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穎 翁麗麗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化課程育人導向,從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近年來,深圳市寶安區(qū)海裕小學以紅領巾友好議事會為平臺,以校園生活中亟待解決的真實問題為切入點,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根本點,以跨學科主題為關鍵點,積極探索新型育人方式,堅持校本德育課程項目化實施,幫助學生養(yǎng)成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懷特海認為:“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課程改革以來,“課程回歸生活世界”的呼聲一直不斷,這反映了人們對課程內容與真實生活之間關系的關注和共鳴。校園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情境,如果課程與學生的校園生活緊密結合,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在校園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那么學習就從簡單機械的低階學習轉變成能力和素養(yǎng)導向的高階學習。知識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得到應用,它就能發(fā)展成為學生生活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內化為適應社會的核心素養(yǎng)。部分學生之所以對學習沒有興趣,就是因為感受不到學習的價值和樂趣。
那么,學習如何與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如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我校通過跨學科的整合,對校本德育課程進行了項目化實施。校本德育課程項目化實施,就是把學習置身于真實的校園情境、問題、任務中,引導學生通過德育主題課程的學習,綜合運用知識技能,經(jīng)歷、探究、交流、解決校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發(fā)展出核心素養(yǎng),成為校園生活的主動建構者。
傳統(tǒng)的學習,學生被動地接受灌輸,在知識的圈子里打轉,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知識點的掌握和解題技能的訓練上,處于受強制的狀態(tài),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學習被簡單地與考試和成績掛鉤,把高分視為學習的唯一意義,這導致部分學生對學習充滿無力感,繼而選擇放棄努力,對學習和生活喪失希望。真正的學習是面對真實問題的學習,是與真實世界聯(lián)系、與真實世界互動的學習。圍繞校園生活設計項目化校本德育課程,能使校園生活成為一個情境德育的大課堂。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主題課程,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多彩的校園生活中,物化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校本德育課程項目化實施,將主題課程學習融入生活,校園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海洋,還成了學生應用知識、貢獻智慧的大舞臺。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領悟到課程的意蘊,感知到學習的魅力,逐步發(fā)展出關鍵能力,形成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六大素養(yǎng),細化成十八個基本要點。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重在強調認識和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發(fā)展自身潛力,規(guī)劃學習和生活,成就精彩人生。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性強調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成為有理想、有擔當?shù)娜?。就目前情況而言,學生在校園的實際生活基本上是被安排、被要求、被管理的,教育的控制性強于學生的自主性,被動式參與多于主動性參與。校本德育課程項目化實施,以任務驅動學習,在校內建構了內涵豐富的各種場景,開發(fā)了各類跨學科主題課程,讓學生在校園這個微社會中參與建設和管理。當學生真切體驗到校園生活他們說了算,就會對校園生發(fā)出更多的情感、需要和意圖,學生就與環(huán)境和他人產(chǎn)生聯(lián)結,人人都是校園小主人的治理新格局也悄然發(fā)生。
2021年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與新華社針對全國30萬中小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年青一代產(chǎn)生了學習沒動力、生活沒興趣、社交沒能力、生命無意義感等現(xiàn)象。學生返校后,該如何重建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感和現(xiàn)實感?項目化校本德育課程是主要媒介之一??鐚W科校本德育課程,打通了各學科之間的育人壁壘,也打通了人與人、人與生活之間的隔閡。跨學科校本德育課程蘊含豐富的道德教育價值,課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必備品格的養(yǎng)成過程。學生身處校園中各種真實的情境,學習與他人合作探究,以發(fā)揮潛力,賦予校園生活以積極意義,創(chuàng)造精彩生活。這些難得的歷練機會以及在歷練中逐漸形成的積極心理品質會使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使其對生活充滿意義感和希望感。
核心素養(yǎng)看不見摸不著,短時間也看不到顯著效果,卻是學生個人終身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身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價值,以多樣化的課程發(fā)展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的綜合型人才。
校本德育課程項目化實施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深度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先分析學生當前的校園生活、學習特征,然后找到和學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素材,進行整理和設計,最后設計出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學習任務。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以具體的校園生活為背景共同創(chuàng)設情境,一個有實用價值的任務可以驅動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全身心投入。將校園生活融入課程計劃中,知識的學習與一連串的感知、情感等精神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知識在情境任務中具有重要的應用性,從而能夠喚起課程與生活的內生動力,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和生活的主動性。
例如,我校的“紅領巾友好議事會”,是學生參與校園生活的重要平臺。每屆議事會都是以“任務情境”呈現(xiàn),連接課程與生活,吸引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校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新建學校的實際情況,校園文化在規(guī)劃與建設上給予學生充分的參與權,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園實踐機會。學生的參與感可以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被強烈激發(fā)。第一屆“我最喜愛的校園”,由教師發(fā)出“小小設計師”召集令,鼓勵學生畫出心目中的校園。第二屆“我的課間我做主”,以一年級小朋友的煩惱為由向大哥哥大姐姐求助,怎樣利用好在校園里的每個課間十分鐘?第三屆“我最喜愛的吉祥物”,校長給同學們寄了一封信,邀請全校同學參與設計吉祥物……一個又一個的情境,讓校園與學生的生活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變得豐富、有趣又有益。
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取決于實踐性學習活動的種種設計能否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把生活融入課程計劃應以“主題”的方式呈現(xiàn),以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又可以重新建構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課程設置上,需要關注各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增加各學科的層次感,加深學生對知識和問題的理解。而驅動性任務,就是生活與學科的連接點,它能推動各學科的學習活動,打通各學科之間的育人壁壘,凸顯課程與生活的整體性,加深課程與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離開了整體性的設計,學生就無法有效完成知識的內化,形成關鍵能力。
例如,我校第三屆議事會,情境任務是設計吉祥物,為了幫助學生深入認識中華白海豚,對吉祥物產(chǎn)生興趣和情感,我校開發(fā)了“吉祥物中華白海豚”主題課程。各學科教師通過相互碰撞、對話,明確課程主題,確立課程目標和課程設置??茖W課老師設計了“中華白海豚科普小課堂”,帶領學生認識稀有的白海豚,了解白海豚的生活習性。語文學科開發(fā)了故事課程“以愛之名,“?!币娭腥A白海豚”,主角“樂樂”馳騁在蔚藍色的大海上,航行中遇到了危險。學生在得知友善和可愛的白海豚遇險后,生發(fā)出了保護白海豚的強烈意愿。音樂課“暖暖的你”,唱中華白海豚之歌,跳白海豚舞蹈。在歌聲和律動中,學生對白海豚的親近感再次得到提升。班會課上,班主任帶領學生分組對中華白海豚進行主題探究,“生活習性組”“區(qū)域分布組”“棲息環(huán)境組”“行動保護組”等各個小組深入合作探究,深化對白海豚的理性認知。美術課“我們的吉祥物”,老師從中華白海豚的特點、學校的特色元素、班級特點等帶領學生著手構思,畫出心目中吉祥物的形象。對中華白海豚進行綜合性學習后,學校組織吉祥物設計大賽。此時學生設計的吉祥物作品就不是單純的美術表現(xiàn),而是基于學生對白海豚深入研究和全方位認識上的個性化表達,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
傳統(tǒng)的德育,以說教為主,局限于課堂,遠離生活實際情境,不能走進學生內心,不能走向更遠的社會生活。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遵循協(xié)同育人的原則,讓道德教育向家庭和社會延伸,再服務家庭和社會,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發(fā)揮教育的實踐功能,提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廣闊空間。任務或結果導向的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是僅僅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開展主題教育,而是突破時空限制,將校內校外生活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走向社會??紤]到學生年齡和能力水平的差異,在主題課程的設置上,教師要利用家長群體的資源和智慧。教師要重視發(fā)揮家長促進者的身份,從目標與結果出發(fā),引導他們借助項目式活動協(xié)助孩子在家庭和社會中體驗探究,讓孩子能夠在實際的任務和環(huán)境中應用知識和技能,內化成能力和品格素養(yǎng)。
例如,學校第三屆議事主題“中華白海豚”,班主任在主題課程小組的指引下布置探究任務,家長們帶著孩子選擇研究方向,通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和實地調研,從海量的信息中提煉形成自己的研究報告,有的家庭深挖白海豚的棲息環(huán)境,有的家庭動手制作白海豚家族的玩具,有的家庭研究白海豚的名字由來,有的家庭現(xiàn)身學校呼吁同學們擔任中華白海豚小衛(wèi)士。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孩子們當起小衛(wèi)士,向身邊的人呼吁,號召他們從點滴的行動做起,讓海洋精靈與人類和諧相處,同棲共存。家長們共同參與,深化了對主題課程的認識,提高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形成了家校社協(xié)同一致的育人合力。
校本德育課題項目化的成果要依附于現(xiàn)實存在的事物,這符合學生實踐性學習活動輸出和應用的特征。物化學習成果的同時,也是學生檢驗主題課程是否有效的過程,這種方式會極大激發(fā)學生參與項目式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不斷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促進他們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可見,不能脫離事物空洞地去談學習,也不能脫離生活去設置課程,應圍繞實際應用,否則學生無法具體地感知、領悟課程的意蘊。
例如,每屆議事會,小代表帶著提案以小組的形式參加議事。他們先在組內充分表達,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開展頭腦風暴。最后議事會形成總提案,提交給學校相關部門以解決校園的實際問題。學校非常重視學生提案,主要以有形產(chǎn)品、展示呈現(xiàn)、主題活動等形式具象化項目成果。有形類產(chǎn)品,如落地建成星海操場,“星辰大?!敝黝}墻、啟航大廳、大腦“加油站”等功能性場所和吉祥物等文創(chuàng)作品;展示呈現(xiàn)類產(chǎn)品,如主題宣講、作品展等;活動類產(chǎn)品,如開發(fā)“十分友好”大美育課間活動、垃圾分類比賽等。
現(xiàn)實世界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課程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與知識也是一個整體。以主題引領、任務驅動進行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輸入、輸出與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責任擔當?shù)绕焚|的形成。