《江西省婺源縣地名志》所列五種爭議,條分縷析,闡明道理。而后,轉(zhuǎn)入對歷代論說婺源古賢朱熹的質(zhì)疑,否定人們對朱子“滅人欲”的誤讀,指出《中國文學史》對朱子評判的武斷。最后梳理自孔子至朱熹的“疑思問”思想發(fā)展史,發(fā)出當下“疑”的呼喚。這樣的訪學由點及面,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接;以疑啟思,以思生問,以問探疑,往復不止。
善于適時歸納教學思辨所得,將之理論化、系統(tǒng)化,是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必修課。在語文教學研究方面,不少人把力氣花在方法的花樣翻新上,而忽略了對語文的“源”的追溯,丟掉了語文的根與魂,最終迷失了方向。語文教學,其宗旨是運用語文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用語文的方式“立德樹人”。語文教學的溯源導流絕不是為了守舊復古,而是為了固本返正、守正創(chuàng)新。陳軍對此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比如,陳軍開設(shè)的“疑思問國文點讀”課程,融入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因子與語文教學傳統(tǒng)積極元素,吸納現(xiàn)當代國內(nèi)外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研究成果,將文史哲有機整合在一起,將傳統(tǒng)語文表達現(xiàn)代化、課程化,彰顯多功能、立體化效益觀,形成研究性學習課程,具有前瞻性、開創(chuàng)性意義?!耙伤紗枃狞c讀”課程立足母語教學視域,以“質(zhì)疑”“批判”為指針,以各學科發(fā)展歷程為經(jīng),以各學科典型闡述與典型樣例為緯,梳理脈絡(luò),加以現(xiàn)代化的建構(gòu),多線合一,落地于語文教學,體認“中國式的質(zhì)疑與批判”?!耙伤紗枃狞c讀”課程注重學生的成長,教學中著力體現(xiàn)點撥法,采用“觀點比較式點撥”“問題研究式點撥”“語文揣摩式點撥”等方法,以開放的課堂給每個學生充分的“疑思問”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耙伤紗枃狞c讀”讓語文的民族性、育人性真正落到實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這種基于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民族化語文教學,對新課改進行了闡釋與呈現(xiàn),值得廣大語文教師好好學習與實踐。
“用不同方法,在不同情境中把自己從愚昧中解救出來——并且是始終不停地解救,是我的生活主旨,也是我作為一個生活者逐步增強的警覺?!边@是一個語文大家的語文式的生活箴言,也理應(yīng)成為語文人的人生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